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块钱创业,从二手贩子到大厂厂长。
第一步,成立公司的讲究。
很多人觉得开公司简单,找个代办公司花点钱搞定,这种人就不要创业了。
你根本就不明白有限责任的意义。
有限责任,意味着你的责任是有限的,就算你的公司欠债一个亿还不上,你的责任也是有限的。
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欠债几百亿的老板,照样潇洒。
还有欠债几十万的,被限制高消费,成了老赖,(新规影响子女)。
其中的差距就在第一步,公司的设立。
首先从股东来说,必须要两个人或以上,这样才算是有限责任。
第二,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意味着你的责任是多少。
有很多新手,为了装b,把注册资本写成一个亿,十个亿的。
这种人一旦破产,这辈子翻不了身。
成立公司之后,与你我他一样,是个可以承担责任的主体。
注册资本就是其责任的大小。
例如你的公司注册资本一百万,你与你朋友每人出资五十万,全部打入公司账户,占股50%,
之后你利用公司为主体,找银行借款一千万,最后这笔钱如果还不上了,公司破产,你们一分钱不用还。
因为你们已经打了一百万进了账户,你们的责任到此为止。
抛开其他违法行为不谈,仅仅说钱的问题。
拖欠供应商的钱,也不用还了,就这一百万,没别的了。
除非你签订了无限责任协议。
有的公司或者银行,怕你破产,会签一个无限责任的协议。
千万不能签!
一旦签了,公司破产之后,还会再追缴股东的家庭资产、个人资产。
你出资五十万不够,还会把你的房子车子全部拍卖还债。
所有大家明白了,公司设立的讲究。
第一,不能单人独资持股,这样默认你就是无限责任。
第二,不要签无限责任协议。
第三,不要注册资本太大。
直接说实操,注册资本十万,你找个其他人,占股1%,你自己占股99%,成立一个贸易公司。
之后这笔注册资金,一定要打到公司账户里,备注投资。
这样你的启动资金十万,已经实缴完毕,以后公司就算欠了百万千万的债,也与你无关。
再说一说财税问题,很简单。
你的每一项支出,都找要发票,然后找一个代记账公司,大概2000元一年。
公户里的钱,不要随便取出来。
没了。
公司设计之后,下一步找产品。
这里讲一讲商业的常识。
无论现在的网络,还是传统的工业,最终是商品到消费者的过程。
如果你的行业是媒体,那么你的商品就是视频、文字、图片。
如果你是传统行业,那么你的商品就是普通的工业品,例如电子产品、医疗产品。
商品在流通,会有几个环节。
首先是生产者,他是这个商品的第一上游,例如电影公司(生产电影),手机厂家(生产手机)。
其次是中间者,这个是商品流通的二道贩子,包括超市、电商、商场等,全部归于此。
最终是消费者,他们是购买这个产品的主体,可以是普通人,叫c端,可以是企业单位,叫b端。
当然,很多人有疑问,例如手机厂家,其实也是各个零部件组装的二道贩子吧
我只能说你说的没错。
但如果非要溯源,一切的根本那就是矿业、能源、电力、通讯...等,这些东西统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在谁手里垄断,大家心里有数,这种躺着赚钱的生意,咱们做不了。
(关键人家做了还天天说自己亏损)
言归正传,我们要做的,肯定就是中间者。
如果你想做生产者,只能做自媒体、网络写手之类的了,这种不需要十万块,所以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
生产者需要的成本高,十万块扔进去不够一年房租,更别提招员工之类的了。
中间者该怎么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做中间者,如何伪装成生产者,是我接下来要讲的。
中间者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一定要伪装成生产者,这是铁律。
对消费者诱惑最大的四个字,就是厂家直销。
然而你去打开商户营业执照,几乎全都是中间商,厂家直销的情况太少。
我们常见的饮料饮品,大都是中间商,他们设计了包装、品牌,之后找饮料厂代工。
不信你可以拿起手中的饮料,看一看,是不是有个委托企业、生产企业,这就是真相。
