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租房七年,终于买下了 > 第一章

第一章:在北京,我租的不是房,是喘息的空间
七年前,我提着两个硕大的行李箱,挤上北京地铁,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握住了未来。我叫陈默,一个来自南方小城的普通青年,刚满22岁,手里攥着普通二本的设计专业毕业证,以及对北京的全部憧憬。
现实给我的第一个耳光,是那间6平米的隔断房。所谓的隔断,就是在一个大客厅里用木板隔出来的几个小空间,顶上是空的,可以清晰地听到隔壁哥们儿的鼾声和楼道里大妈的咳嗽。我的房间刚好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窄窄的过道,转身都嫌挤。厕所和厨房是公用的,永远湿漉漉、油腻腻。房东是个眼神锐利的中年女人,收房租时总是板着脸,仿佛我欠了她几百万。第一次交租时,她就甩过来一句:规矩点啊,别给我找事。
最让人心寒的是,房租毫无预兆地每月涨50块。当我小心翼翼地问原因,房东不耐烦地挥挥手:爱住不住,后面排队的人多的是。那时我才明白,在北京,房子不是用来住的,是房东用来剥削的工具,而我,只是这个巨大城市机器里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的零件。
最初的三年,我像一只无头苍蝇。换了五份工作,从小型设计工作室到互联网公司外包团队,再到一家岌岌可危的创业公司。干过没日没夜赶方案的外包,接过廉价得可怜的私单,也被公司效益不好为由裁掉两次。每次失业都伴随着巨大的恐慌,那种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一松手就会坠入深渊。
更要命的是搬家。七年间,我搬了整整十次家。从通州偏远的六环外,到望京繁华区的边缘,再到各种夹缝里的老小区。每次搬家都是一场体力与精神的折磨。行李箱、纸箱堆满屋子,没有搬家公司,只能靠自己或者偶尔拉上一个朋友。最常选择的时间是凌晨。夜深人静时,我推着小平板车,或者背着大包,穿梭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路灯将我的影子拉得老长,城市的冷漠在夜色中被放大无数倍。看着那些依然亮着灯的写字楼,想着里面可能有人和我一样,为了生存而挣扎,心里会涌上一阵麻木的悲凉。
我住过没有窗户的地下室,空气永远带着潮湿的霉味;住过隔音差到能听到楼上小孩跑动声的筒子楼;住过卫生间漏水、墙皮脱落的老破小。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临时的气息,没有归属感可言。
慢慢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住在哪儿,只要有个能看到夜景的窗户或者阳台,我就会在睡前蹲在那里抽根烟。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灯火璀璨,那光芒似乎在嘲笑我的渺小和飘摇。我会一遍遍地问自己:陈默,你到底还要多久,才能在这座城市真正留下来或者,你压根就留不下来
烟雾缭绕中,城市的霓虹模糊了轮廓,像一个巨大的、吞噬一切的怪物。我知道有无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漂泊,用尽全力,只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我,只是其中一个,疲惫、渺小,但依然在努力喘息。这间租来的房子,与其说是容身之所,不如说是让我在窒息的生活中,得以片刻喘息的空间。
第二章:租来的房子,也有温度
在我搬了九次家,几乎要被无休止的漂泊压垮的时候,我遇到了现在租住的这间房子。那是七年前,我在一个老小区的二楼看到了出租信息。一居室,38平米,朝南,带着一个小小的阳台。虽然装修很老旧,墙面发黄,地板磨损,但独立厨卫,宽敞明亮,那一刻,它在我眼里简直像个宫殿。
房租是2500块,在当时的北京,这样的地段和面积,这个价格简直是惊喜。房东是一位姓李的老太太,头发花白,戴着眼镜,说话不多,语气温和。看房那天,她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房子,然后问了我一些基本情况。没有问我家境,没有问我学历,只问了我做什么工作,一个人住吗,会不会爱惜房子。我诚恳地回答了,她点点头,说:行,小伙子看着挺老实。你要愿意租,就定下来吧。
签合同那天,她仔细地念了每一条,然后把钥匙交给我。从那以后,她很少来打扰,只是每季度来收一次电费,或者提前打招呼来看一下房屋状况。她从没有提过涨房租的事情,即使周围的房租早已水涨船高。这份信守承诺,在浮躁的北京让我感到一丝难得的踏实。
我开始一点点地改造这个属于我、又不属于我的空间。用攒了几个月工资买了一个小巧的电饭煲,结束了天天吃外卖的日子。在网上淘了一对便宜但颜色温馨的窗帘,挡住了窗外直白的阳光,也给房间增添了一抹柔和。捡了别人不要的旧木板,自己动手搭了一个小小的书桌,虽然简陋,却是我的工作台,也是我画画的地方。最让我下定决心做的,是把客厅和卧室发黄的墙壁重新刷成了米白色。花了两个周末,肩膀酸痛,但看着干净明亮的墙壁,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个空间开始有了我个人的印记,不再是冰冷的出租屋。
