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红旗合作社的麦田里已经热闹起来。林晚秋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智能灌溉系统的控制器,外壳是磨砂质感的银灰色,上面贴着合作社的“红旗”小标,指尖在按钮上轻轻一点,田埂边的pvc水管就喷出细密的水雾,像一层薄纱般均匀地洒在绿油油的麦苗上,水珠落在叶片上,折射出细碎的阳光。
“晚秋,这玩意儿真能自己控制浇水?不用人盯着?”来自东河村的王大伯凑过来,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控制器屏幕,眼神里满是好奇。他种了四十多年地,浇水从来都是靠木桶挑、牛车拉,遇上旱天更是要凌晨就去河边排队,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听话”的灌溉设备,连水管喷出的水雾都比人工泼洒的均匀。
林晚秋笑着把控制器递到他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外壳传过去:“大伯,您试试按这个绿色的‘启动’键,就能开始灌溉;按红色的‘暂停’键,水就停了。您看田埂上那个插着的银色杆子,那是湿度传感器,能扎进土里十厘米深,实时检测土壤里的水分含量,要是湿度够了,系统会自动断水,比咱们凭经验浇水省30的水,还不会淹到麦苗的根。”
王大伯小心翼翼地按了下绿色按钮,看着水雾再次从水管里喷出,落在自家刚加入合作社的麦田里,忍不住感叹:“这东西也太神奇了!以前浇一亩地得挑十几担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总担心浇不均匀;现在按个按钮就行,真是省劲儿又省心!”他又按了下红色键,水雾立刻停了,屏幕上还跳出“当前土壤湿度62,无需灌溉”的字样,让他看得连连点头。
周围的社员们也围过来,轮流摆弄着控制器,议论声里满是兴奋。林卫东穿着合作社统一的蓝色工装,手里拿着水管接头,看着水雾均匀地覆盖在麦田里,笑着说:“有了这智能灌溉系统,以后就算遇到像去年那样的旱天,咱们也不用怕了!去年示范田的小麦亩产一千三百五十斤,今年有了这‘智能管家’,再加上晚秋从农科所带回来的抗逆种子,我估摸着亩产说不定能突破一千五百斤!”
林晚秋点点头,心里也充满了期待。这套智能灌溉系统,是她完成系统“建立县级示范基地”任务后获得的奖励,系统不仅给了详细的设计图,标注了水管埋深、传感器间距等关键参数,还提供了核心零件的兑换渠道——像湿度传感器、智能芯片这些市面上难买的部件,她在系统商城里用“任务积分”就能换到,比托人去省城采购省了半个月时间。为了安装这套系统,她和林卫东带着二十多个社员忙活了一个月,白天在田里测量放线、铺设水管,晚上就在合作社办公室画图纸、算用量,还特意去县城请了供电局的电工帮忙调试电路,光防水胶布就用了三十多卷。现在系统终于投入使用,看着社员们眼里的光,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正说着,县农业局的李局长带着几位技术人员走了过来,深蓝色的中山装上别着钢笔,远远就笑着打招呼:“晚秋,听说你们合作社装了全县,心里一喜:“谢谢李局长!我们一定好好准备,不仅要把示范田打理好,还要把技术讲解的材料做细,让来参观的同志们都能学懂、用得上!”
送走李局长后,林晚秋立刻在合作社的院子里组织社员们召开紧急会议,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摆着长桌,她把任务分成了三个小组:,心里满是成就感——品牌建设的程,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墙上,提高了入社的标准:不仅要求农户们积极参加技术培训,每月至少参加两次;还要遵守合作社的种植规范,比如不使用违禁农药、按照统一的时间播种,确保农产品的品质统一,从源头守住“红旗”品牌的口碑。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林晚秋特意去县城的市场监管局,注册了“红旗”商标,涵盖了粮食、蔬菜、加工食品三个类别;又找了县印刷厂的设计师,设计了统一的包装——槐菊清润茶的礼盒用环保纸盒,外面套着透明塑料袋,印着麦田和智能灌溉系统的插画;腌白菜罐头除了透明玻璃瓶,还加了纸质标签,上面写着“传统工艺、无添加剂”,还有合作社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方便消费者溯源。
包装升级后,合作社的农产品销量果然大幅提升。县城的“便民超市”里,“红旗”牌的槐菊清润茶和腌白菜罐头摆在最显眼的货架上,旁边还放着示范田的照片和检测报告,不到一周就被抢购一空。超市经理特意给林晚秋打电话,语气里满是急切:“晚秋社长,你们的产品太受欢迎了,尤其是槐菊清润茶,好多顾客买了送亲戚,都来问什么时候补货。能不能多给我们供货?我们还想在其他三个分店推广,保证给你们最好的货架位置!”
