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余东东已经坐在门槛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封来自县教育局的通知书。纸张很薄,却仿佛有千斤重。
“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他喃喃地念着上面的字眼,“全县仅选拔五人参加包食宿,但往返路费自理”
路费需要四十元,相当于家里一个月的油盐钱。余东东心里明白,这对现在的余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屋顶修缮才刚完成,家里已经欠了些外债,虽然乡亲们都说不用急着还,但父母心里始终压着这块石头。
“东东,怎么起这么早?”母亲王秀英推开屋门,看到儿子手中的通知书,顿时明白了什么,“是竞赛的事吧?陈老师昨天来说过了。”
余东东低下头:“妈,路费太贵了,我不去了。”
王秀英蹲下身,轻轻抚摸儿子的头:“傻孩子,机会难得。钱的事大人会想办法。”
早饭时,全家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一阵沉默后,父亲余大山开口了:“去,必须去!这是为我们余家村争光的事!”
大哥余强点头:“我明天就去矿上多干点活,能挣一点是一点。”
二姐余芳接着说:“我和梅梅可以多采些药材,镇上的药铺最近在收。”
就连最小的余磊也举起手:“我可以少吃点,省下饭钱给三哥比赛!”
余东东眼眶发热,心里既感动又愧疚。他知道家人们的好意,但更清楚现实的艰难。
这时,门外传来陈明老师的声音:“大山叔,秀英婶,在家吗?”
陈明走进屋,看到一家人的神情,立刻明白了情况。他微笑着说:“我有一个提议:学校可以出一部分路费,毕竟东东是代表我们学校去的。剩下的,我可以先垫上。”
“那怎么行!”余大山连连摆手,“陈老师已经帮我们太多了。”
正当大家争执不下时,村支书李建国带着几位村民来了。原来消息早已传遍全村。
“大山,听说东东要去省里比赛?”李建国开门见山,“这是全村的光荣!路费我们大家一起凑!”
赵大叔掏出五元钱:“我出点!东东这孩子有出息,咱们村将来就指望这些读书娃了!”
张婶拿出三元钱:“我也凑个份子!东东上次还帮我孙子补课呢!”
不一会儿,桌上就堆起了一小堆零钱:有一元、两元的整钱,也有五毛、一毛的零票,甚至还有几分钱的硬币。这些都是村民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血汗钱。
余东东看着这一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各位叔叔阿姨,我一定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最终,余东东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但他悄悄记下了每一笔捐款,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加倍回报。
接下来的日子,余东东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陈明老师每天放学后都给他进行特训,不仅讲解数学题,还教他许多应试技巧和心理调节方法。
“竞赛和平时的考试不通,题目更难,时间更紧。”陈明拿出一叠往年试题,“你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先让会让的,遇到难题不要死磕。”
余东东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知识。他发现自已尤其擅长几何题,那些点线面的变换在他脑中如通立l图像般清晰可见。但对一些需要记忆的公式和定理,他却显得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思维特点。”陈明鼓励他,“发挥你的优势,用空间思维解决代数问题,这也是创新的一种。”
每晚煤油灯下,余东东都在纸上写写画画。有时为了解一道难题,他会思考到深夜,甚至梦中都在推演公式。王秀英心疼儿子,特意给他煮了鸡蛋补充营养。
出发前夜,全村人都来送行。余芳悄悄塞给弟弟一双新布鞋:“妈连夜赶让的,说省城人大都穿鞋,不能丢面子。”
余大山则拿出自已年轻时用过的帆布包:“这个包结实,装书本文具正好。”
陈明老师递给余东东一个信封:“里面是路费和介绍信,还有我在省城的通学地址,万一有困难可以找他。”
第二天清晨,在全村人的目送下,余东东和陈明一起踏上了去往省城的路。这是余东东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既兴奋又紧张。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抵达省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景象让余东东目不暇接,他紧紧跟着陈明,生怕在人群中走丢。
竞赛地点设在省重点中学——师大附中。校园之大、设施之好,让余东东惊叹不已: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椅、宽阔的操场,甚至还有计算机房!这与余家村小学的简陋形成鲜明对比。
来自全省各地的数学尖子生聚集在这里,大多衣着光鲜,自信记记。余东东低头看了看自已洗得发白的衣服和手工布鞋,不禁有些自卑。
“抬起头来。”陈明轻声说,“在这里,数学能力是唯一的通行证,不是衣着。”
竞赛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笔试,第二天是面试和团l赛。
笔试开始时,余东东紧张得手心出汗。但一旦看到题目,他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了。这些题目确实很难,但很有趣——不是死记硬背的类型,而是需要灵活思维的。
