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苏峻之乱
司马宗有个部下叫卞阐。司马宗被杀那天,卞阐于混战中侥幸逃出建康。知道江南无法存身,卞阐就想逃到江北谋条活路。因为和流民帅苏峻有交集,卞阐就跑到历阳投奔了苏峻。
庾亮得到消息,命令苏峻将卞阐交出来。谁知苏峻不理不睬,将卞阐留在身边任用。
自此,苏峻和庾亮结下了仇怨。
苏峻是不折不扣的流民帅。永嘉之乱爆发,百姓流亡,苏峻家乡多人聚众举事。苏峻纠合了数千家,在本县修筑堡垒。当时的豪杰各有徒众,苏峻的队伍相对强大,便推举苏峻为主,共同抗击石勒军。随着北方乱局进一步扩大,苏峻也想南渡投靠司马睿,遂带领队伍和部属数百家渡海向南方转移。队伍到了广陵,司马睿闻知苏峻前来投奔,任他为鹰扬将军。恰逢周坚在彭城谋反,苏峻帮助官军讨伐周坚,因功拜为淮陵内史,升任兰陵相,留守江北。
苏峻不是大族出身,以平民身份在纷乱之际聚众,归顺朝廷后一心想着立功。因在平定王敦叛乱中有功于朝廷,朝廷把江北托付给了他。此时的苏峻傲气陡生,为有强兵而自负,更是招纳安抚亡命之徒,即使罪犯也容留使用。他的信条是:兵多将广才能实力强大。自认为是在江北抵御匈奴,为江南做屏障,所以对朝廷的要求也是狮子大张口,建康运往历阳的货船连绵不断,多是为苏峻送给养的。给养送达稍有迟缓,苏峻就写信痛骂主管大臣,言辞嚣张跋扈。
庾亮异想天开,想先夺了苏峻的兵权,便自拟诏书召苏峻。苏峻本是靠队伍起家,要他离开军营入朝为官,不用想就知道庾亮的用意。他派人向王导求情,王导含糊着,示意他去找庾亮疏通。苏峻派手下给庾亮送去一封信,信中言道:要我在外面讨伐贼寇,无论远近,我都听从朝廷安排。可要我入朝辅政,实在是无法胜任。
王导也劝庾亮,说:苏峻猜疑、阴险,肯定不会奉诏前来,不如暂且容忍他。
庾亮不认同王导,说:即使逼反也是小祸,如再容忍几年,必酿成大祸。
庾亮在朝堂之上陈述自己的想法,以求得支持,令他无奈的是反对之声众多。光禄大夫卞壸反对声音最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
王导担心庾亮执意去做,会失去江北之地,受匈奴南下之害。于是给温峤写信,让他向庾亮陈述利害。温峤接到王导的来信,对王导的分析表示赞同,赶紧派人带着信件劝庾亮罢手。庾亮自以为是,根本不听,开始调兵遣将暗中铺排,准备逼苏峻就范。
庾亮让弟弟庾冰任吴郡内史,镇守三吴地区。命驻守淮北的郭默监视苏峻。又拉拢江东大族,修石头城加强防备。
庾亮和苏峻来来往往僵持了一年多。庾亮使出了大招,让苏峻入朝为官其不就范,索性颁布优抚诏,征召苏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令他的弟弟苏逸代替他统领亲兵。
庾亮软硬兼施的手段,让天下人看明白了端倪。苏峻不敢不受,但还是上表道:以前,是明帝拉着我的手口诏,命我驻守江北抵御胡寇。如今中原尚未平定,我心中有愧啊!乞请补授青州境内的一个偏远小郡,让我为朝廷效鹰犬之劳。
庾亮依然不允许,但从苏峻的哀求中有了虚荣的满足,骄横地直接用大帽子压人,问苏峻派来的手下:苏峻不应召,难道是想谋反吗
话传到历阳,苏峻无法再推辞,装束整齐准备赴召。就在犹豫不决中准备启程时,参军任让站了出来,拦在车驾前说:将军请求到一个偏远小郡,都不被朝廷允许,其用意绝对不会是想让将军入朝高就。倒不如勒兵自守,看朝廷能怎么样!
