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得诊过脉才知道。
冯清岁回道。
魏氏便伸手让她把脉。
一番望闻问切后,冯清岁笑道:我可以帮你半个月减二十斤,但需要你狠得下心。
魏氏六年不孕,都快火烧眉毛了,还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她不耐烦道:你尽管说。
首先,从今日起,戒糖,包括各式糖果和糖制的各种糕点、饮品、菜肴......以及所有水果和精米精面。
其次,不管之前一天几顿,今日起改两顿,每顿饭先吃青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主食可以吃糙米、麦饭或薯类,不得超过一个拳头分量。(注: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代谢水平及营养需求不一样,请勿效仿虚构人物调整饮食习惯。)
最后,每天快步走一个时辰。
魏氏惊得眉毛差点掉下来。
不给吃甜食,一天只能吃两顿,还要每天走一个时辰!
你这是要我的命!
你直接开药就好,这几点我做不到。
冯清岁平静道:夫人,我可以给你开药,让你拉上半个月肚子,胃口全无,也能瘦个一二十斤,但一旦停药,你继续原来的饮食,很快又会胖回去,何苦做无用功
夫人想必试过这种法子。
魏氏:......
她确实试过,瘦个十来斤又胖回去,甚至比原先还胖。
两条柳叶眉顿时皱成波浪线。
就没有让人瘦下来,再也胖不起来的药吗
冯清岁:倒也有。
魏氏表情先是亮了一下,而后剜了她一眼:有你还藏着掖着
夫人先听我说完,冯清岁轻笑,这个其实不能算是药,而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术法,你见过长瘤子的人的话,应该知道,很多瘤子都会让人消瘦,当然,有的不止让人消瘦,还会让人死亡。
不过我们可以选那些不会轻易让人死亡的瘤子,将它们切一点下来,然后在你身上切个口子,涂抹上去,幸运的话,你会长出同样的瘤子。
这些瘤子会大量吸收你的养分,你就吃多少都不会胖了。
魏氏:!!!
这说的是人话吗!
谁会为了减重给自己植瘤子!
你还真是想要我的命啊。
冯清岁微微一笑:我只是希望你明白,没有光吃不胖的药,只有光吃不胖的病。
魏氏:......
你要是怕自己坚持不了节食和走动的话,我可以每天过来陪你。
冯清岁鼓励道。
魏氏有几分意动,又有点迟疑:这会不会太耽误你的时间了......
我就一寡妇,除了守寡也没别的事可做,反正也就半个月而已。
冯清岁加了把劲。
你可以先试几天,看看效果再决定要不要坚持。
魏氏终于被说动。
那就麻烦你了。
顺利达成目的,冯清岁回到纪府后,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晚上陪戚氏吃饭时,她将这一消息告诉她:娘,明儿开始,我要陪荣昌侯世子夫人减重,白日就不在府里了。
戚氏愣住:你要天天往荣昌侯府跑
冯清岁点头。
戚氏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荣昌侯府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娘,我知道。冯清岁笑道,我会小心的。
就不能好好待在府里吗为何非要去高门大户冒险
戚氏很想这么问她。
但想到冯清岁有可能是怕宅在府里满脑子想着亡夫,故意给自己找事做,又问不出口。
等晚些时候,纪长卿回来了,她特地让人传他过来。
娘,大冷天的,您就别给我留宵夜了,以后早点歇息。
纪长卿人未到声先至。
进了厅堂,却没看到摆桌子。
他的爱心宵夜呢
戚氏嗔了他一眼:谁给你留宵夜了,以往留那么多次,哪次不是凉了倒掉,也没见你吃过。
纪长卿:......
我有喝汤的。他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也有喝糖水。
也就喝一口。
......
都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母亲的记性怎么好得出奇......
好了,别在那狡辩了,戚氏没好气道,我找你过来,是想叮嘱你,找人看着点你嫂子。
纪长卿面露诧异。
母亲终于察觉冯氏有问题了
却听她继续道:她说要陪荣昌侯世子夫人减重,接下来白日都要待在荣昌侯府,我怕她着了人家的道。
纪长卿:......
那女人还能着了别人的道
别人着了她的道还差不多。
去寿阳公主府看个病,死了个妇儿圣手;如今去荣昌侯府看病,还不知道要死什么人呢。
心里腹诽,面上还是恭顺道:娘,您放心,我会找人看着的。
戚氏这才放下心来。
仿佛才瞧见儿子似的,看着他的单薄衣着皱眉:天儿这么冷,怎么不穿多点
纪长卿:娘,我的冬衣有点旧了......
那就换新的。
什么时候给换呀
戚氏白了他一眼:你还等我做不成等我做,柳树都要发芽了,京城那么多成衣坊,你不会去买
纪长卿:......
他长叹口气:好吧,儿子明儿去成衣坊看看。
等等。戚氏忽而想起什么,转身回房取了一双手衣出来,这是你嫂子做的,让我给你来着,我差点忘了。
这是......羊毛做的
纪长卿颇为讶异地接过来。
羊毛居然还可以纺成线做衣料。
戚氏点头:你嫂子说是她师父教的,这羊毛线织的手衣,比毛皮做的柔软灵活多了,就跟长在手上似的。
确实灵活许多。
纪长卿上手试了试。
感觉戴着这个手衣也能写字。
冯氏的师父到底是什么人他心头浮起一丝疑问,说得出人有两次死亡这种话,又懂得用羊毛纺线,还教了冯氏医术
听起来不像寻常女子。
想到时安从乌城带回来的消息,冯氏的户籍真切存在,确实有这么个人,少时被拐,父母双亡后才回来寻亲。
他心存怀疑。
谁能证明回来的是户籍上的人呢
人的记忆是会模糊的,左邻右舍说是同一个人,也做不得真。
冯清岁若知道他的想法,可能会给他点个赞。
她当过十年瞎子,所以她从不靠长相认人,都是靠声线。
去荣昌侯府陪魏氏减重的第二天,她就凭声线认出了一位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