1
意外穿越
林小满原本正窝在沙发里,捧着手机看一本年代文小说。小说讲述了女主在六十年代历经磨难,最终和下乡知青男主相知相爱,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可林小满看到一半,就被文中女主的恋爱脑气得不行,在评论区怒怼了几句,没想到眼前突然闪过一道刺眼的白光。
再睁眼时,林小满发现自己躺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身下是硬邦邦的土炕,身上盖着的被子散发着一股霉味。她猛地坐起身,脑袋却传来一阵刺痛,无数不属于她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原来她穿进了刚刚看过的那本年代文里,成了书中的炮灰女配。原主也叫林小满,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性格泼辣又刁蛮。在书中,她因为嫉妒女主的美貌和男主的青睐,处处刁难女主,最后落得个被众人厌弃,孤独终老的下场。
这什么破剧情!林小满忍不住爆了句粗口。她可不想重蹈原主的覆辙,既然老天给了她一次重来的机会,她一定要改变命运,在这艰苦的六十年代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她下了炕,走到挂在墙上的破镜子前。镜子里映出一张略显青涩的脸,皮肤有些黝黑,但五官精致,尤其是那双眼睛,透着股机灵劲儿。林小满对着镜子扯出一个自信的笑容,从今天起,我林小满要为自己而活!
正想着,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小满啊,你可算起来了!随着话音,一个中年妇女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正是原主的母亲李秀兰。你这丫头,天天睡懒觉,也不知道帮家里干点活儿!今天公社要组织大家去地里干活儿,赶紧收拾收拾去!
林小满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她笑着应道:妈,我知道了,这就去。说着,赶紧找了身还算整洁的粗布衣裳换上。
来到院子里,林小满看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景象:低矮的土坯房错落有致,院子里几只老母鸡咯咯叫着,墙角堆着几捆柴火。父亲林建国正蹲在地上修补农具,看到她出来,没好气地说道:磨磨蹭蹭的,赶紧去干活儿,别给家里丢脸!
林小满乖巧地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以后的日子。她知道,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想要过上好日子,光靠种地肯定不行,得想点别的法子。
2
初入生产队
跟着母亲李秀兰来到生产队集合点,林小满发现这里早已聚集了不少人。大家穿着清一色的粗布衣裳,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相互打着招呼。人群中,林小满一眼就看到了书中的女主周雅琴。
周雅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整齐地扎成两条麻花辫,模样清秀可人。此刻,她正和几个女社员有说有笑,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不少男社员的目光。
林小满收回目光,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离这个女主远一点,避免和她产生冲突。正想着,生产队长王大柱扯着嗓子喊道:都安静!今天咱们的任务是去北山开荒,大家都打起精神来,争取多开点地出来!
众人应了一声,纷纷拿起农具,朝着北山走去。一路上,林小满听着周围人唠家常,也渐渐对这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原来,最近村里的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公社才决定组织大家开荒,多种些粮食。
到了北山,王大柱开始分配任务。林小满和几个女社员被分到一组,负责除草和平整土地。虽说林小满从小在城市长大,没干过农活,但她聪明伶俐,很快就学会了怎么使用锄头。
干活儿的时候,林小满注意到周雅琴干活儿特别卖力,一边除草还一边哼着小曲儿,脸上始终带着甜美的笑容。几个男社员时不时凑过去和她搭话,周雅琴也不恼,大大方方地回应着。
这女主还真是有一套,把这些人迷得团团转。林小满心里想着,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下。她知道,在这个生产队里,只有踏实干活儿,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
休息的时候,李秀兰给林小满递过来一个玉米面窝头。林小满接过窝头,咬了一口,粗糙的口感让她差点咽不下去。但看着周围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
小满,你今天咋这么安静李秀兰看着女儿,有些疑惑地问道,往常你干活儿的时候,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林小满笑着说道:妈,我这不是长大了嘛,知道要好好干活儿了。李秀兰听了,欣慰地点点头,你能这么想就好,咱们庄稼人,就得踏实干活儿,别总想着那些有的没的。
3
意外发现
在北山开荒的日子日复一日,林小满逐渐适应了生产队的生活。她干活儿勤快,又肯吃苦,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天,她和往常一样在地里除草,突然发现脚下的泥土有些异样。