这话点醒了苏峻,转身回府不再应召。庾亮派人催促,苏峻说:庾亮既然说我反,我就肯定活不了。我宁可站在山头遥望监狱,也不愿意蹲在监狱里遥望山头。以前朝廷危如累卵,是我救朝廷于危难之中。现在兔死狗烹,想要加害于我,我当对害我之人以死相报。
既已生反心,苏峻便派人联系祖约,准备联手对付庾亮。苏峻知道祖约和陶侃都对庾亮不满。陶侃怀疑是庾亮篡改了先帝遗诏,自己才没有被安排进辅政大臣之列。祖约对庾亮更有恨意,去年祖约遭到石勒攻击,庾亮竟然装聋作哑不发援兵,幸亏苏峻出手相救。
温峤得知苏峻不应命,便意识到大事不好,立即请命率兵入卫建康。谁知庾亮不允,告诉他说:陶侃比苏峻、祖约厉害百倍,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让他防范陶侃生变。
庾亮以朝廷名义,任命卞壸为尚书令、领右卫将军。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吴兴太守虞潭督三吴等诸郡军事,以防备苏峻。
尚书左仆射孔坦和司徒司马陶回向司徒王导建策,在苏峻起兵前堵截其不能过江。并借朝廷优势兵力,把握时机杀过江去进逼历阳。王导同意,有决策权的庾亮不予采纳。此后不久,苏峻率军攻陷姑孰,并夺取当地盐米。庾亮后悔,但晚了。
卞壸率郭默、赵胤等人与苏峻大战于西陵,被苏峻军攻破防线。卞壸与钟雅退守,死伤兵士千余人。
卞壸与钟雅一起到朝中谢罪。苏峻军进攻青溪,卞壸亲率诸军奋力阻击。双方军队在清溪一带的田野上展开了长时间的拉锯战,互有死伤。叛军将领见久攻不下,另施诡计:不顾青溪栅周围几千百姓的性命,在一座寺庙中放火实施火攻。
大火随着风势烧着了附近村庄,火势卷进官军阵营,蔓延开来,风声、哭声、喊杀声连成一片。官军的阵脚乱将起来,骑在马上的卞壸目睹叛军惨绝人寰的暴行,挥刀带头冲向敌阵。卞壸在敌阵中来回冲杀,目光如炬,喊杀声洪亮。溃散的士兵见主帅拼死杀敌,大受鼓舞,纷纷追随着杀向敌阵。
生死攸关之际,卞壸突发背伤,脊背疼痛难忍,几度险些摔下马来。他不顾一切,忍着疼痛拼杀。一场血战下来,一千多名将士血洒战场。年仅四十八岁的主帅卞壸,在混战中壮烈殉国。
随卞壸作战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见父亲被杀,顿时红了眼,冲入贼群舍命杀敌。虽然血染战袍,浑身是伤,但不肯退去。敌人越杀越多,援军却迟迟不到,终因寡不敌众,兄弟两人死于阵上。这一战,卞壸父子三人殒命,一门三忠义震撼朝廷。卞壸妻裴氏抚着两个儿子的尸体,伤心欲绝地哭号说:父为忠臣,汝为孝子,夫何恨乎!凄凉之声催人心碎。
十多年后,盗墓者盗掘卞壸墓,发现尸僵,鬓发苍白,面如生,两手悉拳,爪甲穿达手背。安帝诏给钱十万,以修茔兆。
清溪阻击战失败了。贼兵趁势攻入建康,纵火抢掠,在城里、宫内大肆抢掠。城中军兵四散逃亡,无法逃出的民众哭声震天。贼兵不但抢百姓、官员家中财产,活人身上的衣裳也要抢去,抢得满城男男女女赤条条的,只好用草席或泥土把自己挡起来,或遮着脸藏于暗处,境况惨不忍睹。
苏峻入建康,百官已经四散而逃。他气势汹汹闯进宫门,下令洗劫禁苑。贼兵如入无人之境,一忽儿便将前殿后宫尽数占领。
此时的王导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眉头高挑,虎目圆睁,仗剑站于大殿前,对领头的将官高声断喝:苏峻与庾亮之争,不可惊了圣驾。有我三朝元辅王导在此,大小人等不可造次,军兵退后。
领头将官迟疑了,军兵们围在台阶下。王导的三尺浩然英气强压七尺阴霾,他上前几步,逼退领头将官,说道:苏峻曾与我有话,请苏将军前来见我,我带他参拜圣驾。说罢,傲慢地背转身,竟自迈着方步走进大殿。
偌大的宫殿空空荡荡,陆晔、荀崧、张闿、褚翜等少数大臣紧围在一起护着司马衍。七岁的司马衍嘤嘤哭着,双手伸着不知道该朝哪儿捞抓。王导将手中剑扎进地上的砖缝中,伸手将司马衍抱在怀里,满脸热泪招呼大家同登御床,护卫小皇帝。
殿外不时传来求告声和喊杀声,情势越来越危急。司马衍吓得紧紧抱着王导,躲在其怀里瑟瑟发抖。
此时,殿外响起一阵散乱的脚步声。王导断定是苏峻来了。苏峻在殿外犹豫着,跟随的参佐们嘁嘁喳喳说着话。王导震起嗓门,凛然厉色地斥责士兵道:苏将军是来觐见皇帝的,你们这些士兵也要上殿面君吗朝堂之上还有没有规矩了全给我退回去!