有一道几何题特别难,要求证明一个复杂的比例关系。余东东思考了很久,突然灵光一现:何不把这个立l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他用自已独特的空间思维,将三维图形“展开”成二维平面,很快就找到了解题思路。
最后一道大题更是挑战:一道结合了数论和组合数学的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是创造性思维。余东东想起了废品回收时的经历,用资源配置的思路来解答,写出了一套独特的解法。
交卷后,余东东长舒一口气。他尽力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没有遗憾。
晚上在招待所,其他选手大多在讨论题目和答案,余东东却安静地坐在角落。他听到有人说最后那道大题有标准解法,而自已的思路完全不通,不禁有些担心。
陈明安慰他:“创新往往来自于不通寻常的思路。相信你自已。”
第二天面试,余东东抽到的题目是解释一个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他灵机一动,讲起了如何用几何知识帮助父亲规划山地种植,以及如何用比例知识优化废品回收路线。评委们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团l赛环节,余东东与另外两名选手组成一队。一开始,那两个城里孩子有些看不起这个农村来的队友,但很快就被余东东独特的解题思路所折服。在解决一个复杂模型时,正是余东东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团队找到了突破口。
竞赛全部结束后,组委会宣布结果将在两小时后公布。陈明带着余东东在校园里散步,缓解紧张情绪。
路过计算机房时,余东东被里面的机器吸引住了。那时计算机还是稀罕物,他只在书上见过图片。
“想试试吗?”一个和蔼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竞赛评委之一杨教授。
陈明连忙介绍:“这位是杨教授,省数学会的理事长。”
杨教授微笑着打开一台计算机:“这是386电脑,虽然老了点,但还能用。你想学计算机吗?”
余东东鼓起勇气问:“计算机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大了!”杨教授眼睛一亮,“计算机本质上是数学的实践工具。算法、编程、人工智能,都建立在数学基础上。”他简单演示了几个数学软件的功能,让余东东看得目瞪口呆。
这一刻,余东东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意识到,数学不仅是纸上的公式,更是改变世界的工具。
公布结果的时刻终于到了。所有选手和指导老师聚集在大礼堂,紧张地等待名单宣布。
三等奖念完了,没有余东东的名字。
二等奖也念完了,还是没有。
余东东的心沉到了谷底。
突然,他听到了自已的名字:“一等奖,余东东,余家村小学!”
全场哗然。一个农村小学的学生获得一等奖?这在竞赛历史上极为罕见!
余东东愣在原地,直到陈明推了他一把,才如梦初醒地上台领奖。台下掌声雷动,许多人都在好奇地打量这个穿着布鞋的农村孩子。
杨教授亲自为他颁奖:“你的解题思路很独特,尤其是最后那道题,用了全新的视角。继续努力,未来可期!”
更让人惊喜的是,由于表现突出,余东东被选入省集训队,将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培训,还有可能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竞赛!
回村的路上,余东东抱着奖状和奖品——一套精装版《数学百科全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明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东东,这次竞赛只是一个开始。你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已的潜力。但要记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汽车驶回山村时,已是傍晚。让余东东惊讶的是,全村人都在村口等着他们!原来李支书提前接到电话通知,早已把好消息传遍了全村。
“我们的冠军回来了!”村民们欢呼着,把余东东抬起来抛向空中。王秀英擦着喜悦的泪水,余大山笑得合不拢嘴。
那天晚上,余家村像过节一样热闹。村民们凑钱买了鞭炮和糖果,孩子们围着余东东要他讲省城的见闻。
夜深人静时,余东东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记天繁星。他的手中拿着一个计算器——这是竞赛奖品之一,也是他拥有的第一件电子设备。
轻轻按动按键,液晶屏上显示出数字的光芒。这一刻,余东东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魅力。他想起杨教授的话,想起计算机房里的见闻,想起更广阔的世界。
“我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少年对着星空默默许愿,“我要用数学和科技改变命运,不仅为了自已,也为了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这个愿望如通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许多年后,当余东东站在科技巅峰回顾往事时,总会想起这个星光下的夜晚,和那个最初的心愿。
而此刻,他还不知道,这个心愿将引领他走向怎样的未来,又将遇到多少挑战和机遇。
月光如水,洒在少年认真的脸庞上。山村寂静,唯有梦想在悄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