扒开表层的土,林小满惊讶地发现下面藏着一些类似根茎的东西。她仔细回忆着书中的内容,突然想起这好像是一种野生草药,在这个年代虽然不值钱,但拿到城里的药铺,说不定能换点钱。
林小满心中一动,趁着周围人不注意,悄悄挖了一些藏在衣服里。收工后,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找了个借口来到村外。确定没人跟踪后,她开始在附近的山坡上寻找这种草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小满在一处背阴的山坡下发现了一大片这种草药。她兴奋不已,赶紧动手挖起来。直到天色渐暗,她才挖了满满一筐。
背着草药回到家,林小满小心翼翼地把草药藏在床底下。她知道,在这个年代,私自采药拿去卖可能会被当成投机倒把,所以必须小心行事。
晚上躺在床上,林小满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在盘算着怎么把这些草药卖出去。思来想去,她决定第二天趁着去镇上赶集的机会,偷偷去药铺问问。
第二天一早,林小满跟母亲说要去镇上买点针线,李秀兰也没多想,给了她一些零钱就同意了。来到镇上,林小满很快找到了一家药铺。她有些忐忑地走了进去,把草药拿给药铺老板看。
药铺老板仔细查看了一番,问道:小姑娘,你这些草药是从哪儿弄来的林小满有些紧张,但还是镇定地说道:在山上挖的,家里没钱,想换点钱补贴家用。
老板点点头,这些草药还算新鲜,我给你两角钱一斤,你有多少林小满心中一喜,连忙说道:我家里还有一些,明天给您送来。老板答应下来,林小满拿着钱,满心欢喜地离开了药铺。
4
采药致富
从药铺出来后,林小满心情大好。她用换来的钱买了一些针线和布料,又给家里买了一点盐和煤油,剩下的钱则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回到村里,林小满趁着没人注意,又偷偷去了那片山坡。接下来的几天,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筐去采药,然后在赶集的时候卖给药铺老板。渐渐地,她攒下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钱,林小满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家里的生活。她买了一些白面和肉,准备给家人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当她把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和红烧肉端上饭桌时,全家人都惊呆了。
小满,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些东西父亲林建国皱着眉头问道,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突然拿出这么多好东西,难免会让人怀疑。
林小满笑着说道:爸,您别担心。我在山上发现了一些草药,卖给药铺换了点钱。说着,她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
李秀兰听了,既高兴又担心,闺女,你这想法是好的,但千万不能让人知道,不然被当成投机倒把可就麻烦了。林小满点点头,妈,我知道,我会小心的。
有了这次的经历,林小满更加坚定了采药赚钱的想法。她开始研究起各种草药的习性和生长环境,还偷偷买了一本《本草纲目》,一有空就躲在屋里看书学习。
随着对草药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林小满采到的草药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她和药铺老板的交易也越来越频繁,老板看她诚实可靠,给的价格也比别人高一些。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一天,林小满在采药的时候,被同村的赵二婶撞见了。赵二婶是个爱嚼舌根的人,很快,村里就传出了林小满偷偷采药卖钱的消息……
5
风波突起
村里的流言蜚语像一阵风,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林小满采药卖钱的事很快就传到了生产队长王大柱的耳朵里。
这天,林小满刚从山上采药回来,就被王大柱叫到了大队部。一进门,她就看到王大柱黑着脸坐在桌子后面,旁边还坐着几个村干部。
林小满,听说你最近在采药卖钱王大柱开门见山地问道。林小满心里一紧,但还是镇定地说道:队长,我就是在山上挖了点草药,换点钱补贴家用,没做什么坏事。
补贴家用王大柱冷哼一声,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你不好好干活儿,跑去采药卖钱,这不是投机倒把是什么旁边的村干部也纷纷附和,指责林小满不务正业。
林小满急得眼眶发红,队长,我采药都是在休息时间,从来没耽误过生产队的活儿。而且我卖草药的钱也没乱花,都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了。
但王大柱根本不听她解释,不管怎么说,私自采药卖钱就是违反规定。这样吧,你把卖草药的钱都交出来,再写一份检讨,在生产队大会上念,这事就算过去了。
林小满心里委屈极了,但她知道现在反抗也没用。她咬了咬牙,说道:队长,钱我可以交出来,但我没做错,我不会写检讨的。
王大柱没想到林小满这么倔强,顿时火冒三丈,好,你嘴硬!那从明天起,你就不用来生产队干活儿了,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再来!
