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母亲半生苦难记实 > 第一章

作者有话说:
在此,我想先与读者坦诚相告。本文既无跌宕爽点,也非虚构奇谈,只是以质朴之笔,记录一位
1960年出生于普通家庭女性平凡又苦难的一生。
故事结局或许未达诸位对美好的想象,可它却是真实的。作者仅以此文记录母亲苦难的半生,把人生中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自己的母亲。请大家不喜勿喷。有可能这个全文会让大家觉得老五很憋屈,但是这就是无数无数那个年代苦难女子的缩影。
一、困苦童年:倔强与忍耐的萌芽
1960
年腊月,冷得人伸不出手。这穷村子,到处破破烂烂的。
老五就在自家那透风的土坯房里要出生了。
她娘虽说前面生了好几个孩子都还算顺,没咋受苦,但这次也疼得直叫唤。
接生的是隔壁赵大娘。屋里就点着个小煤油灯,昏昏暗暗的。赵大娘找了把生锈的剪子,在蜡烛上烤了烤,说:没办法,就这么对付吧。
随着一阵哭声,老五生下来了。赵大娘用块旧布包好,递给炕边的人。
老五爹是退伍老兵,打仗时光荣负伤,回来后成了村子的村长。
按说他家在村里条件算稍微好点,可在那个年代,也好不到哪儿去,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会儿,老五爹蹲在那儿,手里捏着个黑旱烟袋,瞅着老五皱巴的脸,狠狠吸了几口烟,叹口气说:咋又是个丫头!说完,拖着瘸腿就走了。
老五家是重组家庭。她娘带着大姐、二姐改嫁过来。后来又有了三姐、四姐、哥哥,还有小妹。一大家子挤在这破房里,就靠几亩薄田过活,日子苦得没法说。
老五爹,是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打小日本那时候,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后来负伤退伍回到村里。
这战争不仅在他腿上留下残疾,也让他的脾气变得越发火爆。
生活的艰难就像柴火,不停地添进他这脾气的炉灶里,一点就着,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老五娘呢,一天到晚唠唠叨叨个不停。家里孩子多,难免会犯错,可她每次都习惯把父亲这尊大佛请出来。只要孩子一犯事儿,她就开始数落,越说越激动,非得把父亲的怒火挑起来才罢休,搞得家里常常火药味十足。
家里孩子一大堆,可那个年代穷啊,啥东西都紧巴巴的,根本不够分。女孩子的命运,好像从一出生就被写好了。
哥哥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那可是父母的心肝宝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咬着牙,勒紧裤腰带,一路供他读到初中毕业。
哥哥模样长得俊朗帅气,走在街上,总能吸引不少小姑娘的目光。
父母虽说日子过得紧巴,但为了儿子,还是舍得花钱给他买最时髦的衣裳。这下好了,总有小姑娘变着法儿地想和哥哥谈恋爱。
哥哥的心呐,早就不在学习上了,整天就想着和那些小姑娘玩闹,初中毕业就不愿再接着念书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文化的年代,初中毕业已经算是有挺高的文化水平了。
姐姐们可就没这么好的命了。家里条件不允许,大多读到三四年级,就得辍学回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帮着家里洗衣做饭、喂猪喂鸡,操持各种家务,年纪小小就扛起了家庭的担子。
老五同样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刚读完三年级,看着家里忙不过来的农活,还有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她只能默默地放下书本,拿起农具,跟着家里人下田干活。小小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忙碌着,稚嫩的肩膀开始承受生活的重量。
老五脾气倔,跟她爹一模一样。那时候日子苦,人的心性都糙,姐妹间不像现在和和气气的,不打的头破血流就不错了。
有一回,家里让老五去割猪草。那天午后太阳暖乎乎的,老五路过村边小河,看见河里小鱼游,就贪玩起来。
她放下背篓,蹲在河边伸手抓鱼,还笑出了声。等她发现太阳往西斜,天边发红了,才想起猪草还没割,赶忙胡乱割了几把,急急忙忙往家跑。
到家天已经黑了,她爹在院子里坐着抽烟袋,瞧见老五背篓没装满,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他猛地站起来,眼睛一瞪,额头上青筋都冒出来,抄起墙角笤帚就朝老五打。
老五咬着牙,硬挺着站在那,不躲也不吭声,就直直盯着她爹,眼神里透着股不服气。
她娘在旁边念叨:你这死丫头,就知道贪玩,家里活儿都不管,看你爹不打死你!