每天下班回家,打开房门,屋内暖黄色的灯光像一只温柔的手,接住我疲惫不堪的灵魂。我会习惯性地换上舒适的拖鞋,然后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说一句:我回来了。声音不大,却像一种仪式,宣告着漂泊一天的我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终于可以卸下伪装,做回自己。
有一次,北京遭遇了倒春寒,我没有注意保暖,回家后就发起高烧,浑身酸痛无力。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着,醒来时听到敲门声。挣扎着起身开门,是李阿姨。她手里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碗。小陈啊,我看你昨天回来就没出门,是不是不舒服我熬了点姜汤,你趁热喝点。
她把碗递给我,又嘱咐了我几句,就转身离开了,没有多余的客套。我端着碗,滚烫的姜汤暖了我的手,也暖了我的心。那是来北京七年,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这座巨大的、冷漠的城市里,也是有温度存在的。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遇到的那些房东一样,只知索取。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让我鼻子有些发酸。
在这个租来的、38平米的房间里,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它见证了我的奋斗、我的迷茫、我的孤独,也给了我一个栖身的港湾。我在这里吃饭、睡觉、工作、画画、发呆。它不是我的家,但它承载了我全部的生活,慢慢地,它有了家的轮廓,甚至有了家的温度。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竟然会对一间租来的房子产生这么深的感情,甚至在心底里,悄悄地把它当成了我在北京唯一的家。
第三章:你打算租一辈子吗
我和晓雯谈了三年恋爱。我们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的,她是个善良、细心的女孩,总能在我最疲惫的时候给我安慰。那三年,是北漂生活中难得的温情时刻。我们一起逛公园,一起做饭,一起幻想未来。我带她来看我租的房子,她没有嫌弃老旧,反而帮我添置了一些小物件,让这个小屋子更有了生气。
data-fanqie-type=pay_tag>
然而,爱情终究不能只靠感情维系,它还要面对现实的铜墙铁壁。尤其是,在北京这座城市。
分手是我们坐在一间咖啡馆里谈的。没有争吵,没有撕心裂肺,只有平静到让人窒息的对话。
陈默,晓雯的声音很轻,带着压抑的疲惫,我们分开吧。
我握着咖啡杯的手紧了紧,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真正面对时,还是觉得心脏被狠狠地攥了一下。
为什么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她看着我,眼神复杂,有不舍,有无奈,最终化为坚定。我们在一起三年了,你还是租着房子,没有户口。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人很好,可我真的等不起了。
等不起了。这四个字像刀子一样扎进我的心里。她不是不爱我,只是现实太沉重。她想要一个稳定的家,想要看得见的未来,想要孩子能在这个城市读书,而我,什么都给不了。一套房子,一个北京户口,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对我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比梦想还要虚无缥缈。
我没有挽留。我知道挽留也毫无意义。站起来,走出咖啡馆,阳光刺得我眼睛生疼。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抽走了脊梁骨的人,软绵绵的,没有力气。
回到那间熟悉的出租屋,我没有开灯,直接倒在了沙发上。屋内一片黑暗,只有窗外透进来一点微弱的光。我不知道躺了多久,脑子里一片空白,又好像闪过了无数画面——刚来北京时的窘迫,搬家时的狼狈,生病时李阿姨端来的姜汤,以及,晓雯眼里的失望。
第二天,我顶着一对黑眼圈去公司。状态很差,领导看我这样子,也没说什么重话,只是把我叫到办公室。
小陈啊,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你交上来的那几张图,客户很不满意,说跟之前水准差太多。领导皱着眉说。
我低着头,没有辩解。
这样吧,公司最近业务调整,你负责的这个项目暂停了。你先去辅助部门做些基础工作,工资会按辅助岗重新算。
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变相的降薪和边缘化。收入直接减半,连房租和生活费都得精打细算,更别提还想着攒钱。
双重打击,让我彻底跌入了谷底。感情的挫败让我对未来感到绝望,工作的变故更是切断了我仅剩的一点经济支撑。躺在出租屋冰冷的地板上,看着天花板,我脑子里回响着晓雯的那句话:你打算租一辈子吗
租一辈子吗以前我觉得租房也没什么不好,自由,压力小。但当它成为我无法给爱人未来的障碍,成为我在这座城市始终无法扎根的证明时,租房这件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枷锁。我不想再租房了,可买房,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和迷茫。
