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邻界 > 第一章

林静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电梯前,盯着不断跳动的数字。搬家公司的卡车还停在楼下,但她坚持第一批随身物品要自己搬运。这是她独立生活的开始,尽管只是从一个区搬到另一个区。
电梯门打开,里面已经站着一个女人,约莫四十出头,推着一辆装满快递包裹的小推车。两人对视一眼,林静侧身让路,但那女人却先一步将推车拉了出来。
您先请,我这些东西不着急。女人微笑着,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
林静点头致谢,将行李箱挪进电梯。就在门即将关闭时,她听见外面传来一声惊呼和一个纸箱落地的闷响。林静急忙按住开门键,只见那个女人的推车翻了,大大小小的包裹散落一地。
需要帮忙吗林静走出电梯,蹲下身开始帮忙拾捡包裹。
太谢谢了,这车轮突然卡住了。女人不好意思地说,你是新搬来的吧几楼
十五楼,1502。
真巧!我就住你对门,1501。我叫王娟。
林静。她简短地回答,将最后一个盒子放回推车上。
这是2022年初秋,疫情防控进入第三年,人们已经习惯了随时可能变化的防疫政策和生活节奏。林静选择这个时间点搬家,部分原因是远程办公成为常态,她不再需要每天挤地铁赶往市中心的高科技园区。
新公寓比之前租的老房子宽敞许多,虽然租金高了百分之三十,但对刚晋升为产品经理的林静来说,完全可以承受。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朝南的大阳台,在经历数次封控后,阳台已成为她选择住所的首要考量。
搬进新家的第一周,林静几乎没出过门。她远程工作,食品杂货全部网购,快递员会将物品放在门口指定的筐子里,消毒后她才取进屋。这种生活方式已成为许多城市白领的常态——最大限度地减少面对面接触,依赖数字化服务。
周五下午,林静正在开视频会议,门铃响起。她瞥了一眼手机上的监控画面,是对门的王娟。林静示意会议中的同事稍等,
mute了麦克风走到门前。
你好,她打开门,保持着一米距离,有事吗
王娟举着一个保鲜盒,做了些葱油饼,多了一点,想着你可能想尝尝。她穿着居家服,头发随意扎成马尾,脸上带着友善的微笑。
林静犹豫了一下。在疫情之前,她可能会欣然接受这种邻里友好的表示,但现在,接受他人手工制作的食物似乎存在某种风险。
王娟仿佛看穿了她的顾虑,我全程戴着手套和口罩做的,盒子也消毒过了。不过你要是介意,完全没关系。
不,谢谢你的好意。林静接过保鲜盒,太客气了。
邻里之间互相照应是应该的。这段时间大家都不容易。王娟说着,指了指身后的门,我就住对面,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们这栋楼有个微信群,我拉你进去吧
林静点点头,两人交换了微信号码。回到屋里,她将保鲜盒放在料理台上,盯着它看了许久。最终,她戴上一次性手套,将葱油饼转移到自己的盘子里,把保鲜盒仔细清洗消毒后放在一旁准备归还。
饼还是温的,香气诱人。林静尝了一小口,意外地好吃——外酥内软,葱香四溢,恰如其分的咸味。自从疫情开始后,她已经很久没吃过家常手工食物了。大多数时间不是外卖就是速食,偶尔自己下厨也只是简单烹饪。这一口葱油饼莫名地触动了她,让她想起母亲的手艺和疫情前与朋友聚餐的时光。
第二天,林静洗净保鲜盒,决定回赠一些自己做的柠檬塔。她烘焙时也全程戴着口罩和手套,小心地将成品装盒消毒。敲门后,王娟开门时显得有些惊讶,随后开心地接受了回礼。
你会烘焙太厉害了!我一直想学但总失败。
只是业余爱好,疫情后闲着没事学的。林静说。长时间的居家隔离让她培养了不少新技能,烘焙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两位邻居开始了小心翼翼的交往,主要通过互赠食物和微信上的简短交流。林静了解到王娟是一名护士,在市中心的一家医院工作,丈夫因工作原因暂时在外地,儿子读寄宿高中,只有周末才回家。王娟则知道林静在科技公司工作,完全远程办公,父母在另一座城市。
十月的一个深夜,林静被手机连续振动吵醒。摸过手机一看,是小区微信群里的紧急通知:因发现密切接触者,小区即刻起实施临时封控,预计持续48小时,等待进一步核酸检测和流调结果。所有居民不得出入所在楼栋。
林静一下子清醒了。她冲到窗前,看到楼下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核酸检测点。她感到一阵心慌——虽然经历过2020年的全面封控,但这种突然的临时封控还是第一次遇到。
她打开冰箱,盘点存货。牛奶、鸡蛋和新鲜蔬菜所剩无几,她本来计划第二天早上去超市采购的。现在,所有外卖和快递都暂停了,只允许政府统一配送基本生活物资。