嘴上这么说,可她爹笤帚快打到老五时,她又伸手拦,不让笤帚使劲落下去。
老五和姐姐们相处,也总犯倔。家里穷,孩子没啥玩具和物件,姐妹为点小事吵架打架是常有的。
有次邻居给了块花布头,姐妹们都稀罕。老五和三姐都想要,没说几句就扭打起来。
三姐年纪大、力气也大,一下把老五按在地上,双手掐住她脖子。老五脸涨得通红,喘气都困难,但眼里就是不服输,双手使劲挣扎,还去挠三姐胳膊,哪怕被掐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求饶。
两人就这么僵持着,直到三姐胳膊被挠出红印子,疼得松开手,这架才打完。
老五小时候,日子全是苦。那时候啥都缺,她每天都得去放牛。
冬天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老五穿着破草鞋,脚趾头都露在外边,在雪地里走一会儿,脚就冻得没知觉了。实在受不了,就等牛拉了粪,赶紧把脚伸进去暖和暖和。脚上是热乎了,可心里又窘又无奈,这事儿就像刻在她脑子里,咋都忘不了。
饥荒那时候,日子更难了。家里就有点苞米,得把苞米从棒子上弄下来,把苞米棒碾碎,煮成糊糊,全家人才能勉强喝点垫垫肚子。
那糊糊稀得能看见人影,每一口都得省着喝,孩子们眼睛都盯着锅,就盼着能多喝一口。虽说日子苦得没法说,但家人偶尔互相递一碗糊糊,困难时候互相帮衬的眼神和动作,是老五后来回想起来,心里最暖的地方。
二:
老五的情窦初开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姐和二姐先后嫁去了外地。
大姐夫是个跑买卖的,常年在外奔波,大姐便跟着去了远方的城市,说是去寻个更好的营生。
二姐则嫁给了一个手艺人,跟着去了邻省,那地方老五只在别人嘴里听过,具体啥样,她也想象不出来。
三姐呢,嫁到了离家三里地左右的村子。三姐夫姓毕,人实在,是个文化人,性格特别好,和三姐是自由恋爱。
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可稀罕得很,周围人都觉得三姐好福气。三姐夫对三姐那真是没话说,疼她疼到骨子里,对三姐这些妹妹们,也是真心疼爱。
老五和妹妹老六常去三姐家玩耍。在那儿,她们结识了三姐夫家亲戚刘家的老二。
刘家老二和老五年纪差不多,长得高高壮壮,模样也周正,笑起来特别阳光,看着就招人喜欢。没几次,他们就熟络得像一家人似的。
情窦初开的年纪,爱情就这么悄无声儿地来了。
有一天,三姐突然把老五和老六拉到一边,神秘兮兮地说:刘家老二相中你俩其中一个啦,想让我给牵牵线。
老六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自己模样比老五俊俏,刘家老二条件又好,那肯定是相中自己了。
可等三姐说出相中之人是老五时,老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从小就因为额头大,被人笑话叫小狼头,压根儿没想过能被这样一个小伙子看上。
既然人家相中了,又有三姐牵线搭桥,老五也到了处对象的年纪,就这么和刘家老二相处起来。
那个年代的感情,单纯又实在,没有现在那些搂搂抱抱、亲亲热热的举动。
他俩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刘家老二常骑着那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送老五回家。每次送完,十多天后再去接老五,要么去自己家,要么去三姐家。
就这么着,两人在一起处了三年。虽说处了三年,可真正待在一起的时间没多少。这期间,刘家老二要出去打工挣钱,老五也去了外地的砖厂干活,每次回来,俩人也就见那么两面。
但奇怪的是,这感情不但没淡,反而越来越好。那段年轻时候的恋爱,满是美好。
三:
老五无疾而终的初恋
原本美好的恋情,就像平静湖面突然遭遇狂风,一下子变得波折起来。
刘家老二作为家中独子,上面有两个姐姐,被一家人宠得厉害。可他母亲打从一开始,就瞧不上老五的长相。
再加上看到儿子对老五事事上心,那心里头的不满就像火苗,越烧越旺,一门心思地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
有一回,老五去刘家老二家里,不知怎么就和他妈妈起了冲突,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激烈争吵起来。
刘家老二母亲那嘴跟刀子似的,话里话外全是嫌弃,直接就说:你瞅瞅你这模样,长得这么磕碜,咋就配得上我儿子了只要我这口气还在,就绝不可能让你踏进刘家的门儿!
