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啊,这百步就跟村里人说拜城隍庙用处不大,要供奉就要供奉九重天最厉害的神,他想在村里筹善款建观。
村里人不知道谁是最大的神,那个年头,自己活着尚且艰难,又哪里管得了别人,况且捐善款说着好听,是给自己积功德,说白了就是伸手要钱,没人愿意白白往外掏钱。
一提筹善款村人都躲着百步,百步只好去村里唯一的富户家宣扬道法,讲明利弊,想让他带头捐款,岂料到了门前,百步还没踏进院门就被小厮赶出来了。
百步筹善款而不得,建不成观只好安慰自己心诚则灵。
就想在南溪谷中结草为庐,问道修仙。
不过啊,这南溪谷草木茂盛,多有蛇虫鼠蚁,又常有捕蛇人进谷捕蛇,附近村民拾柴,医者采药,百步有法子避开虫蛇,却不能拦着村人谋生,百步就觉得山谷还是不够清静。
他听人说那凌云峰上有一大片空地,在那修道观正好,那人是村里的鳏夫,自己带着孩子过活,活得艰难,手头有点钱就整日饮酒,游手好闲惯了。
本来只是酒后戏言,想捉弄百步罢了,但百步却上了心,亲自去看过后就真的想在凌云峰建观。
凌云峰在南溪谷西,离小元村也很近,只是山路难行,修道观需要钱,百步一个云游道人,没有钱。
你说巧不巧,就这时候,百步去过的那个富户人家有个小孩夭折了,那孩子可怜,才五岁,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都寄予厚望,因此平时管得严,富户花大价钱在镇上请了先生教他读书。
可村子里的孩子哪有读书的,成天不是帮家里做活就是到处野,小少爷不过几岁大,玩心正重,有时候出门看别的小孩自由自在,心里羡慕。
有一日就支开了小厮自己偷偷溜出去玩,跟着几个半大的孩子下河捞鱼,结果脚下一滑,后脑磕在石头上,就那么死了。
血顺着后脑流到河水里,殷红一片,小少爷到死都没闭上眼睛,几个半大孩子哪里见过这场面,吓坏了,也不敢碰那小少爷,几个人一商量趁四下无人转身就跑了。
那富户本是大地方的人,听说挺风光的,一朝犯了事逃到村子里躲灾,家里就那么一个男孩,孩子没了,富户大怒,府里的小厮都换过一茬。
一连两三天,富户一直睡不好,日日梦见那孩子,后脑的血都流到脖子上,脸色青紫,浑身湿透,滴滴答答的淌了一地血红色的水,眼泪汩汩的流,嘴里不停地叫着“爹,爹,我死的惨啊,爹,我死得惨……”这下整个宅子都乱了,孩子母亲日日食不下咽,以泪洗面。
富户眼下乌青,精神不济,人也憔悴了不少。
他本也不知道那孩子是怎么下河又为什么下河的,但有一天东窗事发,其中一个孩子心中害怕回去就发了高烧,大夫去看时那孩子正说胡话,叫大夫听个正着。
说是那天小少爷不想下水,有个叫王小的孩子笑话小少爷连下水都害怕,是个胆小鬼,五岁的孩子经不住激,心一横就下去了。
那河水不深,淹不死人,王小不知下过多少趟了,可小少爷自小娇养,河水寒凉,他哪里习惯,没防备一脚踏下去,被冰的一激灵,偏偏这几个孩子此时又大声起哄,“胆小鬼下水喽!”小少爷一紧张就脚滑了,那么巧就撞在石头上。
那富户听说了也没声张,给了大夫赏钱,几日了也没动静,很沉得住气。
到了孩子头七那日,富户找人迷晕了那孩子,打听清楚了那天都有谁一起。
然后花钱雇了几个人扮成土匪,趁着一天夜黑风高进了小元村,把那几家老小十几口人全杀了,末了放了一把火,什么也找不出来了。
县里来了人草草看了一圈就走了,结案只说是意外。
但小元村多少年没闹过土匪,而且那土匪进村谁也没杀,就偏偏王小那几家遭了殃,其中内情,村里人心知肚明。
这事到这也就完了,但那之后富户家就不太平,闹鬼。
村里人都说是王小那几家死的不甘心,是冤魂索命,回来报仇的。
这可把那富户一家折腾的够呛,拜过几回城隍庙,没用。
这时候就想起那百步道人了,那百步来到这家人开坛做法,说是怨灵作祟,要做法事。
几场法事做下来,果然家宅安宁。
从此村人对百步道人深信不疑,百步要建道观,那富户一家自然带头支持。
富户是村里里正的亲戚,里正说要给百步建道观,家家户户都要出钱,有些个不愿意的也没法反对。
靠着募捐和村民帮忙,百步在凌云峰搭了个还算看得过去的道观,名字就叫做凌云观。
那道人囊中羞涩,却有些手艺,自己做了个泥塑神像,供奉的据说就是天界之主裕德大帝。
那之后,众人不拜城隍庙了,改拜百步的凌云观。
但是小元村偏远人少,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人要做法事。
百步有一身除妖斩怪的本领也没处施展。
村子里的人大多贫穷,因此凌云观香火也不旺。
有的人没钱,拿着家里种的瓜果蔬菜也来拜一拜,百步也不计较。
为维持生计,百步偶尔自己也到山里采草药去镇上换钱,道观就这么勉勉强强的开起来了。