微信群里已经炸开了锅,居民们纷纷表达焦虑和疑问。林静注意到王娟在群里发言,以专业角度解释临时封控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安抚大家的情绪。
突然,门被轻轻敲响。林静通过猫眼看到王娟站在门外,全身防护装备——口罩、面罩、甚至穿着一次性隔离衣。
抱歉这么晚打扰,王娟在门外说,声音因口罩而有些模糊,我刚下班回来就赶上封控。看你灯还亮着,想着你可能需要一些东西。我囤了不少物资,可以分你一些。
林静打开门,感动又不好意思:我确实存货不多了,但不想麻烦你。
不麻烦,邻里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王娟说着,从身后拿出一个袋子,这里面有一些蔬菜、鸡蛋和速食面,应该能撑过这两天。还有,这是N95口罩和消毒片,注意安全。
林静接过物资,不知该如何感谢才好。王娟摆手表示不用客气,提醒她第二天早上记得做核酸检测,然后就回自己家了。
这次临时封控持续了整整四天。期间,林静和王娟通过微信保持联系。王娟凭借医疗专业知识,在群里为大家解答疑问,帮助邻居们缓解焦虑。林静则发挥技术特长,帮几位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设置健康宝和核酸检测预约。
解封前一天,王娟发来消息:明天解封后我要直接回医院值班,能麻烦你帮我收一下快递吗我儿子寄了些东西过来,今天应该会到。
林静欣然同意。解封后,她不仅帮王娟收了快递,还去超市采购时多买了一些新鲜食材,分给王娟一部分作为回报。
这次事件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林静开始更自然地与王娟交往,偶尔会邀请她来家里喝咖啡尝甜点,王娟则经常分享自己做的家常菜。她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都喜欢阅读和纪录片,都坚持每天锻炼,甚至追类似的电视剧。
十一月中旬,疫情再次反弹,本市每日新增病例数上升,各种防控措施重新收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紧张感,人们开始大量囤积物资,超市货架又一次被抢空。
一天晚上,王娟敲开林静的门,神色严肃。
接到通知,我可能要随时被调往支援定点医院,她说,不确定要去多久,能拜托你偶尔照看一下我家吗主要是给植物浇浇水,还有——她犹豫了一下,如果我儿子周末回家,他一个人住我不太放心。他17岁了,能照顾自己,但毕竟还是孩子。
当然没问题,林静毫不犹豫地答应,你放心去工作,家里的事交给我。
王娟感激地笑了:谢谢。这个世界变得太快,有时候觉得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身边的人。
三天后,王娟果然被抽调前往定点医院支援。她给林静发了消息,留下儿子的联系方式和一些注意事项。林静定期去对面给植物浇水,检查家中情况。
周五下午,林静听到对面有动静,通过猫眼看到一个高瘦少年正在开门。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门打招呼。
你好,是小浩吗我是你对门的林静,你妈妈跟我提过你。
少年转过身,戴着口罩,但眼神能看出与王娟相似。他礼貌地点头:阿姨好。妈妈跟我说了,谢谢您帮忙照看家里。
需要什么帮助随时告诉我,林静说,我基本上整天都在家工作。
晚上七点,林静注意到对面没有任何动静,猜测小浩可能还没吃饭。她做了些饺子,装盘后敲响了对面的门。
小浩开门时显得有些惊讶,看到饺子后更加不知所措。
我自己包的,多了些,分享给你尝尝。林静微笑着说,你妈妈经常给我送吃的,算是回礼。
少年接过饺子,道谢后迟疑了一下:阿姨,您知道怎么申请健康码申诉吗我的健康码突然变黄了,明天还要去学校参加模拟考试。
林静立即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健康码突然变黄意味着小浩可能被认定为风险人员,不仅不能参加考试,还可能被要求居家隔离甚至集中隔离。
让我看看,她说,应该是系统误判,最近经常发生。
林静帮助小浩在手机上提交申诉材料,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说明情况。整个过程花了近两小时,最终社区同意派人上门做核酸,如果阴性结果出来,健康码会恢复正常。
谢谢您,阿姨,小浩松了一口气,如果没有您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不在家,这些事我完全不懂。
叫我林静姐就好,她笑着说,以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