老五一听这话,气得脸都红了,想都没想就回怼过去:你还别瞧不上我!你说你们家那破地方,火车不通,客车也不通,晚上黑灯瞎火的,跟坟圈子似的,谁稀罕啊!
刘母压根儿没想到老五敢这么顶嘴,气得浑身直哆嗦,那火气噌地一下就冒得更高了,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老五那倔强劲儿上来了,大声说道:你放心,我这就和你儿子断了!就算以后嫁人,我也肯定嫁在这个村子里,让你天天瞧见我!说完,一甩头,转身就走。
data-fanqie-type=pay_tag>
刘家老二知道这事儿后,急得不行,骑上自行车就一路猛追。
追上老五的时候,他满脸都是泪水,苦苦哀求老五不要分开,带着哭腔说:我妈是我妈,我是我啊!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我这辈子就认定你了,就要跟你在一起!
可老五这时候倔得像头牛,她心里想,未来婆婆这么不待见自己,以后要是真嫁过去,指不定得受多少委屈。
她不愿意就这么委曲求全,咬了咬牙,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手。这一决定,当时觉得没啥,可后来却成了她心里一辈子都抹不掉的痛。
分手后,老五心里难受,就去了砖厂打工,想离这个伤心地远远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第二年,她才回到家乡。
刚回来,就听到个消息,刘家老二已经娶了别人。她心里明白,在那个年代,父母的话就是天大的事儿,谁都不敢违抗。分手后,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在家人的安排下,刘家老二也只能顺从地和别人成了婚。
三、仓促的下一段姻缘
老五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一气之下,她让三姐在刘家老二所在的村子里,再给自己介绍对象。不蒸馒头争口气,自己一定要看,让刘家老婆婆看看自己是多么的好。让她后悔。
三姐便将吕家老三介绍给了老五。吕家的家境十分贫寒,吕家母亲早早离世,家中的大哥和二哥已经娶亲,现在就剩吕家老三和一个十几岁的弟弟,还有个大姑姐和二姑姐也嫁去了外地。
但是胜在吕家老三为人节俭,吃苦耐劳。三姐看中了这一点,觉得吃苦耐劳的男人一定能把日子过好,并将他介绍了给了老五。
此时的老五,已不再对爱情抱有太多幻想,在经历了与刘家老二的波折后,她仓促地与吕家老三成了亲
老五跟丈夫成婚后,生活的残酷真相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成婚第二天,丈夫的姑姑,也就是老五的姑婆,气势汹汹地来到家里。一进门,看都不看老五一眼,径直走向屋里,把收音机、缝纫机都搬走。紧接着,丈夫的大嫂也跟着上门,眼睛一扫,瞧见洗衣盆、笤帚这些物件,伸手就拿,一股脑儿全拿走。
老五又惊又气,忍不住大声质问:你们这是干啥呀姑婆和大嫂理直气壮地回应:这都是你们家成婚之前在我们家里借的,既然你们已经成婚了,东西我们肯定得拿回来。
老五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吕家为了娶亲,从布置门面到家里的物件,好多东西都是借的。
就连那4000块钱的彩礼钱,竟然也是东拼西凑借来的。这残酷的现实,就像一记重重的拳头,狠狠地砸在老五的心坎上。
可老五性格倔强要强,既然已经嫁进来,就决定咬着牙坚持下去。
她想,绝不能轻易离婚,不然就让刘二的妈妈看扁了。
老五是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婚后就和丈夫一起努力种地,想着能改变家里的困境。
不仅如此,老五还承担起照顾丈夫爷爷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十年。
爷爷去世后,她又接着赡养丈夫的爹爹,又是漫长的十年。
在照顾公爹期间,吕家老四虽说平时在外打工,可过年过节回家,都在三哥三嫂家住。
但他从不把打工挣的钱拿给三哥三嫂,每次都偷偷拿去给大哥大嫂家的孩子买吃的,这可把老五气得不行。
老五心里委屈啊,自己辛辛苦苦为这个家,老四却这么做事。
可她又没办法,只能把这口气憋在心里,继续和丈夫一起,努力撑着这个家。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老五也不知道这样的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但她还是咬着牙,想着只要自己和老三不放弃,总会有好起来的那一天。
农忙的时候,老五和丈夫天不亮就起床,扛着农具去地里干活。
太阳火辣辣地晒着,他俩的后背被汗水湿透,可谁都没喊过累。老五手上磨出了茧子,腰也累得直不起来,可她还是坚持着。
