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红星机械厂的大门,就被堵死了。
一辆接一辆的伏尔加、上海牌小轿车,车身上刷着五花八门的厂名,跟不要钱的铁皮罐头似的,把厂区门口到主干道的路挤得水泄不通。
车门一开,挺着肚子的领导、戴着厚眼镜片的技术员、扛着相机的记者,乌泱泱地涌了出来。
所有人的目标都只有一个:李向东。
《江城日报》头版头条,用最粗的黑体字刊登了一篇报道:《十八岁学徒工,一双慧眼挽救国家数百万财产!》。
李向东这个名字,一夜之间,飞遍了全市的工业系统。
而风暴中心的李向东,却把自己关进了新办公室。
他推掉了所有采访,谢绝了一切交流,对外只说一句话:“能力不足,还在学习。”
窗明几净。
王德发亲自给他搬来一张厚实的办公桌,看着他埋头在油腻图纸里的样子,点上一支烟,声音压得很沉。
“小子,记住,枪打出头鸟。”
李向东抬起头,接过烟,却没有点燃。
他只是点了点头。
他将自己彻底锁死在这间办公室里,一头扎进了那堆从德国人手里要来的,全套s-800技术资料里,废寝忘食。
对外,他营造出了一副不善交际、只对技术痴迷的“书呆子”形象。
这是他目前最好的保护色。
然而,风暴的发酵,比任何人想的都快。
第三天上午,一支规格高到吓人的联合工作组,直接空降红星厂。
带队的,是主管全市工业的副市长,成员则来自市工业局、科委、技监局等数个核心部门。
名义上,是慰问和表彰。
实际上,是要将这场风波的每一个细节,都彻底搞清楚。
红星厂,小会议室。
烟雾呛人,高级茶叶和“中华”香烟混合的气味,浓得化不开。这就是权力的味道。
李向东坐在王德发的下首,对面,是一排正襟危坐的各路领导。
“小李同志,不要紧张嘛。”
分管工业的周副市长率先开口,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当初是怎么发现问题的?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很不简单呐。”
所有人的注视,都落在了李向东的身上。
李向东站起身,微微欠了欠身子。
“报告各位领导,其实没什么特别的。”
他的声音平静,带着几分技术人员特有的木讷。
“我就是喜欢瞎琢磨,厂里的老师傅都说我魔怔。那天我就是觉得润滑油滴得快了点,就想起了以前在市里旧书摊,淘到的一本五六年的《苏联机床与工具》杂志影印本。”
这个说辞,他早已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
“那上面,正好记载了一个因为导轨密封圈老化,导致润滑油渗漏,最终烧毁主轴的案例。”
“我就是觉得两个情况有点像,本着对设备负责的态度,就斗胆跟王厂长提了一句,后面的事情,其实都是王厂长力排众议,坚持彻查的结果。”
他巧妙地将所有功劳,都推回给了王德发,将自己的行为,定义为一次基于书本知识的,偶然的“灵光一闪”。
这番话,滴水不漏。
既解释了自己知识的来源,又表现出了一个年轻人应有的谦逊,更捧了顶头上司一手。
周副市长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王德发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
“不错,有钻研精神,还不骄不躁,是个好苗子。”
接下来,科委的领导问了几个关于涂色检测法的技术细节,工业局的领导则关心s-800后续的修复方案。
李向东都对答如流,将一切都控制在“一个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天才学徒工”的人设范畴之内。
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可李向东的全部注意力,却都被角落里一个男人吸走了。
一个从会议开始到现在,一言不发,连面前的茶杯都没碰一下的男人。
他穿着一身最普通的灰色干部服,职位牌上只写着“市办,科员”四个字。
他看起来四十岁上下,面容普通,属于扔进人堆里就找不着的那种。
可他有一双眼睛。
不像人眼。
更像鹰。
从李向东走进会议室的第一秒开始,那双眼睛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再也没有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