这件事后,林静和小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周末他回家时,经常会给她带学校食堂的点心,而她则会准备一些家常菜与他分享。通过交谈,林静了解到小浩正处于高考备战的关键时期,疫情反复使学校教学不时在线上和线下之间切换,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
王娟支援定点医院三周后终于返回,需要在家健康监测七天。林静主动承担起为她采购物资的任务,每天将新鲜食材放在她门口,通过视频通话确认她的需求。
健康监测期结束后,王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林静到家里吃饭,亲自下厨表达感谢。那顿饭吃了将近三小时,两人聊了很多——关于工作、生活、疫情带来的改变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希望。
你知道吗,疫情前,我在这栋楼住了五年,几乎不认识任何邻居,王娟感慨道,大家早出晚归,电梯里遇到最多点头示意。反而是这场疫情,让邻里关系变得更近了。
林静点头同意:是啊,我以前总觉得城市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守着自己的小空间,互不打扰。但现在明白了,真正的社区不是物理上的接近,而是互相支持和关心。
灾难和困难会带来两种结果——让人更加疏远或者更加团结,王娟说,我很高兴我们选择了后者。
十二月底,又一波疫情来袭,这次更加凶猛。感染人数激增,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各种药品和防疫物资短缺。王娟再次忙碌起来,经常加班到很晚。
圣诞前夜,林静正在准备简单的晚餐,听到敲门声。开门后看到王娟站在门外,脸色疲惫但眼神明亮。
我知道last
minute才说这个,王娟有些不好意思,但明天你有安排吗小浩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回不来,就我和小浩两个人过节。你想来一起吃晚饭吗当然,如果你有别的计划完全没问题。
林静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她原本计划一个人安静地度过假期,远程与家人视频通话即可。但现在,她有了更好的选择。
我很乐意,她微笑着回答,需要我带什么吗
人来了就行,王娟说,不过如果你还想做点那些美味的柠檬塔,我不会拒绝。
圣诞当天,林静早早开始准备甜点和小礼物。下午四点,她带着自制柠檬塔和精心包装的礼物敲响了1501的门。
开门的是小浩,屋里飘出诱人的食物香气。王娟从厨房探出头来,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锅铲。
欢迎!随便坐,还有一个菜就好。
林静注意到餐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菜肴——烤鸡、清蒸鱼、红烧肉、多种蔬菜,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汤。这显然不是临时准备的,王娟一定计划了很久。
晚餐过程中,三人聊得很愉快。小浩分享学校里的趣事,王娟讲述医院里的见闻,林静则聊到科技行业在疫情中的变化。他们发现,尽管年龄和背景不同,但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和观点。
饭后,交换礼物环节。林静送给小浩一套编程入门书籍,送给王娟一条柔软舒适的羊绒围巾。而王娟和小浩送给她的礼物让她意外——一套专业烘焙工具和一本手工装订的食谱,里面是王娟收集整理的各种家常菜做法。
这是我们合作完成的,小浩解释道,妈妈提供菜谱,我负责设计和装订。
我知道你喜欢烘焙,所以想着也许你也会对烹饪感兴趣,王娟补充道,都是些简单易学的家常菜,适合初学者。
林静翻看着精心制作的食谱,每一页都有详细步骤和小贴士,甚至还有手绘的插图。这份用心让她一时语塞。
这太珍贵了,最后她说,我会好好使用它的。
那晚,当林静回到自己公寓时,心中充满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她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夜景,思考着这一年来的变化。疫情带来了隔离和距离,却也催生了新的连接方式。她与王娟从陌生人到朋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适应困境,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在隔离中建立新的联系。
一月初,王娟不幸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居家隔离。林静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每天为她送饭送药,监测症状变化。幸运的是,王娟症状较轻,一周后基本康复。
