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宽、王陵、靳歙、丁复等人,跟着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极大地安稳住了刘邦那颗彷徨的心。
听完谋士们的分析,刘邦沉凝的脸色总算缓和了一些:
“既然如此,那么我军还是以坚守为主吧。和以前一样,没有本王的军令,任何人不得出入赤帝城半步!”
刘邦能混到今天的位置,他也不是傻子。
地痞无赖那点小九九,他一样也不少。
他心里很清楚,赤帝城就是他最后的屏障。
如果舍弃了赤帝城,没有了城墙的保护,他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即便没有曹参、任敖等人的分析,刘邦也不会派兵出城的。
军事角度暂且不论,主要是他不敢啊。
手上的底牌有限,他怎么敢轻易打出去?
一个搞不好,最后这几张底牌也被嬴疆给吃了怎么办?
安排好守城事宜,刘邦似乎想起了什么,掰着手指对手下人吩咐道:
“曹参,你派人将城中粮草仔细看管起来,除了你以外,任何人不得靠近!”
“从明日起,全军定时定量发放口粮。自本王以下,每人每天只吃两顿,尽可能节省粮食。藏荼,你亲自去落实这件事!”
“其他人等,安抚好各自的部众,不要让士兵们滋生不必要的情绪。谁做不到的,提头来见本王!”
赤帝城内有多少储粮,刘邦心里很清楚。
根本不可能支撑8万人胡吃海喝。
即便他当初下令,让天赤七将带着全员战斗力和足够的口粮前来。
可当时时间有限,士兵们最多只携带了一些口粮。
不可能把部族中所有的粮食都带过来。
这就导致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僧多粥少。
放开肚皮吃的话,城中储粮最多只能支撑三个月。
这场仗,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万一,秦军在三个月之内没有水如不服的情况呢?
刘邦不得不为此早作打算。
手下的谋士们已经分析了,秦军大概率是不会发动攻坚战的。
四面围城的阵仗,只不过是试图在精神上施压。
既然如此,城内的士兵便不需要时刻保证充沛的体力。
饿不死就行了。
一切的重心,都要为持久战服务。
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忍饥挨饿是避免不了的。
再饿,也比掉脑袋强吧?
为了打消士兵们的怨怒,刘邦还耍了个小心眼儿。
特意声明,他自己也会缩衣节食,每天和士兵们一样只吃两顿。
等于提前给8万士兵打了一针预防针:
战时条件艰苦,本王将会和你们一起共克时艰!
他这样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士兵们的谅解,打消他们心中的不满。
顺利把战斗环节,拖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节点上。
生死存亡之际,刘邦这位及时享乐主义者,难得的动了一回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