新兴的公司没那么多钱投入厂房、设备,想瞬间变出产品,只能依托代工。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寻找产品的能力。
如果你买了一辆车,发现它内部的设计,缺少一个支架,那么你直接设计一个,找代工厂生产一批,挂在电商平台,一定爆卖。(参考网络某博主分享,购买某新能源汽车发现缺少饮料支架,直接连夜找义务开模生产,投资三万,月入三十万,卖了几个月,赚了百万。)
如果你购买饮料时,发现你想喝的某种饮料,就是没有,或者你厌倦了添加剂横行的饮料界,就想喝0添加,那你就可以设计一款饮料,找饮料厂家谈,生产一批。
以上的例子,就事论事,只说找产品,这一步是没法给建议的,每个人都有理解。
不能说你想创业,脑子却连个想创造的产品都没有那你还是别创业了,老老实实打工。
哪怕是一个奇思妙想的杯子,一双造型奇特的袜子,都行。
那我们以血氧仪为例,开始实操,选择这个产品是因为很典型。
data-fanqie-type=pay_tag>
当你成立一家医疗经营公司之后,便去先找血氧仪厂家谈判。
谈判技巧这里说一下,不用吹牛皮,说你们公司多大,多厉害,你只要说你们的潜力。
常见的话术:我们前期推广可能出货量不大,但三个月之后熟悉市场,每年拿货百万应该没问题。
这里要注意,与厂家谈判时,一定要问清楚,经销他们产品时,有哪些禁忌。
例如有些厂家不让线上,有些厂家禁止某个省销售。
所以为了省事,我直接教你们一个黑科技。
那就是找小公司,小厂家。
去某查查,寻找某某公司,看看他们经营状况,人数,纳税等情况,就能分辨出具体规模。
一般的小公司,对于出货没有很多的要求,他们那些小老板,就是一个原则,你无论怎么卖,出货就行。
我们要找的就是这样的公司,这样可以随意操作,线上线下,甚至外贸都行。
谈判完之后别急着拿货,先把产品的彩页和资料要来,开始制作宣传资料。
刚才忘记讲了,公司成立之后就可以注册商标了,商标在申请期时,就可以使用,不过要带tm标识。
这个可以找代办公司,一般三五百元。
商标注册时,要选择商品品类,记得选择与你商品品类有关的分类。
宣传资料上,将厂家的产品上,p上你的商标。
如果有条件,可以重新设计外观。这里说一下,设计外观不要去找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非常昂贵。
大型产品就去某巴巴找机壳厂(每台价格几百),小产品就去义务找模具厂(开模两万以内)。
有了自己的外观和商标,那么你就有了自己的产品。
之后就是关键的销售渠道。
下面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了,销售渠道。
但凡是看我这篇文章的人,肯定都知道,中国已经从缺少物资的时代,变成了产能过剩的时代。
缺少物资,当年想买一个肥皂,都得排队,想买一个垃圾桶,都得跑到市中心的百货大楼。
产能过剩,你想到的东西,电商下单,第二天送到你门口,价格一天比一天低。
从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
所以这也是我分享创业实操的理由,因为生意越来越难干,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说的这些东西,也是越来越没价值了。
但谁知道会不会变天如果机会来了,你却连最基本的商业知识都不知道,如何赚钱呢。
渠道,在每个行业都不一样,但在我这里,就分两种。
一种是B,一种是C。
C很好理解,你搞了一个产品,往平台一挂,这就是销售。
B稍微复杂一点,是你将产品卖给各地的经销商,他们再卖给消费者。这也牵扯到一个概念,招商。
就拿小某米和格某力举例子,小米在全国开小米店,卖产品,为厂家直销,C。
格某力不是,他是跟全国各省、市、县、区的家电超市、店铺合作,分销。
二者的优劣势,就一点,反馈。
直销的反馈是最快、最大的,快是市场的好坏,马上知道,大是赚钱赚的利润大,但投钱投的也巨多。
分销的反馈是慢、小,例如今年市场不好,但你年初时,各地经销商就已经拿了货,钱已经到账,所以你感受不到市场。利润低,因为经销商批量拿货,指定会要批发价,所以利润低。
二者的优劣,各有千秋。
直销需要承担全国的店面费用,和售后售前服务费用。
