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在第三次缝合完最后一针时,指尖终于泛起生理性颤抖。连续三十六个小时连轴转,急诊室的灯光惨白得像裹尸布,她攥着同事递来的能量棒,脑子里只剩院长那句下周进山支援义诊的指令。
大巴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目的地是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清溪村。她背着塞满急救物资的登山包踩进湿滑山路,却在俯身捡滚落的血压计时,被突塌的碎石带拽着坠向悬崖。失重感裹着风声灌进耳朵时,她最后念头是——刚开封的缝合线还没用完。
再睁眼,刺目的阳光裹着草木香扑进来。身下是铺着粗布的土炕,耳边是妇人带着哭腔的念叨:我的囡囡哟,总算醒了!摔下后山崖竟没伤着骨头,真是祖宗保佑!
林薇动了动手指,触到的是粗糙的麻布袖口,低头看见自己细瘦苍白的胳膊——这绝不是她那双常年握手术刀、布满薄茧的手。陌生的记忆碎片涌进来:原主也叫阿薇,是清溪村陈家最小的女儿,上面三个哥哥把她宠得像眼珠子,昨天去后山摘野栗子,脚滑滚下山坡晕到现在。
水……林薇嗓子干得冒烟,陈家大嫂立刻端来温水,粗瓷碗沿蹭得她嘴角发痒。看着眼前一张张真切又关切的脸,她心头一沉——这不是梦,她真的从21世纪的急诊科医生,变成了不知哪个年代的山里姑娘。
接下来几天,林薇一边假装刚醒记性差,一边摸清家里情况:陈家靠种几亩薄田和大哥进山打猎过活,二哥会点木工活却没销路,三哥在镇上私塾帮工赚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却把最好的都留给原主。
转机出现在雨后。二嫂去河边洗衣,回来就发起高烧,浑身酸痛得起不了床。陈家夫妇急得直跺脚,要去镇上请郎中——来回要走四个时辰,诊金还够家里吃半个月。
我来试试。林薇拦住他们,脑子里飞速过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方案。她先让三哥烧开水,用布巾蘸温水给二嫂擦身物理降温,又让大哥去后山找蒲公英和金银花——这两种草药清热解毒,在现代临床也常用。
等大哥挎着草药回来,林薇已经把家里仅有的粗盐炒热,用布包好给二嫂敷在额头。她把蒲公英和金银花洗净煮水,放凉后兑了点红糖,让二嫂慢慢喝。陈家众人半信半疑地看着她,直到半夜二嫂烧退了,能开口说饿,大家才惊得直拍大腿:俺家阿薇咋还会治病了
林薇只说是晕过去时梦见个老神仙教的,心里却有了主意——这深山里草药多,村民们小病扛、大病拖,她或许能靠医术先帮家里改善处境。
隔天,她让二哥做了个简易药箱,装着自己采的草药和用烧红的粗针打磨成的针头,跟着大哥去山里。路过邻村时,正好碰到李家娃子被鱼刺卡了喉咙,小脸憋得发紫。林薇立刻让娃子趴在膝盖上,手掌叩击他的肩胛骨下方——海姆立克急救法在现代救过无数人,在这里也同样奏效。随着一声哭腔,鱼刺被咳了出来,李家夫妇当即要给她磕头,硬塞了两个鸡蛋当谢礼。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几天,附近村子都知道陈家小女儿会神仙医术。有人来治头痛脑热,林薇就用草药配药方;有人被蛇咬了,她用嘴吸出毒液(事先用烈酒消毒口腔),再敷上自制的解毒草药;甚至有产妇难产,她指导稳婆调整胎位,保住了母子平安。
来求医的人总会带些自家种的粮食、腌的咸菜,陈家的粮缸渐渐满了。但林薇知道,只靠义诊换物资不是长久之计。她注意到村里的野蜂蜜品质极好,却因为没有好的储存方法,放不了几天就会坏;山里的野菌菇鲜香浓郁,村民们只会晒干了自己吃,不知道能卖钱。
她先从蜂蜜下手。让二哥做了几个带盖的木盒,内壁用蜂蜡涂了一层——这是她在古籍里见过的保鲜方法。又教大家把蜂蜜过滤干净,装在木盒里,贴上用炭笔写的清溪野蜜。然后让三哥带着蜂蜜去镇上,卖给那些糕点铺子和茶馆。
一开始,掌柜的嫌包装简陋不愿收,直到三哥当场冲了杯蜂蜜水,那醇厚的甜香引来了客人,掌柜的才动了心,以比普通蜂蜜高两成的价格收了十盒。第一次靠做生意赚回银子,陈家兄弟拿着沉甸甸的铜钱,手都在抖。
接着是野菌菇。林薇教村民们把新鲜菌菇用沸水焯过,再用炭火烘干,这样能保存更久,也更轻便。她还根据菌菇的种类分了类:香菇、松茸单独包装,卖价更高;杂菌菇混装,价格亲民。这次她让二哥做了更小的纸包,上面画了简单的菌菇图案,看起来更精致。