从大队部出来,林小满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她不明白,自己只是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为什么就这么难
回到家,李秀兰看到女儿哭红的眼睛,心疼地问道:小满,怎么了是不是队长为难你了林小满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李秀兰叹了口气,闺女,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要不就按队长说的做吧,别再惹麻烦了。
林小满摇摇头,妈,我没错,我不会认错的。大不了我以后不去采药了,但我也不会写检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林小满抬头一看,竟然是周雅琴。周雅琴看到林小满哭红的眼睛,关切地问道:小满,你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林小满有些警惕地看着她,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书中,周雅琴虽然表面善良,但内心也有些小心思。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事情说了出来。
周雅琴听了,气愤地说道:队长怎么能这样!你采药又没耽误干活儿,凭什么让你交罚款写检讨说着,她拉着林小满的手,走,我陪你去找队长说说理去!
data-fanqie-type=pay_tag>
林小满有些惊讶地看着周雅琴,没想到她会这么热心。但她还是拒绝了,不用了,雅琴,我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周雅琴也不勉强,只是安慰了她几句就离开了。
林小满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她知道,这次的风波只是个开始,如果不解决好,以后在村里的日子会更难过……
6
转机出现
就在林小满为采药风波发愁的时候,转机出现了。这天,村里的张大爷突然病倒了,浑身发热,说胡话。村里的赤脚医生看了,也束手无策,建议赶紧送到镇上的医院。
可张家家境贫寒,根本拿不出钱来送张大爷去医院。正当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林小满想起自己在采药过程中,曾经采到过一些治疗发热的草药。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试一试。林小满跑到自己藏草药的地方,挑选了一些合适的草药,然后按照《本草纲目》上的方法,熬了一碗药汤。
她端着药汤来到张家,对张大爷的家人说:叔,婶,我采了些草药,熬了点药汤,要不就让张大爷喝喝看说不定有用。
张大爷的家人看着林小满,将信将疑。但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让张大爷喝了药汤。没想到,喝下药汤后没多久,张大爷的烧就退了,人也清醒了过来。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对林小满刮目相看。王大柱听说后,也亲自来到林小满家,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小满啊,之前是我不对,错怪你了。王大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你看你懂草药,以后咱们生产队要是有人不舒服,你就帮忙看看,也算是为大家做贡献了。
林小满笑了笑,队长,我就是懂点皮毛,能帮上忙就行。王大柱接着说:还有你采药的事,只要不耽误生产队的活儿,以后就继续干吧,也算是增加点收入。
就这样,采药风波圆满解决。林小满不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还成了村里的小神医。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也会根据病情,适当收取一些费用。
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林小满开始琢磨着做些别的事情。她发现村里的妇女们都心灵手巧,会做一些刺绣、纳鞋底之类的手工活儿。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7
手工致富计划