分销则不需要,由分销商承担店面租金,和客户购买产品之后的服务。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线上线下的统一。
直销可以毫无顾忌,因为都是自己家的,线上卖998,线下也卖998。
如果是分销,必须分开,线上不能比线下便宜。
例如线上厂家卖998,而线下分销商你让他们卖1998,一旦被分销商发现,他们明年还会帮你卖货吗
所以通常的操作思路都是,线上线下的型号功能区别开。
至少表面外观要区别开。
拿血氧仪举例,找厂家要到各型号拿货价,例如100-200元/台。
在线上平台挂01型号,拿货价100元,挂价200元。
线下拿02型号,拿货价100元,招商价格150元,建议售价200元。
实际两个型号功能差不多。
但是能发现的是,你分出50元的利润,给了经销商。
根本逻辑明白,说一说销售实操。
首先是线上,线上用01型号挂在直销平台,例如某宝,某多多,某音。
然后02型号,挂在招商平台,例如某巴巴,某采购,某门户网站,某本地网站,某竞价推广网站。
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任何产品,除了某巴巴那种,还都有工厂招商的门户网站。
许多网站的收费很便宜,两三千就可以挂一年广告。
这里要注意的是,例如血氧仪,找到某医疗招商网,别急着投广告,先去一些搜索站长指数网站,查一查他的流量如何,流量低的网站,不值得投广告钱。
这里广告费用,以一年为基准,我觉得投资两万足够了。
某巴巴费用太高,先不上。两万至少可以找到某度的开一个,门户网站找四五个开会员。
剩的八万块,血氧仪这种小东西,开模最多八千,两千可以买几千个塑料外壳了,剩七万。
之后你提供了外壳,给厂家省了外壳钱,可以找厂家继续砍价。这里我就不算了。
之后找血氧仪厂家进两万块的货,剩五万。
但你别急着提,打一万块定金,货先在厂家那里存着。
不要担心厂家不愿意,因为一万块就足以覆盖他的成本,所有他很愿意替你存着。
剩的五万块,花费一千多一个月,找一个几十平的小办公室租,一年房租算两万。
不要租在繁华地段,一定要租在郊区的地方。
剩下三万块。
这三万块,如果你想懒惰,就投在网店、直播、运营广告上,或者其他渠道的广告上,在家等电话。
如果你想勤奋,就开车到本省的各个经销商去拜访,带着彩页资料。
或者报名参加一些展会,三万块至少可以参加三个。
展会也得注意,大的不要参加,小的不要参加,参加中等的。
例如某省的权威办的展会,以血氧仪为例,参加XX省医疗器械展会。
展会上,你可以面对面各地的经销商,给他们讲解你的产品,和你的代理经销政策。
外贸不说了,大同小异。也是展会、网站那一套。
总的来说,一个产品从出生到销售,每个环节都说明白了,而且都是实操干货。
或许会有人,精通某一个区域,例如他网店开了十年,他仅靠网店就能爆赚。
或者直播带货很牛,一个主播就能卖几个亿。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某一个区域太卷,你是否还有其他销售渠道的建设能力
销售这一块非常多的操作手法,可以抽出一期单独说了。
如果数据好的话,我再写一期销售。
任何产品没有销售,就是没有价值的废物。
接下来,其实就是运气和天赋了。
如果你的运气好,产品爆卖,电话不断,经销商开口就是先拿一千台,这种情况,你瞬间就回本了。
接下来就可以复制了。
比如换个地方开展会,多开几个门户网站,多弄几个销售渠道。
直到最后,你的资金够大,你就自己取代厂家,成立新的厂家。
也可以,换个产品,重新走这条路,还做中间商。
甚至财富自由,退休不干了,或者给儿孙留下一个产业。
如果运气不好,销量不佳,怎么办
其实当你做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问题所在了。
比如产品同质化太严重,卷不动了,那就是你选品的问题,没有好产品,不要硬干。
或者渠道没做好,有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口才问题客户因为什么而不跟你合作
你的哪句话,让对方瞬间没了兴趣
十万块,买通了商业全过程,作为学费来说,你也不亏。
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深刻知道六个字。
尽人事,看天命。