叛军士兵被王导气势震慑,在他犀利的盯视下,慢慢退下。
王导高声呼喝:苏将军,老夫在殿中护驾。如还愿与老夫同殿称臣,你就进来叩拜皇上。老夫知道你不是真有反心,只是被逼不过的率性而为。有我王导在,还不了你一个清白吗庾亮已经出逃,你与庾亮之怨已结。我以三朝元辅之身为你作保,苏将军绝无反叛之心,请苏将军把军兵撤出宫去。天下是帝王的天下,臣子是帝王的臣子,君臣之间怎么可以刀兵相见
王导料定苏峻就在殿外,所以更是不卑不亢,继续道:苏将军,你既然起兵讨庾亮,可现在进殿表奏皇上。我愿与郗鉴、陶侃附议,可否
苏峻在殿外,清清楚楚听着王导说话,不知道该怎么应答。他敬重王导的宽厚忠义,也畏惧郗鉴和陶侃的帅才军威,左思右想,脑子一片混乱,一时拿不定主意。
殿内、殿外都一片死寂之时,王导示意左卫将军褚翜堵住殿门。褚翜虎凶凶走至殿门,大声喝道:冠军将军苏峻觐见至尊,闲杂人等一律退下。
苏峻此时像怀里抱个刺猬,刺挠得很。自己打的旗号是抓庾亮,如今庾亮已经出逃,进殿去只能叩拜圣驾,心中恶气便无处可撒。他又敬畏王导的影响,担心惹怒了王导会招来大祸。郗鉴、陶侃,都不是他能对付的,何况还有随时会赶来的王舒。自己本来就是流寇,没有面南背北的想法,如今弄成了如此局面,真不知道该怎么收拾。思忖片刻,他一声不吭地带着兵士们去了。
苏峻手下寇性不改,退出宫时,除了抢掠宫内财物,也将后宫糟蹋得面目全非。皇宫已经无人防守,王导命褚翜、钟雅及右卫将军刘超等招拢守卫人员。王导和陆晔、荀崧守在大殿护着司马衍,一天一夜未敢合眼。
次日,后宫内侍来报:除各嫔妃宫内财物被劫掠一空,宫内库房的二十万匹布、五千斤金银、亿万钱、数万匹绢全被搜抢一空。王导摇着头不做细问,只叫钟雅去联络苏峻,召苏峻入宫商量朝政,受皇上诰封。
苏峻没有入宫,送来了奏折和给王导的一封信。王导看罢奏折,拉着陆晔、荀崧附议。按照苏峻的意思,朝廷封苏峻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封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封许柳为丹阳尹,封祖涣为骁骑将军。然后发布诏书大赦天下,庾亮及族人除外。王导让钟雅赶快向苏峻宣诏,并附上抚慰的信函。
宫外,整个建康城浓烟滚滚。大街上、民房内到处是屠戮劫掠,哭喊声不绝。
苏峻接到诏书,宣布停止屠杀。其部下把城中百姓和降兵集中起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悉数扒光其全身衣物。大名士王坦之的老婆怎么求告都没有用,被脱得精光,只好拿席子裹住身体。
苏峻让兵士押着这些全身赤裸的达官显贵和平民,肩背车拉将得到的财宝运进军营。乌衣巷的王家、谢家未能幸免,王彬站出来与军兵辩理,遭到鞭打,差点儿丢了性命。
苏峻在建康城内实施白色恐怖,同时没有忘记乘胜追击、斩草除根:一边派人追庾亮,一边到三吴地区缉拿庾亮的弟弟庾冰。朝廷的用度多是三吴地区供应,自己必须占领这个大粮仓。
手下劝苏峻杀尽王导等大臣,苏峻没有同意,反而以朝廷的名义,下诏任王导为司徒,位居百官之首,命其恢复朝廷议政的旧例。
王导看出了苏峻的心思,知道是自己的软绳子在起作用,渐渐拴住了这头恶狼。王导主动拜见苏峻,与其协商安抚诸郡的策略。王导劝告苏峻:为将可以刀马驰骋,但入朝为臣就要稳定大局,笼络人心,不可滥杀无辜。恨庾氏,不可恨天下人;诛庾亮,不可杀了满朝臣子。国乱,将军必是众矢之的;国宁,才是将军之功。如今将军已经是朝中魁首,要协助皇上治理天下,考虑安抚诸方大员和郡县守臣!
