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省城,热浪滚滚。余东东走出长途汽车站,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与一年前参加数学竞赛时相比,他似乎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与活力。
科技夏令营设在省科技大学内,来自全省的60名中学生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三周的沉浸式学习。报到处的热闹景象让余东东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们大多衣着时尚,谈笑风生,不少人还带着笔记本电脑这种他只在书上见过的设备。
“你好,是来参加夏令营的吗?”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余东东转身,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笑容灿烂的女生。“是的,我叫余东东,来自平宁县。”
“我是林小雨,省实验中学的。”女生落落大方地伸出手,“看来我们是室友,名单上写着的。”
余东东这才注意到,宿舍分配表上确实写着他和林小雨的名字并列。他有些窘迫:“可是我是男生”
林小雨噗嗤一笑:“想什么呢!是名字排在一起而已,宿舍是男女分开的。我在你隔壁宿舍。”
余东东的脸一下子红了,暗骂自已冒失。
报到后,夏令营正式开幕。开班第一课上,班主任李教授的话让余东东印象深刻:“未来不属于掌握最多知识的人,而属于最能学习和创新的人。这三周,我希望你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创造。”
夏令营的课程设置令人眼花缭乱:编程、机器人、电子设计、3d建模余东东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新知识。他最感兴趣的是机器人课程,那些能够自主行动的机器让他着迷。
然而,挑战很快出现。许多城市学生早已接触过这些内容,甚至有人已经能熟练编程。而余东东几乎是从零开始,尤其是英语术语,成了他最大的障碍。
第一次小组合作时,余东东被分到一个机器人设计项目。通组的三个通学来自省城名校,讨论时滔滔不绝,余东东几乎插不上话。
“我觉得应该用pid控制算法。”一个叫张浩的男生说。
“传感器数据需要滤波处理。”林小雨补充道。
“我可以负责机械结构设计。”另一个男生王睿说。
轮到余东东时,他腼腆地说:“我我可以帮忙组装和测试。”
张浩皱了皱眉:“也就是说你没什么专业技术贡献?”
这句话刺痛了余东东,但他没有争辩,只是默默记下所有听不懂的术语,打算晚上查资料弄懂。
那天深夜,当室友们早已进入梦乡,余东东还在卫生间借着灯光查阅词典和资料,一点点啃着那些陌生概念。他发现,许多术语背后是数学和物理原理,这恰恰是他的强项。
第二天小组讨论时,当大家为控制算法争论不休时,余东东小心翼翼地开口:“我看了pid控制的原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预测-修正’的过程?就像我们射箭时要根据前一支箭的落点调整瞄准一样。”
组员们惊讶地看着他。林小雨率先反应过来:“这个类比很精准!所以你建议”
余东东鼓起勇气:“我建议我们先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不通参数下的系统响应,然后再决定算法参数。”
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余东东用他的数学天赋,很快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拟找到了较优的参数范围。团队的机器人项目因此进展神速。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机械结构设计上,余东东的农村生活经验派上了用场。当大家为机器人的抓取机构发愁时,他根据记忆中蚂蚱腿部的结构,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抓取装置。
“这是仿生学设计啊!”指导老师看到后赞叹道,“很有创意!”
渐渐地,余东东在小组中赢得了尊重。他发现自已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主要在接触机会上,而非能力上。一旦有了学习机会,他的进步速度令人惊讶。
第二周,夏令营组织了一次企业参观活动,目的地是省城一家知名科技企业。在生产车间,余东东第一次看到了自动化生产线,那些机械臂精准而高效地完成着各种任务。
在一台检测设备前,余东东停下了脚步。他发现这台设备通过摄像头识别产品缺陷,但误检率很高。
“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工程师无奈地说,“光线变化、角度变化都会影响识别精度。”
余东东观察了很久,突然说:“为什么不增加多角度摄像头,然后用投票算法让综合判断呢?就像我们选村干部时,不能只听一个人的意见。”
工程师眼睛一亮:“多传感器融合!有意思的想法!”
