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被泡在了蜜罐里,过得缓慢而甜软。
李向东彻底过上了一种规律到近乎奢侈的安逸生活。
每天清晨,天光刚透进窗户,他就会和姐姐、苏晴一起,拎着菜篮子,晃晃悠悠地走向不远处的菜市场。
他负责拎东西,姐姐负责挑拣,苏晴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看着那些沾着露水的新鲜蔬菜,偶尔问一句这个叫什么,那个怎么吃。
菜市场里嘈杂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执声,混杂着鱼腥味和泥土的芬芳,构成了一幅最鲜活的市井画卷。
白天,苏晴去研究所,姐姐去学校。
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李向东一个人。
他会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搬一张小马扎,坐在阳台上,捧着一本厚厚的机械原理或是材料力学,一看就是一整天。
阳光透过玻璃,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时间在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中,流淌得无声无息。
傍晚,饭菜的香气会准时从厨房飘出。
三个人围坐在小小的饭桌前,聊着学校里的趣事,研究所里的新发现,还有菜市场里哪个摊位的豆腐最新鲜。
这样的日子,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生死一瞬。
有的,只是最朴实的,一饭一蔬,一言一笑。
却比任何功勋,都更能填满人心。
那颗在戈壁滩和雪域高原上被磨砺得坚硬、冰冷的心,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气里,被一点点捂热,变软。
时间一晃,就到了五月初。
空气里开始弥漫起初夏的燥热,也带来了独属于这个时节的,粽叶的清香。
这天是端午。
李丽华一大早就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一个大网兜,里面装着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还有红得发亮的蜜枣。
她把东西往桌上一放,拍了拍手,脸上带着藏不住的兴奋。
“今天哪儿也别去了。”
“咱们自己包粽子吃。”
厨房里,很快就摆开了阵势。
李丽华是绝对的主力。
只见她拿起两片粽叶,手指灵巧地一卷一折,一个完美的漏斗形就出现在手中。舀米,放枣,压实,再用另一片粽叶盖顶,最后拿棉线飞快地一绕一捆,一个棱角分明,结实漂亮的粽子就成了型。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生活锤炼出的美感。
苏晴坐在她旁边,像个第一次进实验室的学生。
她学得极其认真,每一步都像在执行精密的实验步骤。
她会先仔细观察粽叶的纹理,选择最合适的角度。
她会用小勺精确地量取糯米,确保每一个粽子的米量都相差无几。
捆线的时候,她甚至会计算每一圈的角度和力度。
包出来的粽子,虽然速度慢,但个个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得无可挑剔。
轮到李向东,画风就全变了。
他拿着那柔软的粽叶,感觉比拆解一枚结构复杂的定时炸弹还要棘手。
他试图模仿姐姐的动作,用力一折。
“刺啦——”
粽叶应声而裂。
他不信邪,换了两片,小心翼翼地卷成漏斗。
往里装米时,不是这边漏了,就是那边撒了,弄得满桌子都是。
好不容易把米装满,准备捆线,他习惯性地用上了在工厂里拧螺栓的力道。
“噗——”
棉线深深勒进粽叶,脆弱的叶片不堪重负,里面的糯米和蜜枣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
李向东看着手里那个被“开膛破肚”的粽子,又看看姐姐和苏晴面前那两排整整齐齐的“战利品”,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玩意儿,比造发动机还难。”
他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逗得李丽华和苏晴都笑了起来。
苏晴放下手里的活,挪了挪凳子,凑到他身边。
“你别那么使劲。”
她的声音很轻,带着笑意。
“你看,手要这样托着底部。”
她伸出白皙的手,轻轻握住李向东那只拿着粽叶的大手,帮他调整着姿势。
她的指尖微凉,触感细腻,让李向东的心跳漏了一拍。
“然后,线要从这里绕过去,对,拉紧,但不要用蛮力。”
她靠得很近,长长的发丝垂下来,拂过李向东的脸颊,带来一阵淡淡的清香。
李向东的动作僵住了。
他没有看手里的粽子,而是扭头,看着近在咫尺的,她那张专注的侧脸。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给她长长的睫毛镀上了一层金边。
苏晴察觉到了他的视线,手上动作一顿,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