苏峻依照王导的意思,请司马衍下诏安抚各地,朝中大臣和各地守臣、将官不做变动。苏峻知道不能得罪更多的人,要懂得给自己留后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只恨庾亮,而不是想推翻朝廷。
王导不担心苏峻继续祸乱建康,而是担心居心不良者此时再生祸乱。皇城陷落,皇上等于成了苏峻的囊中之物,此时不论是谁进攻、得罪苏峻,无疑都是在威胁司马衍的性命。在不能携司马衍逃出建康的情况下,王导所思是首先稳住苏峻,一力保护皇上的安危。只要皇上安然无恙,就不会群龙无首、天下大乱,一切尚可以慢慢来。以静制动,以和止战,才能最终化险为夷。在他眼里,只要天不灭大晋,庾亮和苏峻都是小丑。
苏峻的小丑行为十分露骨,就在王导为皇上的安危而殚精竭虑时,苏峻竟然派人入宫羞辱庾文君,逼着她自尽了,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庾亮于混乱中登船出逃,投奔远在寻阳的温峤保护。两人见面后,说起丢下皇上出逃的狼狈相,庾亮放声痛哭。庾亮传太后懿旨,晋封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拒不接受,说:苏峻未平,不宜受封。
庾亮催促温峤起兵讨伐苏峻,温峤推庾亮为盟主。庾亮自知树敌众多,反推温峤为盟主。推来推去,想到了位重兵强的陶侃。庾亮以前以陶侃为敌,目前境况下只能写信求陶侃。陶侃对庾亮的回答很干脆:我乃疆场外将,只能守土,不敢越局。
庾亮求温峤写信给陶侃,邀他共赴国难。陶侃接信,迟迟未允。温峤在参军毛宝劝说下,再次修书痛陈利弊,终于说服陶侃起兵。
陶侃答应出兵,却不愿意出头,让温峤传檄天下,宣告苏峻罪状,方肯出兵讨逆。
说是起兵讨伐苏峻,陶侃大军并没有开向建康,而是直奔温峤的寻阳而来。这可吓坏了庾亮,担心陶侃为辅政大臣一事杀自己以顺天下人心。温峤给庾亮出主意,要带他主动见陶侃以负荆请罪。温峤带着赤膊且身背柴桑的庾亮去见陶侃。陶侃对温峤说:顾命大臣里没有我。况且苏峻作乱,事端都是庾家人惹起的。现在即使杀掉庾亮兄弟,也不足以向国人谢罪。
当时庾亮就坐在温峤身后的船上,这番话传到耳朵里,庾亮惊恐忧虑,无计可施。温峤劝庾亮见陶侃,庾亮犹犹豫豫不敢动。温峤说:我了解他,你只管去见,肯定没事。
往日庾亮相貌出众、风采夺人,此时身背柴桑,一副狼狈相,赤膊跪于陶侃面前,声泪俱下地道歉求饶。陶侃没想到刚愎自用的庾亮会是这个样子,生硬的态度有所缓和,打趣庾亮道:君侯修石头城以防范我,今日反求于我,是何道理
庾亮不敢多言,一味苦着脸求陶侃,请看在皇上危急的份上,饶恕自己往日的罪错。温峤在一边不住打圆场,为庾亮求情。
陶侃看温峤的面子,才算与庾亮冰释前嫌。
有了陶侃加入,讨贼联军达六万之众。出兵后,旌旗绵延,声势浩大,兵锋直指石头城。
苏峻听闻联军势大,面有惧色,搓着手急得团团转,对手下感叹道:我早知道,温峤能得众人心!
咸和三年(328年)九月,联军修建行庙,大设坛场,祭告皇天后土祖宗之灵。温峤为鼓舞士气,登台诵读祝文,饱含热泪,情绪激扬,三军将士顿时无不被激发。
此时,司马衍已经被苏峻软禁在石头城。苏峻用意十分明显——以手中的皇上来震慑联军。王导率钟雅、陆晔、荀崧等百官也随在石头城。外面战事最紧的时候,王导吩咐百官以身躯护卫皇上,自己始终不离司马衍左右。稍有风吹草动,王导就把司马衍紧紧搂在怀中。
王导对苏峻派来圈禁皇上的兵士说:要刀口向外,要保护皇上安危。只要皇上安然无恙,匈奴兵就不敢打过长江,我华族汉民才能同仇敌忾,不灭族绝种。他的话感染着这些北地的流民军,兵士们纷纷保护起皇上来。
众臣无不服王导的心术策略。王导说:同室操戈,得益的是五胡强盗,我大晋臣子何时才能不糊涂呢
陶侃都督水军攻打石头城,庾亮、温峤等率步兵万人从白石协同出战。苏峻知道胜算不多,手下又无有智谋之人,畏惧之中整日以酒壮胆。
也是苏峻气数尽了,酒醉后率性出战,马失前蹄,被陶侃麾下将领一刀枭去首级。
一场轰轰烈烈的叛乱闹剧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