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里的灯光,一排排地亮了起来。
巨大的幕布瞬间失去了魔力,变回一块平平无奇的白布。
周围响起了椅子翻动的声音,和人们低声交谈着离场的嘈杂。
那个由光影和黑暗构筑的,短暂的避风港,消失了。
苏晴的身体微微一动,从李向东的肩膀上,缓缓坐直了身体。
那份柔软的重量消失,李向东的肩膀处,却仿佛还残留着一丝温热的触感。
他没有说话。
只是将那只一直握着她的小手,握得更紧了一些。
两人跟着人潮,走出了电影院。
夜风带着一丝凉意,拂面而来。
街灯璀璨,将整座城市照得亮如白昼。
李向东抱着那只呆头呆脑的兔子玩偶,苏晴则抱着那两本厚重的专业书籍。
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谁也没有打破这份沉默。
但那份在黑暗中滋生出的,无声的亲昵,却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两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像是被泡在了温水里。
每一天,都过得缓慢,而具体。
李向东彻底卸下了所有身份,变回了那个最纯粹的,李丽华的弟弟,和苏晴的恋人。
他们会一起去逛菜市场,李丽华在前面挑拣,他和苏晴跟在后面拎着大包小包,听着姐姐为了一毛钱的差价,跟摊主磨上五分钟的嘴皮子。
苏晴会看得津津有味,偶尔还会用胳膊肘碰碰李向东,两人相视一笑。
他们会一起去图书馆。
一人找一个靠窗的位置,一看就是一下午。
阳光透过玻璃,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安静的光斑,时间就在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中,变得安详而丰盈。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陪着李丽华,在家里做一些最寻常的家务。
李向东负责换灯泡,修水管,这些体力活。
苏晴则会帮着李丽华一起研究新的菜色,厨房里时不时传出两人压低了声音的笑声。
每到这时,李向东就会放下手里的书,靠在厨房门框上,看着里面那两个忙碌的身影。
一个是他拼了命也要守护的亲人。
一个是他愿意用余生去陪伴的爱人。
她们都在这里。
都在这片小小的,被饭菜香气和温暖灯光填满的,人间烟火里。
周末的时候,苏晴会带着李向东,去自己家里。
去的次数多了,李向东也就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如临大敌。
苏晴的母亲总是会准备好最新鲜的水果,拉着他的手,问着他和苏晴最近的生活,眼神里满是丈母娘看女婿的慈爱。
苏晴的父亲,则会把他叫到书房。
老人不再考校那些宏大的问题。
他会泡上一壶好茶,然后拿出一张自己最近在研究的结构图,或是某个新材料的性能参数表,和李向东探讨起来。
从晶体结构,聊到应力分布。
从热处理工艺,聊到未来的应用前景。
每一次,两人都会聊得忘记了时间。
苏晴的父亲看着李向东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纯粹的,学者之间的欣赏,甚至带着一丝忘年交的默契。
有一次,聊到兴头上,老人拍了拍李向东的肩膀。
“你这个脑子,不去搞科研,可惜了。”
李向东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他知道,自己走的,是另一条路。
一条无法在阳光下言说,却同样通往国家强盛的路。
而这条路上所有的荆棘与黑暗,都将被他挡在身后。
他只想把眼前这份,最安稳的阳光,留给他在乎的人。
时间,就在这样平静而温暖的日常中,悄然流逝。
京城的夏天,一日比一日浓郁。
窗外的蝉鸣,也变得愈发聒噪。
这天下午,李向东正在阳台上看书。
苏晴坐在他对面,正在帮李丽华整理教案。
李丽华则坐在一旁,慢悠悠地织着一件毛衣。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所有的一切,都美好得像一幅画。
就在这时。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毫无征兆地,划破了这片温馨。
叮铃铃——
叮铃铃——
那声音,尖锐,刺耳。
像一把冰冷的锥子,狠狠扎进了这片暖融融的氛围里。
屋子里的三个人,动作同时一滞。
李丽华离电话最近,她放下手里的毛线,起身接了起来。
“喂?您好。”
电话那头,似乎只说了一句话。
李丽华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她的脸色,一点一点地,变得有些发白。
她握着听筒的手,微微收紧。
她没有说话,只是转过头,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看着已经站起身的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