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陆贾的《西羌地形图》所记载。
这里本来有大小部落32个之多。
大一些的部落有上万人,小点的部落只有三五千人。
而最大的部落,之前也不过是两、三万人罢了。
3年前,刘邦从蜀郡败退,来到西羌之后。
这里原本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2个部落逐渐被吞并、整合,从而形成了8个新的部落。
其中,最大的部落叫做赤部。
也就是刘邦所掌控的势力。
不过,赤部是通俗上的说法。
刘邦自己是不会这么叫的,他把他管辖的地盘叫做赤王朝。
从索赤赞普手中抢来的雍布拉康宫,被他改为了赤帝城。
作为赤王朝的王都之地。
而原本时代生活在雍布拉康宫,也就是赤帝城中的索赤赞普,则是被刘邦迁到了西北方百里之外的部落。
但是刘邦也没亏待索赤赞普。
不仅封他做了“天赤七将”之一,还把西北边的好几个部落整合到一起。
一块交给了索赤赞普管理。
类似索赤赞普这样的部落,在赤帝城的各个方向上,共有7个。
好似北斗七星一样,拱卫着正中心的赤帝城。
而这7个部落,悉数掌握在“天赤七将”手中。
要区分这7大部落的话也很简单。
名字是一个字的部落,就是刘邦带来的旧部掌管的。
比如说钟部、炎部。
相反,名字是两个字的部族,则是刘邦来到西羌之后收服的部族。
例如索赤赞普现在管理的乌斯部,以及其他两个先零部、烧当部。
刘邦在安排这些大部族的时候,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三个双字部族,穿插在四个单字部族之间。
也就是说,本地西羌人带领的部落,穿插于刘邦旧部掌管的部落之间。
昭示了他既要用索赤赞普等本地的西羌首领,又在暗中提防着他们。
唯恐他们召集旧部暗中搞事情。
所以,把这些双字的部族分割来开。
让他们只能充当赤帝城的防御屏障,却无法彼此往来勾连。
刘邦如此安排,肯定是为了能巩固自己在西羌至高无上的地位。
加强对7大部落的统治。
同时,令赤帝城处于层层保护之中。
即便有外敌前来攻打西羌,最先与之交战的也不会是刘邦的直属部族。
而是被他摆在外围的那些部落。
从各个部族的安排上来看,刘邦的确要比在蜀郡时长进了一些。
吃一堑,长一智。
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就刘邦摆出的这个龙门阵,嬴疆表示还未曾看在眼里。
放眼整个西羌,除了那座赤帝城算是一座大型的城池。
其他的部落中连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
靠着牛、羊皮毛扎成的帐篷,就想挡住人间大炮?
做什么晴天白夜大美梦呢?
几个菜啊,能迷糊成这样?
经过和麾下的武将、谋士们详细商议之后。
嬴疆决定同时向最外围的典部、先零两个部落下手。
驻扎在典部的赤军将领是郦商。
此人最擅长步兵战术,是刘邦来到西羌之后招揽过来的大将。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驻扎在先零部的无弋留何。
与郦商的风格不同,无弋留何从小生长在马背上,最擅长的就是骑兵作战。
不过他的骑兵战术,与大秦的骑兵战术不同。
或许是生活方式和匈奴人一样都是游牧为生,所以无弋留何的骑兵战术与匈奴人有些类似。
轻骑兵居多,以弓箭射术搭配轻骑迂回战术为主。
这些情报,黑冰台精锐早就搞到手了。
要说无弋留何此人,在西羌本地也是大有来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