林晚秋笑着答应,挂了电话后,立刻召集加工厂的社员开会。她看着眼前五十多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妇女,认真地说:“现在市场需求大,咱们得扩大生产规模,但品质绝不能降。槐菊采摘后必须48小时内加工,杀青温度要控制在80c,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腌白菜的盐要选无碘盐,发酵时间必须满21天,少一天都不行。”她还决定在合作社旁边再建一个三百平方米的加工厂,新添两台杀青机和四条罐头生产线,既能提高产量,还能再带动三十多名妇女就业。
建厂的消息一传开,村里的妇女们都积极报名。王大伯的女儿王秀琴,以前在县城的罐头厂做过车间主任,有五年的加工经验,主动申请担任新加工厂的厂长,还带来了自己记录的生产笔记,里面详细写着不同蔬菜的腌制时间和温度。林晚秋很信任她,把建厂的具体事宜交给她负责,还从地区农科所请来食品加工专家,指导加工厂的无菌车间设计和生产流程,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新加工厂建成后,每天能生产两千袋槐菊清润茶和一千瓶腌白菜罐头,不仅满足了本地超市的供货需求,还吸引了外地的经销商。有一次,一位来自北京的经销商,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专门坐火车来合作社考察,他先是去示范田看了智能灌溉系统,又去加工厂检查了生产环境,还抽样检测了产品的成分,最后在办公室里,拿着检测报告对林晚秋说:“林社长,你们的产品品质完全符合北京的市场标准,尤其是槐菊清润茶,在我们那里的养生市场肯定受欢迎。我想和你们签订每年五十万元的供货协议,按季度结算,还能帮你们把产品送进北京的‘物美’‘永辉’等大型超市,您看怎么样?”
林晚秋连忙点头,和他签订了协议,握着他的手说:“太感谢您了!有了北京市场的支持,我们合作社的社员们收入又能提高一大截,以后我们会继续提升品质,不辜负您的信任!”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林晚秋也没有忘记带动周边村子共同致富。她和西坡村、下河村等五个村子的小型合作社签订了“帮带协议”,统一提供抗逆种子,派技术队上门指导测土配方和智能灌溉系统的使用,甚至连产品包装都统一供应,帮助他们把农产品卖到县城和省城的超市。西坡村的刘大叔,以前种玉米用的是老品种,亩产只有八百多斤,加入合作后,在林晚秋的指导下种上了抗逆玉米品种“冀玉18号”,还用上了测土配方施肥法,每亩地少施了十斤化肥,亩产却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千二百多斤,一年下来,光玉米就多赚了三千多块,还盖了两间新瓦房。
刘大叔特意背着半袋刚收获的玉米来合作社感谢林晚秋,玉米颗粒饱满,金黄发亮,他抓了一把递过去:“晚秋,你摸摸这玉米,比以前的沉多了!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带着我们学新技术、种新品种,我家的玉米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收成,今年我还盖了新瓦房,孩子们都能在城里上学了,都是托你的福啊!”
林晚秋接过玉米,指尖触到颗粒的纹路,笑着说:“刘大叔,这都是您自己努力的结果。您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查看玉米长势,比谁都上心。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努力,跟北京的经销商谈谈,把咱们的玉米也卖到北京去,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这天晚上,林晚秋坐在合作社办公室的书桌前,台灯的光洒在账本上,上面用钢笔写着工整的数字:这一年,合作社的总收入达到了五十多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占三十万,加工产品占二十万,社员们的人均分红比去年增加了五千多块,最高的王大伯家分了两万多;加工厂带动了五十多名妇女就业,每人每月能拿到三百多块的工资,比在家种地的收入还高。
她打开系统面板,屏幕上跳出“主线任务: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销售额翻倍——已完成”的提示,下面还有两个奖励图标:“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绿色食品认证指导手册”。她点开追溯系统的介绍,里面写着“可通过二维码记录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指导手册则详细列出了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流程、所需材料和检测标准。看着这些奖励,林晚秋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要先给槐菊清润茶和腌白菜罐头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再给每款产品贴上追溯二维码,让消费者能清楚地了解农产品的种植时间、施肥种类、加工过程,增加信任感;明年还要再扩大智能灌溉系统的覆盖面积,把周边村子的一千多亩地都纳入合作社的示范范围,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新技术的好处。
窗外,月光洒在合作社的麦田和加工厂上,麦田里的传感器闪着微弱的红光,加工厂的窗户里还亮着灯,王秀琴正在整理第二天的生产计划。林晚秋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会遇到市场波动、技术难题,但她有信心,在系统的系统的助力下,有社员们的信任与支持,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她抬手关掉台灯,指尖还残留着账本上钢笔墨水的淡香,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明天要联系县农科所,咨询绿色食品认证的具体检测流程——属于红旗合作社的品牌之路,才刚刚掀开最精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