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 > 解锁甲骨文

解锁甲骨文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高考命题专家对甲骨文知识的考查是全面而深入的,历年高考对甲骨文的青睐,充分证明了甲骨文独特而重大的文化价值。
不过,甲骨文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难以识读的、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其实,对甲骨文的认识和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了。那么,什么是甲骨文出土的甲骨文都铭刻了哪些丰富的内容甲骨文为何是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到我们当今使用的汉字字形,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甲骨文的奇妙世界吧!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一种成熟文字,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之所以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因为常见载体为龟甲和牛骨,以牛肩胛骨为最多,兼用羊、鹿、猪等动物的肩胛骨,还发现有牛肋骨、虎骨、人头骨等。
商人记录文字的方式已经非常成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是《尚书·多士》中记载的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原文是: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学者们一般认为,殷商时代比较普遍的册典是竹简,可能竹简深埋土中3000余年,早已化为尘泥,殷墟考古至今还未发现殷商时代的竹简遗存。
殷商甲骨文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文明一大奇迹。甲骨文的发现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首先鉴定并开始购藏甲骨。那时候还不叫甲骨文,被称为契文或书契。直到1921年,史学家陆懋德才第一次使用甲骨文这一名称。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真正确认了甲骨文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地位,肯定了甲骨文对东亚古典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甲骨文丰富的内容
甲骨文极为丰富的内容,承载了我们民族最早的文字记忆。
百余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了超过154600块甲骨,甲骨文记录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包括祭祀、战争、狩猎、历法、天象,以及少量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
甲骨文记录了殷商时代地理与方国的信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甲骨文中被称为河,出现了600余次,如王其涉河行东至河贞令师般涉于河东王其往河出虹自北饮于河,可见商王朝与河的关系密切。甲骨文记录的与商王朝有交流、冲突甚至战争的方国有马方、巴方、土方、羌方、周方、犬方、人方、鬼方、井方、虎方等130多个方国。这些信息为我们研究、了解早期中国历史、地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
商人在甲骨卜辞中多次记录了日食和月食。如日月又食之夕月有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丁时代有一片甲骨,明确记载了一场流星雨:……戠于东……有戠,不吉。三日庚申夕(向)[辛酉允有]戠于东,晶(星)率西。这段卜辞大意是:天空产生某种异象,不吉利。果然,三天后的庚申那天夜半,时辰进入辛酉日时,东方的天空发生罕见异象,众星皆向西方移动过去了。晶(星)率西,非常形象地记录了武丁时代的一次流星雨的盛况。
甲骨文记录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祭祀。商代人深信鬼神,商王在处理国之大事或个人行止时,往往卜以决疑,即通过占卜来指导一切活动。祭祀方式也很多,如彡(击鼓而祭)、翌(舞羽之祭)、祭(酒肉之祭)、沉(溺牲之祭)等。
1936年殷墟发掘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17096片,是一次性发掘甲骨最多的一次,为殷墟考古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发现。这些甲骨片集中于武丁时期,包含了天文、地理、军事、农业等重要信息,堪称武丁时期重要档案汇编,因此YH127甲骨窖穴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甲骨文记录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能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文明历程。
人们通过甲骨文能够了解殷商社会的大致状况,甲骨文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在记载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有了一种新的材料。
甲骨卜辞所记录的内容,对于中国上古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甲骨没有出土之前,我们只能通过传世文献了解商王朝,而甲骨卜辞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卜辞,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这就是甲骨文重大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精妙的构字和书法
甲骨文属于表意文字,是人类社会唯一仍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系统,对于认识人类文明意义重大。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具体表现为甲骨文构字方法是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六书理论,认为汉字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字形构造类型。有学者研究认为,迄今已经释读的1500个左右的甲骨文字,基本符合六书。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陈梦家先生的《殷墟卜辞综述》提出三书说,即象形、假借和形声;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提出三书说,即表意、形声和假借。虽然有不同的见解,但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这点毋庸置疑。
甲骨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从这个农字,我们会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这个字最初是象形,之后才有象征意义,这是汉字造字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我们知道,根据造字的一般规律,文字的最开始产生,是对事物的图形刻画,随着对刻画内容的抽象化、概括化,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并且逐步发展形成文字系统。
