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得把信号发出去才能奏效啊,嬴疆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去。
咋整?
暗暗发愁的嬴疆一边想着推托之词,一边漫无目的的在群臣中扫视着。
不经意间,他看到了站在户部侍郎位置上的李由。
李由是李斯之子,但他能坐上户部侍郎的位置,和李斯并无直接的关系。
靠的是嬴疆首创的科举制。
李由便是第一批科举的前三甲,通过科举正式开启了仕途。
然后从三川郡守等位置上,一步步干到户部二把手的。
联想李由一路走来的历程,嬴疆脑海中灵光乍现。
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诸卿,这件事也不急,朕距而立之年还有好几年光景呢,此事容后再议也不迟。相比扩充后宫,朕更在意的是加强朝廷的储备人才。”
“之前因为朕御驾亲征刘邦,又忙着建立吐蕃都护府的事情,第三批科考未能如期进行。眼下正好是初春时节,朕打算下诏恢复科举事宜,学子们刚好能赶上六月六入京科考。”
若是嬴疆以其他的理由推脱,宁腾和郦食其他们是万万不可能答应的。
唯独科举,的确是扩充朝廷储备人才、选拔有才干官员的大事。
谁也耽误不得。
毕竟,第一批科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人才。
尤其是前三甲的陆贾、李由、娄敬三人。
陆贾已经是吐蕃都护府的大都督了,相当于正一品的封疆大吏。
李由是户部的二把手,货真价实的大秦核心圈子成员。
娄敬则是谏议大夫,官职同样不低。
第二批科举同样如此,大量的人才涌入朝堂。
张苍接替了陆贾空缺下来的蜀郡太守位置。
晁错在平定西域、吐蕃的两次大战役中,都贡献了应有的指挥。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谊如今位居博士,虽然没有张苍、晁错那么显眼。
但他的博学多才,也是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的。
前后两批科举,大秦可谓是获益良多。
现在嬴疆提出要举办第三批科举,宁腾和郦食其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选妃再重要,也重要不过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才啊!
两人对视了一眼,纷纷做出了让步。
宁腾率先弯腰行礼,对嬴疆称赞道:
“陛下心系天下,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臣十分佩服。既然如此,臣以为还是先办理妥善科举之事为重。扩充后宫,可以等到科举之后再议。”
郦食其跟着说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则,陛下膝下已有四子一女,倒也不必急着扩充后宫。难得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那便先以科举为重吧。”
这两个牵头的人松了口,嬴疆暗暗舒了一口长气。
他就怕这两个固执的老臣,咬死了不松嘴啊!
还好还好,他们虽然固执,但终究是一切以大秦社稷为重。
没有固执到抱着规矩不知变通的地步。
退朝之后,嬴疆刚刚走进后殿,便后怕的伸出衣袖,擦了擦脑门上不存在的虚汗。
嘴里不断地碎碎念着:
“不愧是朕,果然机智!一招缓兵之计,暂时搞定了那帮老臣。”
“不过,缓兵之计终究是缓兵之计,并不保险呐。朕还得想个办法,暂时脱离他们的视线才行。”
“要不然,朕便效仿先帝,也来个御驾东巡,视察神州大地去?”
虎卫双雄把嬴疆的碎碎念听了个清楚。
忍不住笑道:
“陛下,扩充后宫也没什么不好的,日后还能多出几个皇子、公主呢。”
嬴疆瞪着眼睛怼道:
“说你们不懂,你们还就是不懂!看没看过兵书?兵书上说了,兵贵精而不在多!固儿他们几个,朕已经很满意了,都是来报恩的。”
“若是日后有个胡亥那样的儿子,不是报恩而是来报仇,岂不是要让朕添堵?儿女,也不是越多越好的,九子夺嫡,每一步都沾染着亲族兄弟的鲜血啊!”
“我说你们俩,有空多看点书行不行?脑子里多装点知识,少装点肌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