三哥带着菌菇去镇上时,还按林薇教的,跟掌柜的约定:卖得好就长期供货,并且可以帮他们代收其他村民的菌菇,从中抽成。这下不仅陈家赚了钱,村里其他人家也跟着受益,大家都把林薇当成了活财神。
日子渐渐好起来,林薇又有了新想法。她发现山里的竹子长得茂盛,就让二哥和村民们一起编竹篮、竹筐,自己则设计了更轻巧的竹制饭盒——既能装热饭,又方便携带,很受镇上读书人和做工的人喜欢。
为了扩大销路,她还说服三哥在镇上租了个小摊位,专门卖村里的蜂蜜、菌菇和竹制品。她教摊位的伙计把东西摆得整齐好看,还推出了买三送一的活动,生意越做越红火。
data-fanqie-type=pay_tag>
不到半年,清溪村就从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陈家盖起了宽敞的砖瓦房,三个哥哥也都娶了媳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林薇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满院晾晒的菌菇和墙角堆着的竹篮,耳边是家人的欢声笑语,忽然觉得,这场意外的穿越,或许是另一种幸运。
那天晚上,她坐在灯下,在纸上画着未来的计划:想建一个草药种植园,让村民们有稳定的收入;想教大家做更多种类的竹制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还想办一个小小的学堂,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她写满字的纸上。林薇笑着拿起笔,在纸的最上面写下一行字:只要肯用心,在哪里都能活出好日子。
林薇刚把草药种植园的草图铺在桌上,院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头一看,是邻村的王大娘,她拽着个半大孩子,脸上满是慌张:阿薇姑娘,快救救俺家虎子!他上山挖笋,被野猪夹夹着腿了!
林薇心头一紧,抓起药箱就往外跑。虎子躺在村口的石板路上,右腿被生锈的野猪夹咬得血肉模糊,疼得直抽气。王大娘在一旁哭哭啼啼,几个村民围着不敢上前——这野猪夹力道大,硬掰只会伤得更重。
二哥,拿撬棍来!林薇高声喊。陈二郎刚从木工房出来,闻言立刻跑回去取工具。林薇蹲下身,先摸了摸虎子的脉搏,又查看他的伤口:别怕,先忍忍,我先给你止血。她从药箱里拿出干净的布条,在伤口上方扎紧,减缓血流,又倒出随身携带的烈酒,往撬棍和野猪夹上浇——这是眼下能找到的最好消毒方法。
陈二郎扛着撬棍赶来,林薇指挥他对准野猪夹的卡口:慢着点,别碰到伤口。两人合力将野猪夹撬开,林薇立刻用烈酒清洗虎子的伤口,清理掉里面的泥沙和碎肉。看着伤口深处露出的白骨,围观的村民都倒吸一口凉气,虎子更是疼得眼泪直流。
三哥,快去烧开水,再把我晒的草药拿来——有蒲公英、紫花地丁,还有上次晒干的艾草。林薇一边说,一边用干净的布条包扎伤口。等三哥把草药拿来,她已经把开水放凉,将草药捣成糊状,敷在伤口上:这草药能消炎止痛,过几天换一次,别让伤口碰水。
王大娘看着林薇有条不紊地处理伤口,感激得话都说不囫囵,非要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送给她。林薇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转头就让大嫂炖了鸡汤,给虎子补身体。
这事过后,林薇更觉得建草药种植园刻不容缓。她带着陈家兄弟上山,选了一块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的山坡,又画了图纸,教大家如何翻土、育苗。她还特意留出一片地,种上了从现代记忆里记着的高产蔬菜——比如产量高、易存活的土豆和红薯。
这圆滚滚的东西能吃陈大哥拿着土豆,满脸疑惑。林薇笑着点头:不仅能吃,还能当主食。蒸熟了蘸盐吃,或者切成块炖肉,都好吃。她还教大家把红薯切成条晒干,做成红薯干,既能当零食,又能储存很久。
没过多久,草药种植园就有了模样。林薇又想着,光靠卖草药、蜂蜜和菌菇,收入还是有限。她注意到村里的妇女们手都巧,会绣鞋垫、纳鞋底,只是绣出来的图案都很简单,没人买。
