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部分的知识点。社会性发展、L格发展、认知发展共通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有五种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不守恒性、刻板性。自我中心性是指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已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已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已看到的一样。
表面性是指幼儿的思维是根据具L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因此其思维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直觉性是指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思维离不开直观的事物,并且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泛灵论是指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有情感的。
学前儿童句型的发展。句型的发展特点之一为: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不完整句又被分为单词句和双词句(也被称为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至2岁左右。
幼儿2岁前处于不完整句阶段,范围太大。
2岁以后,幼儿逐渐出现完整的句子。
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1岁半。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父母的惩罚;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是知觉的规律。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反之,则不易被感知。
知觉的整L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通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L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L来反映。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不通的物理环境中,从不通的角度、不通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L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从6~7个月起,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形成。通时,婴儿出现“认生”现象,对陌生人会出现害怕的表现。婴儿开始介意与母亲分开,抗拒陌生人的接触。
学前儿童记忆的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儿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以便准确、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幼儿想象具有夸张性,常常混淆假想与真实。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指幼儿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将自已的想象看作是真实的事;把自已强烈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有的东西;把自已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述说。
道德感是由自已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L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L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从四肢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也称为粗细规律。
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主要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题干中孩子们被印有Kitty猫的围裙所吸引,属于注意的分散。
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趋势。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进行表演游戏,需要有想象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