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种袋静静躺在老榆树下,麻布表面沾着夜露凝成的细点。
陈砚舟蹲在田边,右手食指贴着大腿外侧轻敲三下,节奏如刻。
他闭眼,意识中数据流淌。
地下水位:-83米
地势落差:东高西低,坡度17°
可调用资源:枯木四根(直径12-18),废铁十二斤,麻绳三十尺
人力:赵老栓(l能评级:c-,右膝旧伤影响负重)
最优解:链斗式水车,效率提升32倍,日均供水可覆五亩
睁眼时,他已起身,走向赵老栓。
“溪在东坡下,三里外。”他说,“要引水上田,得造个‘翻车’。”
赵老栓正拍打裤腿上的尘土,闻言一怔:“翻车?你是说龙骨水车?”
“对。”
“那东西官渠才用,铁轴铁链,木板严丝合缝,靠人力踩踏提水。”赵老栓摇头,“咱们没铁,没匠人,连图纸都没有。不如挖渠,慢慢引。”
“挖渠要两个月,豆种七日后就得下地。”陈砚舟从袖中抽出随身小刀,在泥地上划出轮廓,“用不着铁轴。主轮用硬木,外圈包铁皮防磨;链条用废铁熔铸环扣,三十节足够;斗板斜角四十五度,每转一圈提水两桶。”
他画完,指节又轻敲两下。
推演更新:
木齿轮咬合角:20°(磨损率下降61)
链条节距:15(匹配人l转速峰值)
斗板弧度:r=30(提水效率+41)
“照这个尺寸打,明晚能出第一组部件。”他说。
赵老栓蹲下身,盯着地上的图。
线条规整,标注清晰,角度数字精确到个位。
他忽然抬头:“你这图……怎么像我师父烧掉的《农器谱》?那书是前朝工部流出的,早绝版了。”
“我不懂什么谱。”陈砚舟起身拍手,“只懂怎么让水上来。”
赵老栓没再说话,盯着那图看了许久,才点头:“行。木料我去收,铁得回工棚熔。”
两人折返破庙。
原主生前栖身的土屋已塌半边,但后墙尚存,被赵老栓改成了简易工棚。
炉膛冷了三天,灶灰积了一层。
他蹲下扒开灰烬,露出底下封存的炭块。
“还能用。”他掏出火镰,几下打出火星,引燃干草。
火光亮起,映着墙上挂着的几件旧铁器——断钳、残犁、半截铁条。
他取下那根最直的铁条,掂了掂:“十二斤,熔了能出三十环。但得一夜不停火。”
“你打,我守炉。”陈砚舟说。
赵老栓看了他一眼:“你懂炼铁?”
“不懂。”陈砚舟伸手摸了摸炉壁厚度,“但我能告诉你,火温到什么程度铁水最顺流,多久浇铸不易裂。”
赵老栓没问怎么知道,只点头:“那就试试。”
炉火渐旺,铁条入坩埚。
陈砚舟坐在炉边,右手指节轻敲,推演启动。
铁熔点:1538c(当前火焰温度:1120c)
建议:加风箱助燃,风口直径3,风速需达21/s
燃料效率:木炭→焦炭可提升38,暂不可行
冷却时间:每厘米厚度需7分钟,误差±30秒
他起身,从角落拖出一个破旧风箱,检查皮囊无漏,接在炉口。
“拉速要稳。”他说,“一息两抽,别断。”
赵老栓上手,一抽一压,节奏渐稳。
炉火由红转橙,坩埚内铁块开始软化。
半夜,第一炉铁水出炉。
陈砚舟用铁钳夹起模具,倾倒铁水。
冷却后取出链环,逐一测量。
推演浮现:
环内径:28(标准应为30)
偏差原因:模具受热膨胀
修正:预热模具至80c再浇铸
他将结果报出。
赵老栓起初不信,但连铸三批,尺寸果然趋稳。
“怪了。”他抹了把汗,“你怎么知道要预热?”
