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破庙檐角残瓦滴落夜露,一滴砸在田埂木桩上,震得绑着的竹哨轻颤一声。
陈砚舟已立于北侧田头,指尖捻起一株豆荚,豆壳厚实,表皮泛着油亮青灰。
他右手指节贴腿轻敲,推演浮现:
豆株密度:98成活
单株结荚数:67(推演预估62)
亩产预估:18石(原推演14石)
数据高出三成,超出模型容差。
他蹲下,拨开根部浮土,深色腐土裸露,微带矿质腥气。
指腹碾碎一撮,颗粒细腻,无砂砾阻滞。
推演界面自动刷新:
土壤活性因子:+041(古粪坑残留+微量铁锰)
光合补偿点延迟:阴云期仍维持76代谢率
结论:环境变量协通增效,非单一措施所致
他起身,朝工棚方向抬手一招。
赵老栓提着镰刀走出,肩头还沾着昨夜打铁的炉灰。
他眯眼扫过豆田,眉头紧锁:“这豆苗比别处壮,可天阴了十七天,按理该黄叶落荚。”
“收半亩。”陈砚舟说。
赵老栓愣住:“现在?还没到割期。”
“现在。”陈砚舟指向北侧三亩,“就这片,连秆带荚,称重去壳。”
赵老栓迟疑片刻,挥镰入田。
豆秆粗韧,镰刃切入时发出沉闷的断裂声。
两人合力割下半亩,连捆拖至破庙前空地。
赵老栓架起木臼,脱粒过筛,再用粗秤称量。
豆粒倾入陶盆,金黄浑圆,无瘪无霉。
秤杆平衡,赵老栓低头读数,声音发紧:“一石七斗五升。”
陈砚舟点头:“合亩产一石七斗五升。”
赵老栓猛地抬头:“周边田亩收成不过六斗!你这……翻了近三倍!”
陈砚舟未答,微微闭目,心中迅速推演,很快归档结论:
首季实测数据入库
模型修正系数:+125
建议:扩大腐土施用范围至五亩
他弯腰拾起一粒豆,对着晨光细看,豆皮隐约浮着淡紫纹路。
指腹摩挲,触感微涩,非寻常品种。
“留种。”他说,“这批豆,一粒不得外流。”
赵老栓正要应声,忽听田界西角竹哨“叮”地一响,短促尖利。
两人通时转身。
哨声只响了一次,随即中断——这是预警信号,非误触。
陈砚舟右手已按上腰间银牌,将“屯”字朝外。
他低声道:“十二人,从西南来,踩断了第一根绊索。”
赵老栓瞳孔一缩:“他们真来了?”
“说过会来。”陈砚舟解下外袍,塞进草堆,“你守西树,我伏东坡。火堆灭即动手。”
赵老栓抓起铁条,疾步奔向老榆树后。
陈砚舟俯身摸出藏在草堆下的木棍,绕至东侧浅坑,卧倒。
天光渐亮,田间雾气未散。
西南野径上,人影悄然浮现。
十二人,分三组,蹑步穿行田界。
为首者正是那蓄须男子,右手缠着旧布,走路时肩部微晃——旧伤发力受限。
他们直扑破庙后侧粮囤,那里堆着刚收的豆袋。
蓄须男子打手势,两人上前解绳。
一人伸手去拖豆袋,指尖刚触麻布,西树后铁条破空而出,砸中其手腕。
惨叫未起,东坡坑中陈砚舟已跃出,木棍横扫,将另一人扫翻在地。
蓄须男子反应极快,反手抽出短棍,朝陈砚舟咽喉戳来。
陈砚舟侧头避过,木棍上挑,格开第二击。第三击时,对方右肩下沉,发力模式与推演一致——旧伤致右臂外旋迟滞03秒。
陈砚舟抢进半步,木棍压腕反撬,短棍脱手。
他左手扣住对方肘关节,右膝顶其后腰,蓄须男子重重跪地。
其余流民见状欲逃,赵老栓从树后冲出,铁条横扫,逼回两人。
陈砚舟喝道:“放下武器,留命。”
十息之内,七人弃械,五人被制。
陈砚舟命赵老栓取来麻绳,将人捆缚,押至破庙前空地。
豆田边缘,十袋粮食完好无损。
他蹲在蓄须男子面前,摘下其腰间破刀,刀刃锈蚀,但刀柄有官制刻痕。
“永安屯田所旧配。”他说,“你们不是流民,是溃兵。”
蓄须男子冷笑:“粮在眼前,谁管你是不是救命恩人?”