回到家,还得做饭、收拾屋子,照顾公爹。晚上躺在床上,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可老五还是告诉自己,明天还得接着干。
结婚第二年,老五就怀上了孩子。从怀上娃开始,她就没闲下来过,依旧像往常一样干活。家里家外的事儿,她一样没落下。
等到肚子大得像扣了口锅,都九个月了,她还爬到土房上去晾晒葵花籽。那土房又矮又破,上去的时候就不容易,下来的时候,一个没注意,肚皮一下子被土房的边儿划出一道深深的血痕。
血渗出来,把衣服都染红了一片,可老五就简单擦了擦,根本没当回事儿,心里想着没啥大不了的。接着忙乎手里的活儿。就这么一直劳作,直到生产那天。
到了生孩子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没钱去医院,没办法,只能在家生。
这生孩子的疼,就像有把刀子在肚子里搅和,老五疼得脸都白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
她咬着牙,一声接一声地忍着,这一疼就是两天一夜。到了第二天凌晨,孩子总算生下来了,是个女儿。
可在那个老思想作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儿的出生,压根儿没给这个家带来啥高兴劲儿。
丈夫满心都是不满意,脸拉得老长。他和老五的父亲一样,心里头就觉得,只有男孩子才能传宗接代,死了能摔盆,女孩子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是别人家的人。
老五生产完,也没条件坐月子。第三天,她咬着牙就从炕上爬起来干活儿。
家里人都等着吃饭呢,她强撑着虚弱的身子,去做饭。灶火不好烧,烟熏得她眼睛直流泪,可她还是坚持着把饭做熟了。
老五这人本来就爱唠叨,丈夫一直对生女儿不满意,整天耷拉着脸,老五心里委屈啊,抱怨也就越来越多。
她没啥文化,一生气就忍不住骂骂咧咧的。
可她不知道,她这一骂,正好戳到了吕家老三的痛处。
吕家老三从小就没了妈,只要老五骂妈这个字,他就像被点着了炮仗,一下子就炸了,愤怒地动手打人。
每次吕家老三动手都没个轻重,老五常常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头委屈得不行,无数次都动了离婚的念头。
可每次看着怀里饿得直哭,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心就软了,又一次次忍气吞声。即便知道唠叨会惹事儿,可老五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还是爱叨叨。
这一来二去,要么是因为她自己爱唠叨,要么就是大嫂和姑婆在中间挑事儿,老五时不时就会遭受丈夫的打骂。
日子就这么磕磕绊绊地过着,好不容易孩子十岁了,可家里还是穷得揭不开锅。孩子大了些,花钱的地方也多了。
吕家老三没办法,只能常常出去打工。有时候地种完了,收拾个包裹,就出门了,一出去就是小半年,直到秋收的时候才回来。
可就算他在外面勤勤恳恳地打工,那时候挣钱也太难了,一年到头也就只能拿回几百块钱。
这点钱,根本不够一家人花的。孩子生一场病,看个大夫、抓点药,大半就没了。家里还得还债,要赡养老人,时不时还得帮扶兄弟,这日子啊,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
女儿小时候都没咋吃过白米饭,一直都是吃苞米面儿糊糊啥的。
有一回,家里难得买了点大米,煮了米饭。女儿都十岁了,第一次吃大米饭,吃得狼吞虎咽的,边吃边对老五说:妈妈,这个米饭可真好吃啊,就像鸡肘一样。
老五听了,心里像被揪了一下,难受得不行,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老五和丈夫也知道,就靠在家种地,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的脸色,一年好一年坏的,根本没法改变家里穷的现状。
俩人思来想去,琢磨了好久,终于在女儿十岁这年,下了个决心。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一点点憧憬,背井离乡,去了大姐所在的镇子。
俩人商量好了,以后不种地了,把地包出去,夫妻俩就在镇子上靠打零工挣钱,寻思着说不定能过上好日子。
四:
老五夫妻的磨难
初到大姐所在的镇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吕家老三虽没什么技能,却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一门心思琢磨着干啥能挣钱,思来想去,觉得盖房子或许能有出路,可自己又不会,就决定从最底层的学徒做起,给人当力工。
