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赵桓打量着岳飞和韩世忠。
岳飞才二十三岁,是初出茅庐不久的小青年,还不是后世的岳爷爷。
即便如此,也已经征战沙场数年,有了不少的经验。
韩世忠则不一样。
三十六岁的韩世忠,从军近二十年,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精力也最旺盛,是武将最好的年华。
赵桓眼中流露出笑容,吩咐道:赐座。
黄经安排人搬来座椅,岳飞和韩世忠都小心翼翼坐下。
岳飞初出茅庐,很紧张。
韩世忠虽然担任了统制,在大宋这个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连曾经的枢密使狄青,都得夹着尾巴做人,更别说小小统制的韩世忠了。
赵桓目光落在韩世忠的脸上,笑着道:良臣,你从军近二十年,战过西夏,打过方腊,征战过辽国,还曾剿匪抗金,经验丰富。你认为现如今,我大宋的军队有什么问题
韩世忠一时心中激荡。
官家对他的履历,竟然如此的了解。
这是无上的荣耀。
只是提及军队有什么问题,韩世忠有些迟疑,揭盖子是很犯忌讳的。
赵桓摆手道:今日你我君臣相对,不要有什么顾虑。良臣啊,你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不惧任何敌人,却怕说两句真话吗
韩世忠抱拳道:官家,臣没什么好怕的。
赵桓道:那就说!
韩世忠禀报道:军队有诸多的问题,可是臣思来想去,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每一次对外的作战,都是朝廷临时性安排文官,或者是中官总揽全军。
遇到懂兵的,自然没问题。一旦遇到立功心切,或者不知兵事的人,随意安排战事,就很容易出问题。
文官治国,武将打仗,这是各自的划分。
臣不否认有的文官才略无双,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可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要打仗,还得靠下面的将领,因为将是兵之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唯有将领知兵才能带兵作战。
这样的话传出去,是要引起滔天波澜的。
文官带兵打仗,或者太监去带兵,都已经是大宋朝的惯例了。
恰是如此,韩世忠才有些忐忑,站起身又行礼道:臣妄言,请官家恕罪。
赵桓微微点头,笑道:良臣一番话说到了关键,很不错。
他扫了眼身旁的黄经,淡淡道:朕和良臣的对话,如果传了出去,就从你这里开杀。
黄经躬身道:奴婢绝不敢嚼舌头,也没有人敢乱嚼舌头。
赵桓点了点头,继续道:良臣,你提及的问题,需要大威望大权势,才能贯彻改革。
朕现在刚登基继位,别说改革了,连守卫东京城都捉襟见肘,很是艰难。
朕现在没有足够的威望,暂时做不到改革,让你失望了。
韩世忠愈发的恭敬了。
皇帝礼贤下士,这是圣主之资,更何况他刚才的话也只是说说。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
这是要流血的。
韩世忠神色谦恭,正色道:官家没有因为臣的妄言动怒,已经是莫大的恩赐,臣岂敢有其他心思。
话锋一转,韩世忠郑重道:臣还有一言,不吐不快。
赵桓笑道:尽管说。
韩世忠深吸口气,郑重道:我大宋和金国不可能共存的,如果辽国在,有辽国作为缓冲,金国会拉拢我们,或者蛊惑辽国和我大宋开战。
现在辽国破灭,金国势必要灭掉我们,不可能和平共处。
朝廷向金国求和,今日割三城,明日割三城,敌人越来越强,大宋越来越弱,还怎么抵挡呢
迟早会被灭掉的。
臣请官家绝了和金国求和的心思,一心备战。因为臣从北方得到消息,金国正在运送粮草,为秋后作战做准备,请官家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