但疫情没有结束的迹象。相反,随着冬季深入,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一月中旬,本市宣布进行为期五天的全员核酸检测,期间所有居民非必要不外出。
有了之前的经验,林静和王娟这次提前做好了准备。她们共同制定采购清单,分工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王娟凭借医疗知识准备了一个详细的家庭防疫指南,分享在楼栋微信群里,获得邻居们的一致好评。林静则创建了一个在线共享文档,帮助邻居们协调采购需求,避免重复和浪费。
封控期间,她们每天通过视频通话互相陪伴,分享食物和心情。王娟教林静一些简单的护理知识,而林静则教王娟如何使用各种远程办公和学习软件。她们发现,尽管背景不同,但彼此能够互补长短,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
第五天晚上,封控即将结束,两人隔着屏幕举杯庆祝。
从来没想过,我会和邻居成为这么好的朋友,林静说,疫情改变了太多事情。
有时候我想,这场疫情也许提醒了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王娟沉思道,关于社区的意义,关于互相依赖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过于强调独立和自我
sufficient,却忘记了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彼此。
林静点头:是啊,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一个人什么都能搞定,但现在明白了,寻求帮助和提供帮助同样重要。
封控结束后,林静和王娟决定将她们的互助模式推广到整个楼栋。在物业的支持下,她们组织了一个邻里互助小组,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资源,建立了一个支持网络。有医生提供医疗咨询,有教师帮助辅导孩子,有厨师分享烹饪技巧,有技术人员解决数码问题。
这个倡议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原本冷漠的邻里关系变得活跃起来,大家开始在群里分享食物、交换物资、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虽然物理上的接触仍然有限,但社区的联系却比疫情前更加紧密。
二月来临,春节将至。由于疫情,许多人再次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林静和王娟决定组织一个楼栋的线上春节晚会,让不能回家的人也能感受到节日气氛和社区温暖。
他们精心准备节目,收集邻居们的才艺视频,制作成一场精彩的线上晚会。除夕夜,整个楼栋的居民通过视频平台相聚,分享美食和祝福。虽然不能物理相聚,但心灵的距离却前所未有地接近。
晚会结束后,林静和王娟站在各自的阳台上,通过手机通话。天空中偶尔有烟花绽放,照亮了寒冷的冬夜。
从来没想过,我会在邻居家过春节,林静说,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形成白雾,谢谢你们,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家不一定是血缘关系,王娟温柔地回答,家是心所在的地方。很高兴我们能成为彼此的家人。
data-fanqie-type=pay_tag>
她们沉默了一会儿,欣赏着夜空中间或绽放的烟花。
疫情终会结束,王娟最终说,但有些东西会保留下来。比如我们建立的这种联系,这种社区精神。
林静点头,尽管王娟看不到:是啊,我相信经过这一切,我们不会再回到从前那种互不关心的邻里关系了。这也许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少数礼物之一。
远处,又一组烟花绽放,短暂地照亮了夜空。两个女人站在相邻的阳台上,虽然物理上相隔数米,心灵却紧密相连。她们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也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挑战,但确定的是,无论发生什么,她们不再孤单面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她们找到了彼此的确定性——邻界之间,友好合作的力量足以抵御任何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