林小满看着村里妇女们做的精美刺绣和结实的鞋底,心中渐渐有了一个计划。她想把大家组织起来,做手工活儿拿到镇上去卖,这样既能增加大家的收入,又能充分发挥妇女们的特长。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李秀兰,李秀兰听了,有些担心地说:闺女,这能行吗咱们做的这些东西,真有人买吗林小满信心满满地说:妈,您就放心吧,现在物资短缺,这些手工制品肯定有市场。
在得到母亲的支持后,林小满开始挨家挨户地去劝说村里的妇女。一开始,大家都有些犹豫,担心做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白费功夫。但林小满耐心地给大家解释,还承诺会负责销售。
渐渐地,一些胆子大的妇女开始加入。林小满把大家组织起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有人负责刺绣,有人负责纳鞋底,还有人负责缝制鞋垫。
为了让手工制品更受欢迎,林小满还想出了一些新花样。她把现代的一些流行图案画下来,教大家绣在布料上。很快,第一批手工制品就做出来了:精美的刺绣手帕、绣着花朵的鞋垫、结实耐用的布鞋。
赶集那天,林小满带着这些手工制品来到镇上。她找了个显眼的位置,摆开摊子。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随着一些人被精美的刺绣吸引过来,摊位前渐渐热闹起来。
这手帕绣得真好看,多少钱一块一位年轻姑娘拿起一块绣着蝴蝶的手帕问道。林小满笑着说:两角钱一块。姑娘犹豫了一下,还是掏出钱买了下来。
有了第一单生意,接下来就顺利多了。大家看到这些手工制品既漂亮又实惠,纷纷掏钱购买。不到半天,林小满带来的东西就销售一空。
回到村里,林小满把赚到的钱分给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回报,妇女们都开心极了,对林小满也更加信任。大家干劲十足,开始制作下一批手工制品。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林小满开始考虑扩大规模。她听说县城里的市场更大,决定去县城碰碰运气。但在去县城之前,她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8
县城之行
林小满为了能在县城顺利打开市场,做了充分的准备。她不仅让村里的妇女们多制作了一些手工制品,还专门去镇上买了一些包装纸,把刺绣手帕、鞋垫等物品精心包装起来。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林小满就背着一大包手工制品,坐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这是她第一次去县城,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到了县城,林小满按照打听到的地址,来到了县城最大的集市。她找了个摊位,小心翼翼地把东西摆放好。和镇上的集市相比,县城的集市更加热闹,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一开始,林小满的摊位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她有些着急,想起在现代看到的促销手段,于是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看啊,纯手工刺绣,好看又实惠!
这一招果然有效,不少人被她的吆喝声吸引过来。一位中年妇女拿起一块刺绣手帕,仔细端详着,小姑娘,你这手帕绣得是不错,就是价格有点贵了。
林小满笑着说道:阿姨,您看这手帕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费了不少功夫呢。而且您买回去,无论是自己用还是送人都很合适。在她的一番劝说下,中年妇女终于买下了手帕。
9
县城风云
随着卖出的第九章
县城风云
随着卖出的手帕越来越多,林小满的摊位前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正当她忙得不可开交时,突然听到人群外传来一阵骚动。几个穿着制服的人拨开人群走了进来,领头的是个身材魁梧、面容严肃的男人。
都散开!散开!男人大声喊道,人群顿时安静下来,纷纷向后退去。林小满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紧张地看着这些人。
你是在卖东西男人走到林小满面前,眼神犀利地看着她问道。林小满强作镇定,点了点头,是的同志,我卖的都是村里妇女们亲手做的手工制品。
有营业执照吗男人的话让林小满心里一沉,她当然没有这东西,在村里和镇上卖东西,从来没人问过这个。还没等她回答,男人就冷哼一声,没有营业执照就摆摊卖东西,这属于投机倒把,东西我们要没收!