“铁胀,木缩。”陈砚舟递过新模具,“下一批,照这个来。”
赵老栓接过,忽然右膝一软,跪在炉边。
“老毛病。”他咬牙按住膝盖,“每年这时侯,阴雨前,疼得走不动。”
陈砚舟蹲下,伸手探其膝部。
皮肤冰凉,关节微肿。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几味晒干的草药。
“艾叶、川芎、独活。”他说,“热水泡开,敷上去。”
“你随身带药?”
“换种时顺手采的。”陈砚舟取来陶碗,倒水冲药,敷在赵老栓膝上。
右手指节轻敲。
推演启动:
局部血流速度+18(热敷+草药渗透)
疼痛缓解周期:4小时
建议:每日两次热敷,配以缓慢屈伸,避免僵死
“明早能走,你就不是铁匠,是匠师。”他说。
赵老栓苦笑:“匠师?我连字都不识几个。”
“手艺不靠字。”陈砚舟扶他起身,“靠手,靠眼,靠知道什么东西该怎么让。”
赵老栓试走几步,疼痛渐缓。
他站定,忽然转身,从炉台取下自已的铁锤。
那锤头磨得发亮,柄上缠着旧布。
他双手捧起,递向陈砚舟。
“从今往后,我赵老栓的锤,听你调遣。”
陈砚舟没接。
“锤是你的。”他说,“我只要水上来。”
赵老栓没收回,仍举着。
片刻,陈砚舟伸手,在锤柄上轻抚一下,然后松开。
“明早开工。”他说。
天未亮,工棚再燃炉火。
第二批铁环出炉,尺寸精准。
赵老栓用麻绳串起三十环,试连成链。
陈砚舟削制木齿轮,按推演角度刻齿。
日头升起时,主轮骨架已成。
两人抬出棚外,在溪边试装。
木轴插入石槽支点,链条绕轮,斗板固定。
赵老栓踩动踏板,轮子缓缓转动。
转至第三圈,链条“咔”地一跳,脱出齿轮。
“间隙大了。”陈砚舟蹲下检查,“齿咬不实。”
赵老栓抹汗:“木头热胀冷缩,昨晚没算进去。”
陈砚舟右手指节轻敲。
推演浮现:
齿轮咬合间隙:+03(超出耐受阈值)
主因:支撑架角度偏移23°
修正方案:加铁片垫隙,支点角调至15°
他起身,取来薄铁片,插入齿轮与支架之间。
又用木楔调整底座角度,重新固定。
“再试。”
赵老栓踩动踏板。
轮轴缓缓转动,链条平稳啮合,斗板依次入水,提升,倾倒。
水落入临时挖出的导流槽,缓缓向前爬行。
“动了。”赵老栓低声说。
陈砚舟没说话。
他盯着轮轴转动的节奏,右手指节再次轻敲。
推演更新:
链条张力分布:均匀(偏差<5)
传动效率:876(理想值90)
预计日均提水量:48桶(覆田五亩有余)
可持续运行时长:72小时(需每12小时润滑轴心)
“还能再提三桶。”他说。
赵老栓看他:“怎么提?”
“轴心加脂。”陈砚舟从怀中取出一小块动物油脂,
“每十二时辰抹一次,减少磨损。”
他亲自爬上支架,将油脂涂入轴缝。
动作利落,无多余停顿。
赵老栓站在溪边,看着那简陋水车缓缓转动。
木轮吱呀,铁链铿锵,斗板一次次舀起溪水,倾入沟槽。
他忽然说:“我打了一辈子铁,给人修犁、打钉、焊锅。没人问过我,怎么能让东西少坏一次。”
陈砚舟从支架跳下,袖口星图在晨光中微闪。
“你现在知道了。”他说。
赵老栓低头看自已双手,掌心裂口纵横,指节粗大变形。
他慢慢将铁锤重新系回腰间。
“下一个部件,你要什么?”
“轴承环。”陈砚舟说,“四枚,内径三寸,要一次铸成,别留接缝。”
“难,但能打。”
“今晚必须成。”
“为什么?”
“七日后豆种下地,五日后需首浇。”陈砚舟望向荒田,“水晚一天,苗少三成。”
赵老栓点头,转身走向工棚。
炉火重燃,铁锤落下。
第一锤敲在铁坯上,火星四溅。
第二锤落下时,陈砚舟已蹲在炉边,右手食指贴着大腿外侧,轻敲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