凌云观香火虽不鼎盛,但百步也饿不死。
但现在这道观只有百步自己,委实不像样,后继无人,没法传承。
于是百步在观门口写了块收徒的牌子。
来拜神的人见了就到山下一传十十传百,小元村的人都知道百步要收徒的事了。
寻常人家没人把孩子往山上送,牌子挂了许久也收不到徒弟,百步犯了愁。
百步想或许该暂时离开此地去别处看看,收了徒再回来。
百步这厢正举棋不定,山下那个鳏夫喝酒喝的疯魔了,身上没钱就要把自己三岁大的儿子卖给百步。
这一来可谓是一拍即合,百步正愁道观破败,收不到徒弟。
虽说孩子小了点,不好养,但百步还是留下了。
他要是不买,这孩子不知道要被卖到何处受苦。
百步想,日行一善,就当在攒功德。
于是把身上大部分积蓄都给那鳏夫了。
说起那鳏夫本来也是个老实本分的,只是三年前婆娘生下孩子后,身子一直不好,为了吃药养身子日子过的更拮据,即便这样,婆娘过了一年还是死了。
家里就剩他自己带个娃娃,此后鳏夫性情大变,整日喝的烂醉,也不下地务农了。
孩子起初还托邻居照看,可是时间长了邻居也不管了。
他就想反正养不好,不如把孩子卖了换酒喝,在别处这孩子或许还能活。
思来想去就想到百步,卖给别人受苦始终还是不忍心,不如卖给百步,在观里横竖饿不死。
就这样百步就有了徒弟了。
没过多久就听说那鳏夫喝酒喝死了。
又过了十几年,不知道是不是那裕德大帝真保佑了这小元村,总之后来小元村真的好起来了,有许多外来的商人到此歇脚,要去更远的地方做生意,小元村不再闭塞了,渐渐有了客栈,茶肆,药铺……,村子规模也越来越大。
村子大了,人也多了,南溪谷好像也活起来了似的,屡屡有妖灵作祟,不得安宁。
有人求到百步面前。
百步便带着他的徒弟下山除妖,每每出手,总能降服妖灵。
本来有客商害怕不敢来,听说百步道人修为高深,斩妖除魔后,便也不在意了。
后来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多,百步的道观香火也旺了,很多客商知道这有道观,观主也被传的厉害,都要上山拜一拜。
凌云观也因此重建,裕德大帝重塑金身,这回看着是个正经道观了。
这世上求仙问道者众多,凌云观观主道法高深声名远扬,不仅香火好起来了,想要拜入山门的人也络绎不绝。
此时百步已是年逾花甲,精力不如从前,不想收徒了,有时下山除妖,有时闭关修行,不大管观里的事了。
百步给小徒弟取名叫寒时,寒时此时正当而立之年,因此新进的门徒都拜在他名下,随他安排。
寒时深知自己天资有限,学艺不精,所以在众多新进门徒里挑选了一位最有仙根,悟性最高的少年,让他也拜在了百步名下,好传承衣钵。
百步又把毕生心血悉心传给了那个少年。
百步求仙问道虽不成,但却长寿,活到八十岁寿终正寝,生前为人和善,小元村村里许多人受过他的恩惠,更何况他除妖卫道,守一方清平,更得人尊敬。
送葬之时,小元村村民纷纷出门夹道相送,不少人都落下泪来,寒时把他葬在凌云峰深处,下葬之时漫山哀声,据说那天山林里有鸟兽啼叫,其声悲鸣。
百步仙逝,寒时继任观主,凌云观虽没能发展壮大,却也并不没落。
但寒时没像他师父那般长寿,不到六十,下山除妖时受了重伤,养了三个月还是没好,就那么走了。
凌云观传到如今是第三代观主,就是百步另收的小徒弟,山瓷。
这一代的观主天资不凡,凌云观也是在这一代声名鹊起。
只是他自十数年前突然沉迷修行,闭关多年,不常露面,观内诸事都是那位大弟子和襄代掌。
和襄管理山门很有一套,凌云观也是几年前在和襄主持下扩建成今日的规模,并且广收门徒,还改名叫做凌云仙门,就是我们说的凌云宗,乃是鼎鼎有名的大门派了。
最初百步道人建观供奉的是裕德大帝,为了提醒后世弟子不忘前人,也不能对神灵失了敬意,所以百步道人建的观也保留下来了,当然了,如今那神像是请手艺最好的师傅雕的了,观内那香火更是鼎盛,家家户户有什么心愿和什么困难,也是要去拜一拜的,还有人从几十里外的村镇赶过来拜呢!现在的观主也改叫掌门,和襄虽不是掌门,却胜似掌门。
许多人没见过山瓷,只认识和襄。
和襄另有三位师弟,称作门主,共同协理和襄处理事务。
仙门试炼是凌云宗选宗内弟子的考验。
通过仙门试炼才有资格拜入山门。
每年只取人,那竞争是格外激烈。
许多人慕名而来,也有其他宗门的人来,一则长长见识,二则试炼结束,若有没被选中的好苗子,可以拉拢到自己门派。
还有些往来的的商贩看准时机,来此地做生意。
是以这仙门试炼格外热闹,人也格外多。
我们这镇子位置偏僻,每年也就这时候是最繁华不过了。
往年啊,来这的十个里有八个都要去参加凌云宗仙门试炼的,那是修仙大派,你看我们这客栈也叫做凌云客栈,就是因为那凌云宗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