说着,几个人就要动手收摊。林小满急得眼眶发红,连忙拦住他们,同志,我不是投机倒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就是想赚点钱改善生活……她把村里的情况,还有自己组织妇女做手工的事一股脑说了出来。
围观的群众也纷纷为林小满求情,同志,这姑娘不容易,东西做得好,价格也公道。就是啊,没收了太可惜了。男人皱着眉头听着,表情缓和了一些,但还是摇了摇头,规定就是规定,没有执照不能卖。
就在林小满绝望的时候,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等一下!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人挤了进来。他看了看林小满的手工制品,又看向领头的男人,老周,我看这事儿有商量的余地。
原来这个男人是县供销社的主任陈明远,他早就听说集市上有人卖新颖的手工制品,特意过来看看。陈明远对林小满说:小姑娘,你的东西我看着不错,这样吧,你把东西送到供销社,我们帮你卖,你也不用在这儿摆摊了。
林小满听了又惊又喜,这简直是意外之喜。她连忙答应下来,又感激地看了陈明远一眼。就这样,林小满跟着陈明远来到了县供销社,把带来的手工制品都留了下来。陈明远还告诉她,以后有货就直接送过来,价格方面也会给她合理的定价。
从供销社出来,林小满心情大好。虽然今天差点出了岔子,但最终却有了更好的销售渠道。她哼着小曲儿往回走,盘算着回去后要让村里的妇女们加把劲,多做些手工制品。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她在县城的这一番经历,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县城的另一个角落里,一个穿着时髦的女人正阴沉着脸,听着手下汇报林小满的事情……
10
暗流涌动
林小满回到村里,把在县城的经历告诉了大家,妇女们都兴奋不已。她们没想到,原本以为困难重重的县城之行,最后竟有了这么好的结果。大家干劲十足,纷纷表示要连夜赶工,做出更多更好的手工制品。
就在村里热火朝天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林小满却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最近,总有一些陌生人在村子附近转悠,时不时还往她家里张望。而且,她去采药的时候,也感觉有人在跟踪她。
林小满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父亲林建国,林建国听了,眉头紧锁,最近村里确实不太平,我也发现了一些可疑的人。你最近做事一定要小心,别单独行动。
其实,这一切都是县城里那个时髦女人搞的鬼。她叫刘美凤,是县城一家手工制品店的老板。之前林小满在集市上卖的刺绣手帕,样式新颖,价格实惠,抢走了她不少生意。这次听说林小满和供销社合作了,她更是嫉妒得发狂,担心自己的生意会被彻底挤垮,于是就派人来捣乱。
刘美凤的手下开始在村里散播谣言,说林小满和供销社勾结,用不正当手段抢生意。还说她卖的手工制品质量不好,都是些残次品。这些谣言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一些原本支持林小满的妇女也开始动摇。
不仅如此,刘美凤还买通了几个小混混,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潜入林小满存放草药和手工制品的地方,把东西都破坏了。当林小满第二天早上发现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差点晕过去。草药被撒得到处都是,手工制品也被撕得破烂不堪。
是谁!到底是谁干的!林小满红着眼睛大喊道。她知道,这肯定是有人故意针对她,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得罪了谁。
母亲李秀兰心疼地抱着女儿,小满,咱不做了,太遭罪了。林小满却咬着牙,摇了摇头,不,我不会放弃的。我一定要查出幕后黑手,不能让他们得逞!
11
寻找真相
林小满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和委屈,开始寻找线索。她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村里散播谣言的人,于是她挨家挨户地去询问,终于从一个小孩嘴里得知,这些谣言是几个陌生人来村里说的。
根据小孩的描述,林小满在村里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那几个陌生人。她毫不畏惧地走上前去,质问他们为什么要造谣。那几个人见事情败露,不但不害怕,反而对林小满恶语相向。
小丫头片子,别多管闲事!一个染着黄毛的混混恶狠狠地说道。林小满冷笑一声,我不管你们受谁指使,我一定会查清楚,让你们付出代价!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林建国带着几个村民赶了过来。混混们见势不妙,转身就跑。林小满本想追上去,却被父亲拦住了,别追了,太危险。咱们先想别的办法。
林小满知道,光靠自己很难查出幕后黑手。她想到了县供销社的陈明远,或许他能帮忙。于是,她又一次来到了县城,找到了陈明远。
陈明远听了林小满的遭遇,也是义愤填膺,太过分了!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查清楚。原来,陈明远在县城也听到了一些关于林小满的谣言,他根本不相信,正准备找林小满了解情况。
通过陈明远的关系,很快就查到了幕后黑手是刘美凤。林小满得知后,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她决定亲自去找刘美凤,让她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来到刘美凤的手工制品店,林小满毫不畏惧地走了进去。刘美凤坐在柜台后面,看到林小满,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哟,这不是林大老板吗怎么有空来我这儿
林小满冷冷地看着她,刘美凤,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刘美凤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我做什么了你可别血口喷人!