“我管。”陈砚舟站起,拍去膝上尘土,“三日前施粥,是因你们饿。今夜来抢,是因你们贪。饿可恕,贪不可纵。”
他转身走向粮袋,命赵老栓搬来秤杆、木牌、炭笔。
他心想,这些溃兵未必信服产量,当众称量并公示,既能震慑,也能立信。
当众称量:十亩收豆十七石五斗。
他在木牌上写下“亩产一石七斗五升”,插在田埂最高处。
围观流民鸦雀无声。
陈砚舟立于木牌下,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从今日起,立‘屯粮三则’。”
“一,每日施粥于田外五十步,设‘安粥棚’。”
“二,领粥者须掘土一筐或拾柴十斤,记工于竹签。”
“三,积工记七日,可入屯民籍,分口粮,授荒地。”
他说完,命赵老栓解开俘虏绳索。
蓄须男子揉着手腕,怒视他:“你早知道我们会来。”
“我知道人会饿。”陈砚舟说,“也知人会贪。但贪完,还得活。”
他指向安粥棚:“想活,就来干活。不来,别怪棍子不长眼。”
俘虏踉跄离去,其余流民迟疑片刻,陆续散去。
赵老栓低声问:“真放他们走?”
“放。”陈砚舟望着远去人影,“消息比人跑得快。明日来的,就不止十人了。”
赵老栓苦笑:“你这是拿粮食当饵。”
“粮食是死的。”陈砚舟走向破庙,“人是活的。死物换活人,得算清楚。”
他推门入内,取出油灯点燃。墙上半幅地图摊开,他在“荒田”圈外新增一圈虚线,标注“首收区”。
又在西南野径旁画了个叉,写“溃兵来源”。
他闭目凝神,心中推演浮现:
人力流入预测:首周+15至+25人
工效转化率预估:68
风险峰值:第4日(积工临界点,易生躁动)
应对方案:提前释放三日口粮,强化记工公示
他吹灯,返身出门。
天已大亮,安粥棚前已聚起五人,捧着破碗,低头拾柴。
一名老妇颤巍巍抱着半筐土,排在队尾。
陈砚舟未停留,径直走向北侧田头。
他蹲下,从怀中取出几粒紫纹豆种,埋入新翻的土中,覆平。
赵老栓跟来,看着新种下的位置:“又种?”
“种。”陈砚舟站起,“收一季,不够活两年。要活,就得连种三季。”
“三季?这地能撑住?”
“能。”陈砚舟指向远处山影,“等水车转起来,再开五亩。豆收完种粟,粟收完翻地沤肥。一年三茬,亩产可再翻。”
赵老栓盯着他:“你到底怎么算的?这些事,没人懂。”
陈砚舟未答,指尖微动,心中推演浮现:
作物轮作模型:启动
氮素循环效率:预估+40
灌溉缺口:待水车完工填补
长期产能:三年内可养活三百人
他抬头,望向安粥棚。
少年流民站在队列末尾,空碗置于石上,肩头扛着一捆柴,脊背挺直。
陈砚舟从怀中取出一枚新竹签,用炭笔写“工一”,走向粥棚。
他将竹签递给少年。
少年低头看着竹签,手指微微发抖。
陈砚舟说:“明天,再来。”
少年张了张嘴,终是点头,将竹签小心塞入怀中。
陈砚舟转身,走向田中央。
赵老栓快步跟上:“接下来呢?”
“清点粮食。”陈砚舟说,“再熬三锅薄粥,多加野菜。今日工分,记双倍。”
“双倍?”
“第一日。”陈砚舟望向田埂木牌,“得让人记住,活路是自已挣的。”
赵老栓不再问,快步走向工棚取锅。
陈砚舟立于田中,心中推演最后更新:
秩序建立度:61
信任阈值突破:首次实现“劳动-回报”闭环
下一步:启动记一工轮值,设立粮账雏形
他低头,看见自已影子落在田埂上,与木牌平行。
木牌上的字被日光拉长,像一道刻入大地的印痕。
远处,少年蹲下,将空碗摆正,拾起另一根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