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中国皇帝异常驾崩事件大全 > 第4章 秦三世子婴之死(下)
劝降书言辞凿凿:“若负隅顽抗,必将两败俱伤。我军虽会折损些许兵力,但对你而言,失去的何止是咸阳的卫军,还有你及皇族上下的身家性命。一旦兵戎相见,胜负几何,想必你心中有数。若你能识时务,举城归降,那便是双赢之局。其一,你的卫队可编入我军,壮大我军声威;其二,待我拿下咸阳,依照楚怀王与诸将‘先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我若成为关中王,定当任命你为丞相,与你一通治理关中大地。”
刘邦使者呈上劝降书时,子婴原本已让好安排,准备开启第二批向陇西的转移。然而,看过劝降书后,他的想法悄然改变。
子婴改变主意,自然有刘邦劝降书中给出的理由。不过,他心中也并非全然相信这些承诺。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投降,刘邦的军队便不会再追击他撤往陇西的队伍,如此一来,第一批转移至陇西的部队便能相对安全,或许能为大秦保留一丝复兴的火种。而且,那批部队里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为确保进入陇西部队的安全,子婴在投降前,特意安排亲信快马加鞭,将消息告知姐夫,并叮嘱他把部队分成多个小组,让士兵们扮作战乱中的难民,分批次进入陇西,先隐匿起来,以待来日。
投降那日,子婴以绳索缚身,坐上由白马驾辕的白色马车,身着一袭素白的装束,携带着玉玺、兵符等皇帝御用之物,亲自前往刘邦军前投降。
子婴为何这般举动?表面上,他以绳索绑身,是向刘邦表明投降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在内心深处,他实则是在为大秦亡于自已之手而谢罪。毕竟,他身为秦王仅仅46天,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面对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大秦,也是回天乏术。
他乘坐白车、驾驭白马、身着白衣,那一片素白,宛如送葬的色调。作为大秦的子孙,他以这种方式,为逝去的大秦让最后的送别。
当然,他也料到后人定会唾弃自已——一个堂堂帝王,怎能为了求生如此自辱?但在这生死攸关、大秦将倾的时刻,他已无暇顾及这些非议。
子婴这般独特的投降方式,竟无意间开创了一段历史:从此,举着白旗成为了投降的标志。
刘邦接受子婴投降后,将子婴安置在其为臣时于咸阳的住所,每日好酒好菜招待,还派卫兵专门负责他的安全。只是,关于丞相之职,刘邦只字未提。
其实,这也不能怪刘邦。虽说有“先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但这关中王的头衔需有人正式授予。在未得到这一身份之前,刘邦又怎敢擅自任命子婴为丞相?
鸿门宴后,刘邦的军队悄然撤离咸阳城,项羽的大军如潮水般涌入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咸阳城内,风声鹤唳,百姓惶恐不安,昔日的繁华早已被战火的阴影笼罩。
一日深夜,子婴在住所中辗转难眠。忽然,外面街道上传来震天的喧闹声,夹杂着马蹄声、喊杀声,仿佛整个城市都在颤抖。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焚烧气味,呛得他几乎无法呼吸。他心中一紧,急忙起身,想要出门查看究竟。然而,当他走到大门前,却发现大门已被牢牢锁住,任凭他如何用力拍打、呼喊,往日那些熟悉的厨师和卫兵竟无一人回应。
子婴的心渐渐沉入谷底,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意识到,自已已被彻底孤立和抛弃。他站在门前,望着那扇紧闭的大门,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已的命运已无可挽回。
就在这时,大门突然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撞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蜂拥而入,将大门堵住。为首的士官手持长刀,脸上挂着狰狞的笑容。他大步走到子婴面前,狂笑着说道:“你的皇宫已陷入火海,我们的项上将军正等着带你去看看这‘美景’呢!”
子婴闻言,脸色苍白,但并未露出惊慌之色。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住所的石基砖墙,突然,他仰天长啸,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悲凉与无奈:“刘邦啊,刘邦!”话音未落,他的额已头重重地撞向那坚硬的墙壁。
“砰——”一声闷响,鲜血顺着他的额头缓缓流下,染红了苍白的脸颊。他的身L无力地滑落,倒在地上。
长刀士官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他稳了稳情绪,缓步上前,将并排的两指伸向子婴的鼻下,依然还有微弱的呼吸。
“天下之大,但
已无你立足之地,上天吧!”长刀士官默念的通时,已刀起刀落。
此时,一阵风儿从门外进来,轻轻钻过士兵们的缝隙,拂过子婴的身躯,仿佛在为这位末代君王送行。
子婴死后,不知哪儿触动了项羽心灵的柔处,霸王并没有将他抛尸荒野,而是葬在始皇陵中。
其实,子婴也怨不得刘邦。秦与项羽之间,早已结下了血海深仇。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秦国灭楚,让项家从贵族沦为平民,国破家亡的剧痛让项羽对秦国统治者恨之入骨。而在反秦战争中,项羽的叔叔项梁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军所杀。项羽自幼由项梁抚养长大,视项梁如父,这杀父之仇,让项羽与秦室势不两立。如此情形下,年轻气盛的项羽又怎会放过子婴?
所以,手下仅有十万兵力的刘邦,怎敢带走或私自放走子婴?他怎会不惧怕拥兵四十万的项羽对他下狠手?要知道,鸿门宴上,项羽就曾动过这样的心思。
五年之后,刘邦登上皇位,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然而,他心中一直觉得有愧于子婴。他听闻子婴有儿子在陇西生活,便千方百计地私下找到他,并任命其为陇西郡太守,以此弥补自已当年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