那还是2000年左右,力工学徒一天的工钱不过十七八块钱,但吕家老三干得十分勤恳。
而老五则找了个给人挑豆子的活儿,就是把豆子里不好的东西挑出来,一斤只能挣一毛钱。
她从早做到晚,一天下来也就只能挑一百多斤豆子,挣十多块钱。
老五又听挑豆子地方的老板说,他们需要装卸工人,不过大多数都是半夜两三点钟临时来货,装卸工人得负责把货,像一袋一二百斤的瓜子、黄豆、绿豆这些东西从车上扛下来,搬到库房摞成垛,一袋给2毛钱。
老五回家便跟丈夫说了。丈夫听后觉得这行,是个能快点挣钱的门道,便答应了下来。
此后,丈夫白天当着盖房子的学徒,晚上常常一接到电话,就得立马爬起来去装卸货物。
一袋200多斤的东西压在肩膀上,从车上下来再搬到库房摞好,就这么着,丈夫复一日地挣着这辛苦钱。
尽管收入微薄,但两口子却干得热火朝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就觉着只要自己够努力,好日子马上就能来了。
过了几年,老五发现这边镇上的人,在种地的时候都会出去给附近的老百姓打日工,附近种水稻的多,大量需要插秧工人,插秧还是比较挣钱的活。
老五就放弃了挑豆子的工作,开始插秧。
农忙时节,她挽起裤腿,踏进泥泞的水田里。
水田里的蚂蟥时不时地往她腿上钻,她根本顾不上,一门心思就想着多插些秧苗,好多挣点钱。
毒辣的太阳高悬天空,晒得她皮肤黝黑,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滴在水田里,可她始终弯着腰,忙碌的身影在田间来回穿梭。
就这样,老五和丈夫靠着辛勤劳作,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家里的经济状况也稍有改善。
可谁能想到,命运就爱捉弄人。
生活刚有点起色,老五突然生病了。有一天夜里,她口鼻开始大量出血,一开始以为是中暑了,没太当回事儿,结果血流不止,咋都止不住。
没办法,半夜打车去了他们省会城市最大的医院。这一检查,才知道是血小板造血功能不好,凝血功能有问题,不凝血。医生说要是不治疗、不干预,血一直流,人迟早受不了会死去。
丈夫没办法,只能四处跟亲戚借钱。那时候谁家都不富裕,只能500、300、1000、2000地借。
就连老五做生意的大姐,也只借了1000块钱,就怕万一老五真救不过来出了事,吕老三不还钱。
吕老三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够治疗的费用。
治疗这个病前前后后花了2万多块,老五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这也是她第一次住院。
在医院里,她浑身被插满管子,好几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当时家里的姐姐妹妹们都吓得哭成一团,觉得老五这次恐怕挺不过来了。可也许是放心不下女儿,也许是骨子里那份倔强,老五最终还是坚持了过来。
但病好之后,老五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干重体力劳动了,只能干些家里做饭洗衣的简单活。
这下,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丈夫一个人身上。
吕老三没喊苦。他心里清楚,现在全家的担子都在自己肩上。
白天在工地,他干活越发拼命,手上磨出一层又一层老茧,肩膀也被压得又红又肿,可他一声不吭。
晚上回到家,哪怕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瞅瞅老五和女儿,还是强打起精神琢磨着再找点活干。
只要有空,就去揽些搬东西、跑腿的零活,只要能挣点钱,啥累活都愿意干。
老五一家一直住着大姐家空出来的房子。虽说都是亲姐妹,但也不好白住,一个月得给大姐50块钱租金。
13岁的女儿特别懂事,每天晚上放学,就拎着个编织袋出门。
她跑到镇上打铁的地方,在黑乎乎的沙子里,用小手仔细摸索电焊留下来的焊条,还会去各种角落捡铁块、玻璃瓶,连玻璃碴子都不放过,再顺便收集些纸壳子。有时候,小手在土里划拉焊条,不小心就被扎出血,可她从来没喊过苦。
就这么一个月下来,还真能攒出50块钱房租。那时候,小镇上喝矿泉水的人少,矿泉水瓶不好找,能捡到的东西有限,可她还是坚持着。
老五出院后干不了重活,家里经济一下子紧张起来。
全家就靠吕家老三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女儿心疼爸妈,除了捡废品,还会去帮人挑豆子,和妈妈以前干的活一样,一斤一毛钱。
她就这么一点点攒钱,就盼着能给爸妈买点啥。
赶上老五过生日,女儿攒钱给她买袜子、本历年给他们买红线衣和红线裤。