第四章:房东说:我要把这套房卖了。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拳击赛,你以为自己已经遍体鳞伤了,它却总能在你喘息的时候,再给你致命一击。
那是在我经历了失恋和降薪的双重打击后不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天都在为一点点钱发愁。那天下班回家,刚走到楼下,就看见李阿姨站在楼道口。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应该是来抄电表的。
我走上前打招呼:李阿姨,您来了。
她冲我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犹豫,似乎有什么话想说。抄完电表,她抬起头,看着我,语气有些迟缓但很直接:小陈啊,跟你说个事。
我心里咯噔一下,以为她是要说涨房租的事,或者要收回房子给亲戚住。
她接着说:这房子我不打算租了,要卖。
简单几个字,像一道晴天霹雳,瞬间把我钉在了原地。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周围的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她的话在我耳边嗡嗡作响。卖了卖了我要住哪搬家又要搬家吗
我愣了很久,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干涩地问:卖……卖给谁啊
李阿姨看着我,语气变得柔和了一些:我还没找中介呢。想着你在这儿住了七年,一直挺爱惜我的房子的。你要是想买,我可以便宜点给你。
我的心跳瞬间漏了几拍。买我买这套房子这个念头太突然,也太荒谬,以至于我一时反应不过来。
我……我没钱啊,李阿姨。我几乎是脱口而出。
她叹了口气:我知道在北京买房不容易。但你想想,你总不能一直租房吧这套房子虽然老了点,但地段好,格局也周正,总比那些商品房的公摊面积大。我报个实在价,你也好好想想。
说完,她告诉我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对我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说,依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坦白说,比我预想的要低不少。
那天晚上,我彻底失眠了。躺在床上,我一遍遍地反刍李阿姨的话。要卖了,我必须搬家。搬去哪里又去租一间隔断房或者一个更远更小的开间无休止的搬家,我已经怕了。
买下它这个念头像野草一样在我心里疯长。我摸索着拿起手机,打开银行APP,看着那可怜的余额。然后开始在房贷计算器里输入各种数字,计算首付,计算月供,计算利息。每一个数字都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第二天,我请了假,鬼使神差地去看了几个周边正在出售的房子。有新建的商品房,价格高得离谱,面积虽大但实际使用面积小,且地段偏远;也有同小区或附近的老房子,价格参差不齐,有的比李阿姨这套贵,有的便宜但楼层、户型或采光有问题。
转了一天,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李阿姨这套房子,虽然老旧,但它坐落在一个成熟的生活区,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而且38平米是实打实的面积。李阿姨给出的价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实在价。
突如其来的变故,把我逼到了墙角。要么接受即将到来的再一次搬家,继续遥遥无期的漂泊;要么,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抓住这个也许是唯一的机会,买下这间我已经住了七年、有了一点温度的房子,结束漂泊。
那个晚上,看着窗外熟悉的夜景,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想再搬家了。即使为此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即使未来充满未知和困难,我也要试一试,把这里变成我的家。
第五章:我没钱,但我不想再搬了
决定买下这套房子后,我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难题,就是钱。李阿姨给的价格,加上各种税费和中介费(虽然是熟人交易,但流程还是要走),首付至少需要XX万。而我这些年攒下来的全部积蓄,在经历了失业和降薪的打击后,只剩下勉强能凑够首付一半的数字。
我开始硬着头皮向身边的朋友借钱。第一个电话打给平时关系最好的同事,刚说明来意,对方就支支吾吾地说最近手头紧,家里装修要用钱。我说了理解,心里却是一阵凉意。第二个电话打给一个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他现在混得不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对方很干脆地拒绝了,说借钱容易伤感情,建议我去申请银行贷款。