甲骨文宗字是会意字,写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祖先牌位。这个字,是中国古老悠久的祭祀文化的生动写照。
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汉字,虽然与甲骨文之间隔着金文、大篆、小篆和隶书,但如果我们用心探寻,会发现汉字造字法的根本规律没有发生变化。
正因如此,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探究甲骨文造字法,让我们看到汉字产生的原始面貌,认识到中华文化不衰并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莫大的奇迹的深刻原因。
甲骨文不仅有精妙的构字法,甲骨文的书法也很有特色。
甲骨文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一种极为优美的、博大精深的线条。梁衡先生《线条之美》一文写道: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
有不少朋友欣赏甲骨拓片,可能会认为甲骨文字体像是小孩涂鸦,其实,甲骨文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有着天真拙朴之美。梁衡先生说得很精彩,每一种字体的线条,确实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
董作宾先生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甲骨文分为五期,认为每一期都有自己的风格:第一期甲骨文书法雄伟,第二期谨饬,第三期颓靡,第四期劲峭,第五期严整。这种论断很有见地。
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编》中对甲骨文的书法赞叹有加: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这段文字以诗意优美的文笔,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甲骨文的书法之美。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3000多年演化与进步。
相传,仓颉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象形文字。殷商甲骨文之后,西周的钟鼎上常会刻一些文字,称为钟鼎文,又称金文。西周后期,金文逐渐发展成为大篆,又称为籀(zhòu)文。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先秦时期的大篆进行了简化和规范,是为小篆。后来,秦人发现小篆书写缓慢且比较烦琐,又采用了新的书写文体,这就是隶书的由来。草书创造者为东汉名将张奂之子张芝。楷书又名真书或正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兴起于东汉末年,晚于草书,一撇一捺分明,字体整齐端正,成为我们现在书写的正体字。而行书相传为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书法家刘德升所创,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文体。以上是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致历程。
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如下图的执,甲骨文是一个会意字,表现的是一个跪坐的、双手戴着刑具的人的形象,楷书则能依稀看出这个字的本来面目;甲骨文王,是一个象形字,是斧钺的形状,楷书字形与甲骨文字形很相似;甲骨文臣,原本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一只抬头向上看的眼睛,后来假借为臣子,楷书字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甲骨文劓,是一个会意字,由自和刀组成,自是鼻子的形状,加上刀,表示把鼻子削掉的肉刑。
楷体汉字直接演化于隶书,飞舞飘逸的是行书、草书而非规范工整的楷书,甲骨文如今大多已可识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少甲骨文已经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这是甲骨文为汉字源头的明证。
王宇信先生《从殷墟走来,向世界走去——写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一文,有如下精彩的总结:今天,走出国门的甲骨文书法和实物,不仅带着文化自信,而且担负着文化使者的重担,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展示殷商文明,讲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故事。
华夏文明的播迁,自其变者而观之,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保持着独特的文明进程。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岁月流转,字形演变,这些朴素古老的甲骨文字,其生命的灵动张力蕴藏其中,并隔着数千年的时空,依然与我们相识相知。
屯南甲骨
刻有河字的卜骨
甲骨窖穴
汉字字形演变表
青铜器——一个时代的见证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参观博物馆成为热门选择。国家文物局统计资料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大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054万人次。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你会发现国之重器——器形厚重、纹饰繁缛、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特别受大家欢迎。
我国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李济先生说:殷商时代实乃代表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一座巅峰。那么,哪里出土的青铜器最能代表我国殷商时代鼎盛的青铜文化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殷商故都——安阳殷墟遗址了。
青铜时代第一鼎
高考聚焦
[(2022年广东卷历史第1题)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
【考题解读】青铜器综合知识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并不能说明当地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商王励精图治,最终建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强大王朝。东临海岱、西及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的广袤地域,均被深深打上了商的烙印。璀璨的商青铜文明深刻推动、影响了四方文化的进程。同时,商王朝以兼收并蓄的胸怀,不断吸纳多姿多彩的四方文化,丰富了商文明内涵。
解锁青铜器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青铜器是殷商文化的一大亮点。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会看到形态各异且名字晦涩的青铜器。此时,心中不免有众多疑惑:青铜器都是由铜铸造成的吗青铜器的原料又来自哪里青铜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安阳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是什么……让我们跟随高考试题,探寻与安阳相关的殷商青铜器元素吧!