老五特别爱吃鱼和香肠,可生病后家里困难,3块钱一根的红肠都舍不得买,鱼也舍不得吃。
女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市场有个卖鱼的老太太,女儿就跑去帮老太太看摊。老太太爱打牌,一去就是一下午。
等老太太回来,看这孩子懂事,就会挑两根特别小的鱼给她。女儿欢欢喜喜地拿回家,给老五吃。
老五看着女儿,心里又暖又酸,知道日子再难,有这么个懂事的女儿,就有盼头,一家人就得咬着牙接着过下去。
女儿非常懂事,学习上刻苦努力。那时候市里初中来招生,说能考入全校前10名就能三年学费全免,考入全校前20名就能两年免费,前30名就能一年免费。
当时有2000多个人,分成27个考场考试,女儿凭借扎实的知识和顽强的毅力,考了全校第五的好成绩。老五得知这个消息,心里满是对女儿的骄傲。
自此,女儿就开始到市里去读书,两周回来一次。
自从女儿去外地上学,每次女儿一走,老五就拎起破编织袋去捡废品。
她穿梭在小镇各处,翻找垃圾堆里的纸壳,留意路边有没有废弃铁块,小店门口的瓶子也不放过。
就这样,两周又两周地坚持着。
每次女儿回来的前一天,老五就把积攒的废品卖掉。
拿到钱,她就去集市,有时给女儿买个大西瓜,有时买女儿爱吃的菜。
日子久了,老五对集市上哪家菜新鲜、哪家西瓜甜都门儿清。每次买完东西,她就赶忙回家准备。
女儿回来,看到母亲准备好吃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老五心里也满是欣慰。她身体不好做不了重活,就想着靠这个让女儿开心,周而复始,从未间断。
经过2年老五的慢慢身体变好起来。然而2015年又一噩耗传来,82岁的父亲被查出了胃癌。
几个女婿带着老人到省城的医院做检查,回来后确诊病情。
经过几个女儿和儿子商量,大家觉得父亲年事已高,82岁的高龄再进行手术意义不大,便决定放弃手术治疗。
老五得知大家放弃的那一刻,忍不住大哭起来。她想起小时候,自己是最不受父亲待见的孩子,没少挨打。
可即便如此,她却是最舍不得父亲的。知道这个决定后,老五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这些年家里好不容易存下些钱,她拿出一部分,给父亲买了一台大彩电,这也是老五家的第一台大彩电。
因为父亲一直喜欢看二人转,之前却只能看黑白电视,老五就想在父亲临走前满足他这个心愿。
在父亲生病的最后两个月,老五和吕老三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彩电买回来后,父亲每天都能看自己爱看的二人转。看着父亲脸上偶尔露出的笑容,老五心里稍感安慰。
到了父亲弥留之际,他看着守在床边的老五,虚弱地说:没想到,我小时候最不待见的那个丫头,却是最能指得上的孩子……
话落,老人缓缓闭上了眼睛。老五悲痛万分,可她知道,父亲最后的时光过得还算舒心,也算是了却了一些遗憾。
经过三年的调养,老五的身体越来越好,已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了。一家人觉得日子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似乎充满了希望。
然而,2008年,女儿读高二时,又一噩耗传来。
老五腿部开始出现浮肿,去医院检查后,被查出患了红斑狼疮性肾炎。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之上。为了给老五治病,家里的积蓄如流水般迅速花光,还背上了不少外债。
丈夫又独自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每日拼了命地工作,只为能让老五得到更好的治疗,让这个家不至于散架。
老五看着丈夫疲惫不堪的模样,满心都是愧疚与无奈。
她本就是个没太多见识和文化的女性,在一次女儿回家时,满心忧虑的她忍不住对着女儿抱怨道:闺女啊,你说小姑娘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啊,到最后不都得嫁人嘛。你看妈妈现在生病了,家里就靠你爸一个人挣钱,这往后可咋整哟。
女儿将母亲的这番话默默地听进了心里,心疼父母的她,内心萌生出了辍学打工帮衬家里的想法。
父亲得知以后,骂了老五两句,又苦口婆心的劝说女儿,女儿暂时打消了辍学的念头。然而,这个想法一旦种下,就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女儿心中生根发芽。
到了高三,距离高考只剩四十多天的时候,女儿内心的担忧愈发强烈。她害怕自己考上好大学,父母却没钱供她读书,让这个家的负担更重。
于是,她态度坚决地决定放弃高考,不顾父母的苦苦劝阻,毅然决然地选择去美容院学徒打工,想要尽快挣钱减轻父母的压力。