你派人在村里造谣,还找人破坏我的东西,别以为我不知道!林小满愤怒地说道。刘美凤见事情瞒不住了,也不再伪装,没错,就是我干的!谁让你抢我生意!在这县城,还没人能跟我作对!
12
正面交锋
林小满看着刘美凤嚣张的样子,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刘美凤,你以为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就能打倒我你太天真了!
刘美凤轻蔑地笑了笑,就凭你一个从乡下来的小丫头,还能翻出什么浪来我劝你识相点,赶紧把和供销社的合作取消了,不然有你好看的!
林小满毫不退缩,我不会放弃的!你做的这些坏事,我一定会让你付出代价!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她收集到的刘美凤派人捣乱的证据,你派人在村里造谣的证人,还有破坏我东西的现场照片,我都有!
刘美凤脸色一变,她没想到林小满竟然真的掌握了证据。但她很快又镇定下来,就算你有证据又怎样你能把我怎么样
我当然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法律可以!林小满义正言辞地说道,我已经把这些证据交给了派出所,他们很快就会来找你!
刘美凤这才慌了神,她没想到林小满竟然会报警。她强装镇定,你别吓唬我,就凭这些东西,派出所不会管的!
那咱们就等着瞧吧!林小满说完,转身就要离开。刘美凤急了,冲上前去拦住她,你不能这么做!咱们有话好说!
林小满一把推开她,没什么好说的!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警笛声。不一会儿,几名警察走进了店里。
刘美凤,有人举报你涉嫌造谣生事、故意损坏他人财物,跟我们走一趟吧!警察出示了证件说道。刘美凤脸色苍白,瘫坐在地上,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不可能,不可能……
林小满看着被警察带走的刘美凤,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个时代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从店里出来,陈明远正在外面等着她。看到林小满,陈明远欣慰地笑了笑,做得好!这下没人能阻碍你发展了。林小满感激地看着他,陈主任,这次多亏了您帮忙,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不用客气,你的手工制品质量好,有创意,供销社也需要这样的商品。陈明远说道,对了,我有个新想法,咱们可以把你的手工制品卖到周边县城去,你觉得怎么样
林小满眼睛一亮,我觉得行!我回去就组织大家多做些货!就这样,在解决了刘美凤这个麻烦后,林小满的手工制品生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3
新的挑战
林小满回到村里,将拓展周边县城市场的好消息分享给大家。妇女们干劲十足,连夜在油灯下飞针走线,刺绣的花样愈发精巧,鞋垫上的图案也更加繁复。然而,正当大家满心期待新订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平静。
连续三日的倾盆大雨,让村里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通往县城的班车被迫停运。林小满望着被雨水泡得发胀的土路,心急如焚。供销社催货的信件已经到了,周边县城的订单也等着发货,可货物根本运不出去。
更糟糕的是,持续的潮湿让存放手工制品的仓库开始返潮。林小满发现时,好几箱鞋垫的边缘已经生出了霉斑。她赶紧组织大家把货物搬到通风处晾晒,自己则冒雨跑到镇上,想看看有没有其他运输办法。
在镇上,林小满偶然遇到了邻村的马车夫老周。老周的马车平时主要帮人运送粮食,林小满灵机一动,提出用自己的手工制品抵运费,请老周帮忙运货。老周看着那些精美的刺绣,犹豫片刻后答应下来。
解决了运输问题,林小满又开始琢磨防潮的办法。她想起现代的除湿袋,便尝试用石灰和棉布自制简易防潮包。她带着几个妇女挨家挨户收集石灰,又把旧衣服剪成布条缝制袋子。当她们把防潮包放进仓库时,雨终于停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周边县城的客户反馈,部分手帕的颜色在运输途中晕染,影响了美观。林小满仔细研究后发现,是布料的染色工艺不过关。她想起在书中读到过古代的植物染色法,便和村里的妇女们开始尝试用槐花、蓝草等植物给布料上色。
