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道德经》随谈 >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一章说明善于学道、悟道、体道的圣人能够顺应道的规律去做事,不做无用功,不用出门跑远路就能够认知天下、推知天道。实际上介绍了圣人认识世界、把握天道的方法。
老子以不出门远行、不隔着窗户远望为例,回答怎样才能够知天下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弥,更加。知,认识、了解。意思是走得越远,对各种事物全是走马观花,没有自我反省的功夫,反而知道的东西越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圣人修德悟道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了自我反省的功夫,虽然不外出、不事事亲力亲为,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透过表面现象,推知事物内在的奥妙。到了这种程度,尽管不刻意作为也能够成就一切。
老子善于从人们最熟悉的身边小事入手说明大道理。这一章就是从不出门游历、不透过窗户观察天空来说明怎么样才能够知道天下事,以至于推知把握天道的,其实谈的是老子意义上的认识论。
对于老子在这一章表达的观点,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说老子否定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有说老子割裂知行合一的,也有说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理性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更有说老子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先验论的。把这些帽子扣到老子头上,一顶比一顶大,怪吓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评价,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只就这一章而论这一章,没有联系相关章的内容和老子的一贯思想作一个全面的解读。大家都知道,《道德经》是一个自洽的系统,老子所提出的观点,在相关章节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比如:第十六章就直接与这一章相照应,明确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要在虚静的状态下观察万物,当然不可能出门远游、隔窗观望,不仅不出门,连同内心深处的各种杂念也要清除干净,以便排除干扰,集中精力观复。在老子看来,只有致虚守静,并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观察万事万物,达到知常也就是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与道融为一体的程度,才能够没身不殆,也就是终生都没有任何危险。这实际上是对这一章不出户不窥牗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主张的进一步说明与引申,回答了如何在不出户不窥牗条件下知天下见天道的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稍加用心,就能够做到。
再如,第十章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开始的六个问句,提出的无离如婴儿无疵无为为雌无知要求;第十二章摒除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要求去除外界诱惑,潜心体道悟德,内敛自省,也与这一章不出户不窥牗的精神相一致。
又如,第二十章的我独泊兮我独若遗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六个独字,道出了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既然入不了滚滚红尘,不出户不窥牗就是不错的选择,符合独的要求,便于在虚静状态下知天下见天道,与这一章又照应上了。所以,把这一章放在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去考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相关章节实际上已经解释和充实了老子认识论的观点,这一章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谈如何知天下见天道,与知行合一并不矛盾,也没有否定实践出真知,更不是先验论。
其次,忽略了老子言说的对象是不出户不窥牗而知天下见天道行为的发出者。发出者是谁不是普通的士子百姓,而是圣人。圣人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专指能够学道、悟道、体道,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道的人。圣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独到的人生体悟和丰富的社会治理管理经验;圣人谦下贵柔,为而不争,以百姓心为心,深得百姓拥戴。在这样的基础上,完全可以不出户不窥牗而知天下见天道。
再次,忽视了间接知识所起的作用。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知识、探求真理固然重要,但人生苦短,人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只有经过不断学习间接知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当然,对今人是间接知识,对前人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直接知识,说到底,仍然是实践出真知。
最后,对人类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老子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哲学概念,但他用观复强调了感性认识的重要,并在第十六章作了系统阐释。而这一章正是在观复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理性认识的重要,主张要远离世俗红尘,独居一室,不出户不窥牗,在心绪宁静、涤除玄鉴的状况下,经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判断推理后,把观复得来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经过理性认识阶段的逻辑推理过程,完全可以知天下见天道。老子最让人钦佩的是,在春秋末年,凭着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就完成了这一认识过程。东方大圣哲老子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一出场,就来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独特的亮相。而后来者们,又接过老子认识论的旗帜,以自己的发明创造、治国理世成就,证明着老子论断的精准独到。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一章老子着重阐述知和行的关系,强调知强于行。提出这一见解,与老子所一贯强调的道的功用是分不开的。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原,掌握了道就可以洞察一切。只要内心纯净、质朴敦厚,潜心进行自身修养并且认真体悟,就能够以内心的明道,进而准确地观照外物。过分强调出远门,走远路,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良莠不齐,是非混淆,消极影响加大,便会机心加重,使得心灵污染,视听混淆,分不清真伪,最终远离大道。
在老子看来,圣人与世俗之人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观和认识路径。世俗之人强调亲见亲行、亲力亲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事实、为真理。由于他们无法从繁杂纷乱的事物和信息中分辨现象与本质,不能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因此,走的路越多,看到和听到的事儿越多,所获得的真知反而越少;走的路越远,离真理也反而越远。圣人的认识观,则是注重分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并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掌握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样不但能获得对事物、对社会的真知灼见,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事。
历史与现实中的确有不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的典型案例。深得老子道家真传,被人们奉为智慧之神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诸葛亮,在未显达时,就潜居抱道,隐居隆中,躬耕田园。刘备三顾茅庐,便有了厚积薄发的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出山,刘备委以重任。君臣相遇,上下联手,一步步由弱到强,直到在西南建立起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蜀国,从而演绎出惊天动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综上所述,老子在这一章的论述,并非只强调理性思维而忽视甚至否定感性经验,否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而是提倡追求一种建立在知识积累、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通过学道、悟道、体道途径而达到的抱朴守静被褐怀玉的人生境界。老子强调知,并未放弃行,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达到圣人层次的知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