随着女儿不念书去打工,家里少了一份开支,老五的身体在慢慢调养下也逐渐有了好转。
老五和丈夫仿佛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斗志,他们一年四季都没有闲着的时候。冬天,天寒地冻,两口子在街边蘸糖葫芦卖,通红的双手在冷风中忙碌不停,只为能多赚几个辛苦钱;
夏天,他们顶着烈日扣大棚、悉心培育菜苗拿去卖,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园子里的菜成熟后,他们又忙着采摘,挑着新鲜的蔬菜去集市售卖;
等到夏秋之交,他们走进山林采蘑菇,再把采来的蘑菇拿去换钱;
秋天庄稼收割完,他们还会去捡别人遗漏的庄稼,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
日子就在这辛勤的劳作中一天天变好。
女儿虽然没有继续读书,但在十九岁那年,通过QQ结识了一个上大一小伙子,男孩大学毕业便结婚了。
女婿对女儿十分疼爱,尽管日子过得普通,但小两口的生活也算温馨和睦。老五和丈夫手头渐渐宽裕后,也时不时地在经济上给女儿一些帮助,一家人的生活看似走上了正轨。
然而,命运总是不放过老五。在女儿的孩子十多岁的时候,老五也五十六岁了。
她又一次被病魔盯上,这次患的是心肌缺血,心血管堵塞需要做支架。生性敏感、凡事爱往心里搁的老五,想到之前为自己治病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拖累了丈夫和女儿,这次又要给家人增添负担,便坚持不做治疗。
她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无奈,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
老五把女儿这么多年买给她的金子都拿出来,给女儿说
闺女啊,万一妈妈有一天走了,妈怕你找不到这些东西。万一你爸在妈走之后娶了别的女人,这些钱都不会给你留下,妈现在把它交给你,省得妈哪天闭上眼睛,走的不放心。
老五看着女儿,泪流满面,又哭着说道:闺女,妈真的不治了,我已经拖累你和你爸爸够多了,如果不是因为妈当年说的那话,你也不会不考大学,以你的成绩肯定能考上好的大学。
女儿第一次听老五这么说,心中五味杂陈。
她也不禁落泪,对母亲说道:妈妈,如果说我自己没上大学不后悔,那是假话。随着年龄增长,没上大学这件事在我心里后悔程度越来越高。
我那么热爱语文,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上大学了,我会过什么样的日子
会不会像我同学一样,当老师,当医生,在银行工作,过着那些朝九晚五不用为生计发愁的日子。
可是我转念一想,若是我上大学了,我大学三年的费用会给爸造成多大压力呀若是我上大学了,也许就会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可能就遇不到现在对我这么好的老公,也就不会有如今这么可可爱爱的两个孩子。
所以,妈,一切都是命,只要是自己选的便是最好的路。女儿不后悔,你别那么想,若是你走了,我就真的没有妈了。我虽然30多岁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我是个孩子,我离不开妈妈,我无法想象没有你的日子我应该怎么办,所以我求你别那么想,好吗
这句话仿佛一道温暖的光,照进了老五紧闭的心门,融化了她心中多年的坚冰。
老五看着女儿满是担忧和依赖的眼神,终于松了口,选择配合治疗。
岁月流转,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老五的丈夫也不再像往昔那般暴躁。
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更加心疼老五。老两口相互扶持,在平淡的日子里续写着他们的人生,尽管生活依旧充满挑战,但一家人彼此依靠,在岁月的洗礼中,亲情愈发醇厚,他们用坚韧和爱,继续对抗着未知的命运。
注:有很多宝宝会问。老五被丈夫打了那么多次,为什么还要跟丈夫继续过下去这话我也问过母亲。母亲回答我。因为妈妈三次生病。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可你爸却三次,顶着所有压力救了我。你爸是因为我叨叨。嘴不好吵架带妈,会动手打我。可是除了这些你爸没有缺点。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儿牌。挣的钱都拿回家,也不会像别的男人出去乱找女人。每次在妈有病的时候,她都会拼了命的救妈妈,妈觉得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