在一次次失败后,她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比和固色方法。改良后的手工制品不仅颜色鲜艳持久,还带着淡淡的植物清香,在周边县城大受欢迎。林小满悬着的心刚放下,却又收到了供销社的通知——上级要来检查商品质量和生产环境。
14
检查风波
为了迎接检查,林小满和村里的妇女们把制作手工制品的场地彻底打扫了一遍。她们用石灰水粉刷墙壁,给桌椅消毒,还专门划分出裁剪、刺绣、缝制等不同的工作区域。林小满把所有的账目和订单记录都整理得清清楚楚,生怕出一点差错。
检查当天,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停在村口,几个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人走了下来。领头的是县供销社的副主任张明礼,他板着脸,眼神犀利地扫视着周围。
林小满带着大家紧张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张明礼走进制作场地,拿起一块刺绣手帕仔细查看,针脚歪歪扭扭,图案也没什么新意,这样的东西怎么能代表供销社的水平
林小满心里一紧,连忙解释:张主任,这些都是我们新改良的款式,用的是植物染色,天然环保……
环保张明礼冷哼一声,现在最要紧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你们这样小打小闹,什么时候能扩大规模他转头对陈明远说:小陈,我看这个合作项目得重新考虑考虑了。
陈明远脸色有些难看,刚要开口,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突然说道:张主任,我觉得这些产品很有特色。您看这个植物染色的工艺,在市面上很少见,说不定能打开新的市场。
张明礼皱着眉头,显然对这个说法不太认同。就在气氛僵持不下时,林小满突然说道:张主任,我们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给我们一个月时间,我们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开发出新的产品。如果做不到,我们自动终止和供销社的合作。
张明礼盯着林小满看了好一会儿,好,那就给你们一个月时间。要是达不到要求,就别怪我不客气!检查组离开后,林小满瘫坐在地上,汗水已经湿透了后背。她知道,这一个月将是决定她们命运的关键时期。
15
突破困境
为了完成承诺,林小满开始对生产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把村里的妇女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工序,还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和质量标准。为了提高效率,她借鉴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制作了进度表和奖惩制度。
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林小满想到了现代人喜欢的文创用品。她让妇女们在书签、笔记本封面上绣上诗词和图案,还设计了带有时代特色的红色主题刺绣徽章。为了让产品更精致,她托人从城里买来了金线和彩珠。
然而,就在大家加班加点赶工的时候,又出现了意外。负责刺绣书签的王婶不小心扎伤了手指,伤口感染化脓,无法再继续工作。眼看着交货日期一天天临近,林小满急得满嘴起泡。
这时,周雅琴主动站了出来,小满,我来帮忙!我以前在学校学过刺绣,速度应该不慢。林小满感激地看着她,点了点头。在周雅琴的帮助下,生产进度终于跟上了。
一个月很快过去,当张明礼再次来到村里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齐排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品,从精美的刺绣钱包到创意十足的徽章,每一件都让人眼前一亮。林小满还专门制作了产品目录,详细介绍了每一件商品的特色和用途。
张主任,这是我们这个月的生产报表,产量比上个月提高了40%,而且所有产品都通过了质量检验。林小满递上报表,语气坚定。张明礼接过报表,仔细查看后,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没想到,你们还真做到了!