青铜器的成分
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的第一种金属。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我们的祖先逐渐发现了青铜金属的妙用,由此带领我们步入了青铜时代。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铜容器残片。商、周为青铜器在历史上最为闪耀的时代。很多人在安阳参观博物馆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青铜器的成分都是铜吗
其实我们所见古代铜器少有纯铜制品,基本上是铜合金,即在冶炼铜的时候加入铅和锡。为什么要加入铅和锡第一,纯铜是红铜,熔点是1084.5℃,这对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早期人类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若加上15%的铅,熔点会降到960℃,再加25%的锡,熔点则降为810℃。第二,纯铜较为柔软,加锡后,铜制品有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泽,在硬度方面是纯铜的3倍以上。在2024年全国卷化学中提到早在青铜器时代,人类就认识了锡。第三,铅不能溶解于铜,加铅于铜,可增加铜液的流畅性和填充性,有助于纹饰细腻复杂的容器成功浇铸。
在殷墟博物馆伟大的商文明展厅有一个专门区域,展示了安阳刘家庄北地铅锭窖藏坑内发掘出土的铅锭。这一窖藏坑内发掘出铅锭达到了293块,重量大约有3.3吨,若按照铜铅比例16∶1计算,则需要53吨铜与之对应。二者加锡配比后,能浇铸超过60件司母戊鼎。
不同的青铜制品,根据现实需要,加入铅和锡的比例会有所不同。如青铜礼器,铜和锡铅的比例大致为80%和20%,这样做出来的青铜器色泽橙黄似金,纹饰精美,器形厚重。再如青铜兵器,容易磨损,因此要求材料硬度高、耐磨性好并有足够的韧性,所以锡的含量提升到20%至40%,大大增加了兵器的杀伤力。由于古代先人在铜中加入锡、铅的数量不同,所制成的青铜器表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大致有金黄色、橙黄色、浅黄色、灰白色等。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青铜器,基本上呈现出青绿色,是因为这些青铜器以出土器物为主,它们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面氧化腐蚀造成的。
青铜原料的来源
可能大家很好奇,安阳殷墟出土了成千上万的青铜器,制作这些青铜器需要的大量原料都来自安阳吗安阳周边是不是有大型铜矿呢
在自然界中天然铜的含量稀少,一般是以金属共生矿的形式存在。铜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特别是硫化矿散布最广。氧化矿一般在山体表面最显眼,比如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它们都有亮丽鲜艳的外表,这是寻找原生铜矿床的线索,这种美丽的铜矿让古代采矿人欲罢不能。
古文献和青铜器铭文记述最多的铜矿产地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过考古、地质、矿山等部门工作者多年的共同努力,在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内已发现湖北大冶、江西瑞昌、安徽铜陵等数百处古矿冶遗址。其中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矿场,初步估计炼渣超过40万吨,据此推算,仅铜绿山一地古代炼制的铜就超过10万吨。开采到的铜矿一般会就地冶炼,制作成为半成品,然后运送到北方,如殷商时期的政治中心安阳,再进行铸造、加工。殷墟博物馆便有半成品的铜饼向大家展示。从南方的铜矿开采到北方的青铜器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北方联系日益密切,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殷商时期的安阳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铜器铸造工匠,他们富有创造性,技艺精湛,把冶炼为半成品的铜饼铸造成形制多样的青铜器。当时青铜铸造为官营手工业,这也保证了高科技的垄断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殷商时期青铜核心技术为安阳造。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中原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最典型代表,很多朋友会非常疑惑:形式多样的青铜器究竟都有哪些作用呢2017年江苏历史卷第1题就能告诉我们答案,题目提到《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从考古发掘的夏商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来看,礼器确实是其最主要的用途。《左传》有云:器以藏礼。意思是用器作为象征手段,将礼法通过礼器贯彻于仪式中。礼器就是礼的表现载体,也就是说,礼的含义通过器物体现出来,如器皿、舟车、宫室、衣冠等。器物也是权力与身份的重要载体,器物的形制、色彩、纹饰等,都可以成为权力与社会地位的一种表征。商代把青铜器作为权力的象征,并且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使用。商人把对王侯权力的敬畏和对神的崇拜合二为一,融入青铜器制作中。2020年江苏历史卷曾考查到,即使是农具,但因其为青铜材质也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自青铜器发明以来,两河流域、埃及和欧洲的人们,制造了兵器、装饰品、生产工具等各类实用器具,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却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用青铜器打造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礼乐之国。
礼乐制度最重要的目的是区分等级,商代等级分化已很明显,为了强化这种等级秩序,商代逐渐形成以酒器觚、爵为核心的青铜礼器制度。2021年湖北历史卷第1题便体现了这一制度,‘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
殷墟时期青铜觚、爵配套使用,套数的多少代表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商王室墓葬,可能随葬数十套青铜觚、爵。目前所见出土青铜觚、爵组合最多的墓葬为殷墟妇好墓,出土觚53件,出土爵40件。如今这些青铜器陈列在殷墟博物馆,非常震撼!