创业十死九生,你可以避免专业问题,但你避免不了运气的问题。
但只要兢兢业业干好每个环节,不说大富大贵吧,赚点合理的钱,是很正常的。
但接下来,说一个灰色的操作了。
一是流动资金。
我们可以XX一个具有3-5年经营数据的公司,用此公司,去银行XX。
二是骚操作。
骚操作1:据新闻报道,某公司虚假宣传,被除以几千元至几万元的罚款。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点罚款,换来的价值是多少
骚操作2:截胡。
找不到供应商,那你还找不到同行的供应商吗
比如你是卖百事可乐的,全国超市都有可口可乐,那你生意就不做了吗
你直接就去那些超市,就说我比可口可乐的便宜,还给你分红,难道那些老板是忠臣吗
挖墙角的商业行为,在任何行业都能套用。
找不到增量市场,就去找存量市场。
骚操作3:动态定价。
全国各地消费水平不一样,你的拿货价也不一样。
人脑子智商不一样,你拿货价也不一样。
看到傻的,卖他贵点。
看到精明的,卖他便宜。
骚操作4:冠冕堂皇
马云能把自己放高利贷,说成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还觉得多赚一块钱有罪恶感吗
这个世界就是高智商赚低智商的钱。
明明是安排自己人,有个铁饭碗,非要说成是公益组织。
美国各大富商,明明是垄断,却说为民服务。
如果你不会冠冕堂皇,你就只是个低级的商贩。
三是爷爷奶奶:
股东能不能是爷爷奶奶法人能不能是你只是个高管而已,与你何干
而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最根本的商业逻辑就是信息差和供需交换。
只要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瞬间就能变成无数钱财。
只要你提供了别人缺的东西,瞬间也能变成无数钱财。
最后的真相,讲一讲商业的潜规则。
1、明规则:商业靠产品、服务、创新。
潜规则:人脉和资源才是真正的入场券。
政府项目你得认识关键人:这个不用多说了,懂的都懂。
大客户订单得靠中间人牵线:如今是存量市场,每个客户都有稳定的拿货商,你凭什么挤走别人你说靠价格低,那我想问,我稳定用了十年的供货商,你价格低,我就会用你吗如果你出问题,影响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此时需要一个中间人。
银行贷款没有熟人利率高到离谱:这个也不用多说了,如果有一个优质担保人,银行就是你家开的。
2.
数据可以优化
明规则:诚信经营,数据真实。
潜规则:所有漂亮的数据,都是精心修饰过的。
电商:刷单、假评论、机器人流量。虽然各个平台都在管理,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直播带货:1万在线观众,9000是机器人。
融资:营收夸大3倍,用户数四舍五入。
3.
法律是底线,不是准则
明规则:合法合规经营。
潜规则: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广告法:不能说最,但行业领先随便用。
税务:小微企业合理避税,大公司转移利润。
劳动法:996是福报,裁员叫优化。
现实案例:
某网红带货宣称祛痘神器,实际是普通护肤品,被罚20万,但赚了2000万。
某公司用灵活用工规避社保,省下百万成本。
4.
先割韭菜,再谈品牌
明规则:长期主义,品牌价值。
潜规则:90%的生意,都是先收割一波再说。
5.
合同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明规则:签约保障权益。
潜规则:真正的大生意,靠的是信任和威慑。
你告我拖你三年诉讼,律师费比你赔款还高。
小公司和大公司合作账期拖死你。
某些行业,合同只是走个形式,关键靠关系和默契。
6.
成功学都是幸存者偏差
明规则:努力就能成功。
潜规则:真正发财的人,不会告诉你真相。
某大佬说我靠勤奋起家,但没提第一桶金是灰色收入。
某网红教你月入10万,其实他靠卖课赚钱,而不是他教的方法。
创业故事都是美化后的版本,真正的关键因素可能是运气、关系、甚至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