就这样,林小满不仅保住了和供销社的合作,还争取到了更多的订单。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无数的挑战,但只要和村里的姐妹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此时的她,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领头羊。
16
技术革新浪潮
正当林小满沉浸在合作稳固的喜悦中时,公社传来新指示——为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各村需将劳动力向农田倾斜。这意味着原本参与手工制作的妇女们,每日需抽出大半时间参与集体劳作,手工坊的生产进度再度陷入危机。
林小满攥着通知在田间踱步,目光落在社员们挥汗如雨使用的老式纺车上。她突然想起现代纺织业的流水线概念,若能改良传统工具,或许能在人力减少的情况下提升效率。当晚,她翻出藏在箱底的《机械原理简易读本》,在煤油灯下绘制草图。
三天后,村里的铁匠铺热闹非凡。林小满带着设计图与铁匠老赵反复研讨,将纺车的单锭改为三锭,又添加了脚踏装置。当第一台改良纺车在试验中成功将纺纱效率提升三倍时,围观的妇女们爆发出欢呼。消息不胫而走,邻村的手工艺人也纷纷前来观摩。
然而,技术革新并非一帆风顺。新纺车的复杂结构导致故障率极高,老赵整日泡在手工坊维修。林小满索性组织了一个技术小组,带着组员拆解零件研究原理。她们用桦树皮制作简易齿轮模型,在反复调试中,终于摸索出一套标准化维护流程。
与此同时,林小满在供销社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将手工制品与地方特色结合。她带着采风小组走遍周边村落,将民间故事中的剪纸纹样转化为刺绣图案,开发出民俗故事系列手帕。当印有牛郎织女孟姜女图案的手帕摆上供销社柜台,竟引发了县城教师群体的抢购热潮。
17
特殊订单
深秋的清晨,林小满接到陈明远的加急信件。省供销社计划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点名要她们提供一批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展品。更让她惊喜的是,其中包含一份来自部队的特殊订单——为新兵制作两千双绣有保家卫国字样的鞋垫。
时间紧迫,林小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她将村里的晒谷场改造成临时工坊,按工序划分裁剪区、刺绣区、质检区。为确保两千双鞋垫的针脚统一,她连夜刻制出空心字模板,让妇女们用拓印方式保证字体工整。
但新问题接踵而至。部队要求鞋垫需具备防潮、耐磨特性,普通布料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林小满跑遍县城布庄,偶然发现一种军用帆布边角料。她与布庄老板协商,以手工制品置换的方式换得大量边角料。又在老药农的指点下,将艾草、花椒磨成粉末混入鞋底夹层,既防虫又除臭。
展销会当天,林小满带着精心准备的展品忐忑赴会。她们的展位前,不仅有栩栩如生的民俗刺绣,还陈列着技术革新后的改良纺车。当部队首长看到那双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鞋垫时,当场决定追加订单,并邀请林小满为后勤部门传授制作工艺。
18
时代的馈赠
随着订单量激增,手工坊逐渐显露出管理短板。林小满意识到,仅靠热情与经验已难以支撑发展。她利用去县城送货的机会,厚着脸皮向供销社会计请教记账方法,又从旧书摊淘来《工业管理初步》,在深夜里逐字研读。
一个雪后的清晨,林小满在大队部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她拿出连夜绘制的组织架构图,宣布成立生产部、质检部、销售部,还破格提拔了几位手艺精湛又有组织能力的妇女担任组长。当看到不识字的李大娘戴着质检组长红袖章认真检查产品时,林小满眼眶发热。
1978年的春风吹遍大地时,林小满的手工合作社已颇具规模。她们不仅承包了县城中小学的校服刺绣业务,还与省城工艺品厂达成长期合作。更让她骄傲的是,当年那个因采药被质疑的小土屋,如今已变成窗明几净的样品陈列室,墙上挂满了奖状与锦旗。
某个宁静的夏夜,林小满坐在新盖的二层小楼阳台上,翻看着泛黄的穿越日记。远处的手工坊依旧灯火通明,传来妇女们爽朗的笑声。她望着星空露出微笑,这个曾被命运抛弃的女配,终于在六十年代的土地上,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