《论语·雍也》中记载:觚不觚,觚哉!觚哉!这是孔子感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爵是地位的象征,后世所说加官晋爵便与之相关。
到了西周时期,改变了殷商以觚、爵酒器区分等级的传统,而是采用鼎、簋食器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周礼》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使用三鼎两簋。
为什么商代是觚、爵为核心的礼器制度,而西周采用以鼎、簋为核心的礼器制度呢
商人酗酒成风,以酒娱神,陷入酒池肉林中,嗜酒误国,最终被周人取代,故商朝时期出现了品类繁多、琳琅满目的青铜酒器。西周时期,周人吸取商人的历史教训,出现了重食器轻酒器的现象。
《酒诰》出自《尚书·周书》,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词。西周时期创制出一种新型青铜器为禁。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饮酒且不能喝醉,这种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作禁。青铜禁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茶几特别相似。
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
青铜鼎作为青铜重器,在中国各类青铜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鼎最初是古人用以烹煮肉食和盛贮肉食的器具,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锅。殷商青铜器时代,以铜铸鼎,鼎被作为祭祀中的高贵礼器放置在宗庙之中时,就成了身份、权力的象征。《汉书·郊祀志》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九鼎已被视为立国宝器。典故问鼎中原中的问鼎在《左传》中有云:春秋时楚庄王意图谋取政权,而向周大夫王孙满询问周王室之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认为周王朝定鼎中原是权力天赐,鼎的大小不应询问。后世以问鼎来表示夺取政权的情况。现在依然在用的成语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同样可以显示鼎字显赫、尊贵的地位。鼎还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从出土情况来看,商代中小墓一般陪葬一或二鼎,王室陵墓则多至数十鼎。在众多青铜鼎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一说875千克)。鼎的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蟠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司母戊鼎是已出土的最重、最大的单体青铜器。2002年司母戊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近年,不少人把司母戊鼎称为后母戊鼎,是怎么回事呢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中第一次使用后母戊鼎的名称,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央视后来公开回应质疑。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司母辛鼎,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司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司母戊鼎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母亲戊而做的祭器。古时司后二字同形,由此推断此字可能为后,有伟
大崇高之义。
殷墟博物馆馆藏为大家所熟悉的青铜鼎有司母辛鼎、亚长鼎、亚址鼎、作册兄鼎、戍嗣子鼎等国宝重器。众多文博爱好者前来安阳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参观博物馆的青铜器。大家可以前往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参观殷墟出土的精美青铜器。无一例外的是,青铜器作为主要展品,向世人展示着灿烂辉煌的殷商文化。
作册兄鼎.tif>[作册兄鼎][戍嗣子鼎][亚址鼎]
亚址鼎.tif>
戌嗣子铜鼎.tif>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技术娴熟,纹饰及铭文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殷墟诠释了3000年前人类文明的新高度,这里出土了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各类青铜器数以万计,是殷商时代出土青铜器最集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全、铭文最多的地方,这批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刘家庄北地铅锭窖藏坑
觚爵组合(前排中间两套)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柉禁
司母戊鼎和铭文
殷商历史文化——一个王朝的背影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联合周围部族,大败夏兵,建立了商朝。商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商朝逐渐强盛起来。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对商王朝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并且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由于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屡次迁都,后来迁徙到殷地,保持了相对稳定,所以商朝也称为殷朝、殷商。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其实,以殷墟为代表的殷商历史文化早已走进了中小学教科书。那么,高考题是如何考查殷商历史文化的呢让我们跟随高考试卷,一起来了解殷商历史文化吧!
中国文字博物馆
高考聚焦
(2016年全国Ⅰ卷语文论述类文本)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考题解读】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的能力。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然后进行比较、辨析。D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与原文中所论述内容、范围指向不同,原文中该句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
在历年高考题中对殷商历史文化的考查涉及范围较广泛。(1)商朝历史。如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考查到武王克殷,2022年北京语文卷考查到汤武革命与殷为天子二十余世,2019年江苏历史卷考查到张荫麟《中国史纲》以商朝为出发点的考古依据,2018年全国Ⅱ卷历史考查商汤网开三面典故,2018年全国Ⅲ卷历史考查到班固《汉书·古今人表》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中把商纣列为下下等,2016年上海历史卷考查牧野之战。(2)政治制度。如2019年全国I卷历史考查商周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2011年上海历史卷考查商代国家属于方国联盟的性质。(3)商业经济发展。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考查到青铜贝,2020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考查到商周贝币,2018年全国Ⅱ卷历史考查到甲骨文中有关于大豆的记载,2013年全国Ⅰ卷历史考查到殷墟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2007年海南历史卷考查到殷墟贝币。(4)殷商文化。2014年湖北语文卷考查夏商周三代文化,2013年全国Ⅱ卷语文考查商周时期凤鸟文化,2007年广东历史卷考查到殷墟戴刑具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