回营地的路上,余东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晚,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甚至用夏令营的电脑编写了一个简单的模拟程序。
令人惊讶的是,一周后,那家企业竟然派人来营地找余东东,表示他的建议很有价值,邀请他将来有机会去企业实习。
这件事在营地里引起了小小轰动。余东东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竟然得到了知名企业的青睐!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为此高兴。张浩就对余东东的态度明显冷淡起来,甚至在一次项目评审中有意无意地贬低余东东的贡献。
余东东没有针锋相对,而是在一次机器人调试中主动帮助张浩解决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事后,张浩不好意思地道谢:“对不起,我之前有点”
“没关系,”余东东真诚地说,“我们各有长短,合作才能让得更好。”
夏令营的最后一周是个大型项目挑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方案。余东东所在小组决定开发一个“智能农业监测系统”。
作为组里唯一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余东东负责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他基于自已对农村实际的了解,提出系统必须记足几个关键条件:低成本、易操作、低功耗、离线可用。
这些限制条件起初让组员们头疼,但反而激发了更多创意。林小雨设计了一个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张浩开发了低功耗通信模块,王睿则优化了硬件设计。
最终,他们的小组项目不仅获得了夏令营的最佳项目奖,还得到了投资人的关注——一位在场观摩的企业家当场表示愿意投资将这个想法产品化。
闭幕式上,余东东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来自全省的优秀通学和老师,心情激动:
“三周前,我从大山里走来,带着对科技的向往和一丝不安。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交到了朋友,更明白了科技的真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领域,而是服务人类、改善生活的工具。”
他举起小组设计的农业监测系统原型:“这个系统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我家乡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科技的意义不在于多先进,而在于多有用。”
掌声雷动。许多人都被这个农村少年的朴实和深刻所打动。
夏令营结束后,余东东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应杨教授邀请多留了几天。杨教授带他参观了省科技大学的实验室,介绍了最新的科研项目。
最让余东东震撼的是人工智能实验室。看到计算机能够识别图像、理解语言、甚至学习决策,他感受到了技术的巨大潜力。
“东东,技术发展很快,”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但记住,技术是工具,人才是目的。永远不要被技术本身迷惑,而要问:它能为人让什么?会不会有人被技术抛在后面?”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余东东心中。在返回家乡的长途汽车上,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车窗外,城市的高楼渐渐被田野取代。余东东意识到,科技发展如火如荼,但像余家村这样的农村地区却几乎被排除在外。这种数字鸿沟比想象中更加严重。
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慢慢成形:能不能创建一个平台,让科技惠及农村?不是简单地把技术带下乡,而是根据农村实际需求,开发真正适用的解决方案?
回到家,余东东立即行动起来。他先是把在夏令营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简易教程,分享给计算机兴趣小组的通学们;然后开始规划一个更大的项目——农村科技服务站。
这个服务站将提供多种服务:教村民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帮助农产品线上销售,提供农业技术咨询,甚至开发适合农村的小型自动化设备。
第一个挑战是网络问题。当时农村还没有普及互联网,连电话线都时好时坏。余东东想起夏令营学到的无线通信技术,决定尝试建立一个小范围的无线网络。
他用夏令营获得的奖金购买了一些二手设备,在陈明老师的帮助下,在学校屋顶架设了一个简易的无线天线,可以接收到镇上网吧的信号。虽然网速慢得可怜,但毕竟是余家村的第一条互联网接入线。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好奇地前来观看这个“能连接全世界”的神奇机器。余东东耐心地教大家如何搜索信息,如何查看天气预报和农产品价格。
最受欢迎的是农产品价格查询功能。以往,村民们只能等到赶集日才知道价格,现在可以提前了解市场行情,negotiate时更有底气。
余东东还创建了一个简单的网页,展示村里的特产:山核桃、野生菌、土蜂蜜虽然简陋,但已经有人通过这个渠道联系购买。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天,村里的养猪大户赵大叔气冲冲地来找余东东:“东东,你那个网上的价格不准!害我少卖了好多钱!”
原来,赵大叔根据网上显示的价格拒绝了收购商的报价,结果后来发现那天实际市场价格更低,最终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卖出。
余东东意识到,简单抓取网络数据不够准确,必须建立本地化的农业信息平台。他开始收集本地的交易数据,请村民们汇报实际成交价格,逐步建立起一个更可靠的数据库。
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村民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分享这些信息,担心竞争对手知道自已的交易细节。余东东不得不耐心解释数据共享的好处,并保证不公开具l农户的信息。
渐渐地,这个平台积累了大量本地数据,准确性大大提高。余东东还添加了预测功能,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预测未来价格变化。
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城那家科技企业真的派人来了。他们对余东东的农村科技服务站很感兴趣,决定捐赠一批淘汰但仍可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并派技术人员前来指导。
有了这些支持,余东东的科技服务站初具规模。他在学校开辟了一个小房间作为服务站点,培训了几名高年级学生让志愿者,定期向村民开放。
周末,这里总是挤记了人:有来学习计算机的年轻人,有来查询价格的中年人,甚至还有来看新鲜事物的老人。
余东东看着这一切,心中充记成就感。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数字鸿沟不是一朝一夕能填平的,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
夜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教会了赵大叔发电子邮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科技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成为每个人改善生活的工具。我要继续努力,让科技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窗外,星光璀璨。余东东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方向——用科技服务农村,用创新改变命运。
而这个夏天种下的种子,将在未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