连续两次被婉拒,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难堪和绝望。那种把自己的困境赤裸裸地暴露给别人,然后被拒绝的滋味,比任何时候都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平时联系不多的老同学,在我发了一条很丧的朋友圈后,主动私聊了我。简单说了我的情况后,他只回了两个字:发账号。
然后转来了两万块钱,说是他目前能拿出的全部。别着急,慢慢还,啥时候有啥时候再说。看着那笔钱,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这雪中送炭的两万块,不仅仅是钱,更是人情,是让我不至于完全跌入深渊的一点光亮。
尽管如此,钱还是不够。我把目光投向了银行贷款。然而,去银行申请贷款时,又遇到了新的麻烦。银行工作人员在查我的征信报告时,发现上面有一笔多年前的逾期还款记录,金额很小,当时是因为换手机号,忘了给一张不常用的信用卡还几十块钱。虽然很快补上了,但这笔污点却留了下来。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记录可能会影响贷款审批额度,甚至可能导致审批不通过。
我瞬间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贷款批不下来,这一切都白费了。我开始频繁地打电话给银行,解释情况,提供各种证明,乞求他们能网开一面。等待审批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像煎熬。
为了尽快凑够剩余的首付款,我开始像个陀螺一样旋转。白天在公司做着乏味的基础工作,晚上回到家,除了盯着手机等银行电话,就是马不停蹄地接私活。帮小商家设计logo,给淘宝店修图,什么零碎活都接,只要能赚钱就行。有时候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就洗把脸,灌几口咖啡,继续对着电脑屏幕。
我还兼职跑起了外卖。每天下班后,匆匆吃口饭,就换上骑手服,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夜色里。风呼呼地吹在脸上,顾不上疲惫,只想着多送一单是一单。遇到刁蛮的顾客,被催单,被投诉,也只能忍着。为了省钱,我把一日三餐缩减到两餐,中午只吃自己做的简单便当,晚上饿了就啃个馒头。
那段时间,我的体重掉了十几斤,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窝深陷。但心里却始终绷着一根弦:我要买下这套房子,我不想再搬了。这个信念支撑着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终于,在约定的首付日期前两天,银行的贷款审批通过了。额度虽然比我预想的少了一些,但在我东拼西凑,加上老同学借的钱,以及夜以继日赚来的辛苦钱后,我终于勉强凑够了首付。
去房管局和李阿姨签合同那天,我的手一直在抖,不是害怕,而是长时间紧绷后的生理反应。但在落笔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我的心却前所未有的平静。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身上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未来的日子会更辛苦。但我也知道,我终于,用尽全力,抓住了属于我的一点东西。这个我住了七年的地方,很快,就将真正属于我了。
第六章:38平,不大,但是我的了
正式办理过户手续,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那天,天很蓝,阳光很好。走出房管局大门的那一刻,我用力地呼吸了一下北京的空气,感觉是那么的不同寻常。手里拿着那本薄薄的红色证书,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托着我这七年的辛酸、汗水和希望。
和李阿姨告别时,她拍了拍我的肩膀,眼里带着长辈的慈祥。小陈啊,你是个靠谱孩子。我把这房子租给你七年,看着你一路走过来。这房子交给你,我放心。
我心里一阵暖流划过。李阿姨的话,是对我这些年付出的最大肯定。她不知道我为了买下它经历了多少困难,但她的信任和理解,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了。
拿到钥匙后,我第一时间请了个专业的保洁。不是为了把房子卖掉,而是为了用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它的新生,迎接我的新生活。保洁阿姨里里外外擦了两遍,把厨房和卫生间的死角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焕然一新的房间,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消毒水味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
我在墙上挂了几幅自己这几年画的画,虽然技法不算成熟,但每一幅都记录了我不同阶段的心情。客厅里那张用了七年的旧沙发实在太破了,我狠心花了一笔钱,买了一张新的布艺沙发,颜色是我喜欢的暖灰色。我还买了一双新的、厚实的棉拖鞋,踩在地板上软绵绵的,感觉特别舒服。
我没有大张旗鼓地庆祝,也没有告诉太多人。只是在收拾完屋子后,坐在新买的沙发上,打开了手机。翻出已经很久没发朋友圈的功能,编辑了一条文字:
租房七年,搬了十次家。从今以后,此心安处是吾乡。以后不搬家了。
配图是客厅角落的一张照片,有新沙发,有我挂在墙上的画,有窗外透进来的夕阳。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我感觉心里一块悬了很久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它不是一套豪宅,甚至连新房都算不上,只有38平米。它依然有很多缺点,老旧的格局,需要时不时维修的管道。但它是我的了。从此,我不用再担心房东突然涨租,不用再为搬家而烦恼,不用再在凌晨的北京街头推着行李车。
这个小小的空间,给了我在这个城市漂泊多年的我,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份看得见的安全感。它是我用七年的青春、汗水和不屈的意志换来的。它不大,但每一寸空间,都真真实实地属于我。
那一晚,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入睡。我坐在沙发上,看着房间里属于我的所有东西,感受着这份踏实和满足。窗外是北京璀璨的夜景,但这一次,我看它的眼神不再是迷茫和渴望,而是多了几分平静和从容。因为我知道,无论外面如何喧嚣,推开这扇门,我就回到了自己的家。
第七章:我终于在这座城市,有了落脚的地方
买下房子,并不意味着苦日子的结束,反而更像是一个新的开始。每月三千多的房贷,像一座大山压在我的肩上。加上物业费、水电燃气费,以及日常开销,我的工资依然所剩无几。我依然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依然要精打细算,依然要在工作上拼尽全力,甚至还要继续接一些私活来补贴家用。
日子依然不轻松,但我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这种踏实,是知道无论外面多大的风雨,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可以回去;是知道我的每一分努力,都在浇灌着这片属于我的土地,而不是在为别人的房产添砖加瓦。
我开始主动地慢下来。周末不再漫无目的地闲逛或者宅着,而是拿出画笔,在客厅里练习技法。曾经因为生计而被搁置的爱好,如今在我的小家里重新焕发了生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感觉温暖而真实。我也开始愿意花时间看看窗外的风景,看看阳台上我种下的那盆绿萝,它的叶子一天天舒展开来,充满生命力。曾经眼里只有城市的霓虹和脚下的路,现在,我愿意抬头看看天空,看看这座城市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样子。
拥有了房子,我似乎也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心态。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焦虑,不再渴望一夜暴富或者飞黄腾达。我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靠着一点一点的努力,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跟。
有一天,我的微信收到一条好友申请。点开一看,是晓雯。我犹豫了一下,通过了。
很快,她发来一条消息:陈默,听说你买房了,恭喜。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我看着这条消息,心里没有波澜,也没有后悔。我知道她曾是我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旅程,但我们终究在现实面前分道扬镳。如今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她,也许也找到了她想要的稳定。我们都按照各自的方式,努力地活着。
我没有回复她的消息。只是把手机放在茶几上,转过头,看着窗外。
阳台上的绿萝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建筑轮廓在夕阳下勾勒出柔和的线条。我看着这一切,轻声对自己说,也像是对这座城市说:
终于,能留下来了。
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的不易、太多的辛酸,以及最终的释然和坚定。七年的漂泊,十次的搬家,无数个不眠之夜,所有的挣扎和努力,都汇聚在了这几个字里。我用尽了全部的力气,只为了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拥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房子不大,只有38平米,但它盛下了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失落,我的坚持。从今以后,它也将盛下我的每一天,我的未来,以及我在这座城市里,真实而完整的人生。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我在这座城市里,终于找到的,属于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