这天晚上,她把村里的妇女们召集到自家院子里,拿出几张画好的图纸——上面有鸳鸯、牡丹、荷花,都是她根据现代刺绣图案改的,既好看又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咱们把这些图案绣在鞋垫、枕头上,拿到镇上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妇女们围过来看图纸,眼睛都亮了。这鸳鸯绣在鞋垫上,新郎官肯定喜欢!俺要是能绣出这样的荷花,俺闺女出嫁也能风风光光的!林薇笑着说:我教你们,咱们一起做,做完了一起卖,赚了钱大家分。
接下来的日子,陈家院子里天天挤满了妇女,大家跟着林薇学刺绣。林薇还教她们用不同颜色的线搭配,让绣出来的图案更生动。她又让二哥做了几个漂亮的木盒,把绣好的鞋垫、枕头装在里面,看起来更精致。
三哥带着这些绣品去镇上时,特意找了家布庄合作。布庄掌柜的一看这些绣品,眼睛都直了:这手艺,比城里绣坊的还好!他当场定下了十几套,还说以后要长期合作。
第一批绣品卖了好价钱,妇女们拿着分到的银子,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了阿薇姑娘,俺也能赚钱给娃买糖吃了!以后俺再也不用靠男人养活了!林薇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她不仅要让陈家致富,还要让整个清溪村都富起来。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清溪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镇上的人都知道,清溪村有个会治病的陈姑娘,还有好吃的野蜂蜜、鲜香的菌菇和漂亮的绣品。甚至有城里的商人专门来村里收购,村里的路也被修得平平整整。
这天,林薇正在草药种植园里查看草药长势,陈大哥兴冲冲地跑过来:阿薇,县里的官老爷派人来了,说要请你去县里的医馆坐诊!林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她没想到,自己一个现代来的急诊科医生,在这个陌生的年代,竟然能靠医术和智慧,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她跟着来人去了县里的医馆。医馆里挤满了病人,有来看头痛脑热的,有来治跌打损伤的。林薇有条不紊地给病人诊脉、开药方,用现代的医学知识结合当地的草药,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
县里的官老爷很看重林薇,还想让她留在县里的医馆,但林薇拒绝了:俺的家在清溪村,俺的家人和乡亲们都在那里,俺要回去和他们一起过日子。
回到清溪村时,村民们都在村口等着她。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又亲切的脸,林薇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里已经成了她真正的家,而她的故事,还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去。
晚上,林薇坐在灯下,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拿着一张新的图纸——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学堂。她想着,等学堂建好了,就让村里的孩子都来读书,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走出大山,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她轻轻抚摸着图纸,嘴角露出了微笑。从21世纪的急诊科医生,到这个年代的山村姑娘,她经历了太多意外,但也收获了太多温暖。她知道,只要用心去生活,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学堂的地基刚打好,秋雨就淅淅沥沥下了起来。林薇站在屋檐下,看着泥地上忙碌的村民——男人们冒雨搬砖,女人们端来热气腾腾的姜茶,连村里的孩子们都拿着小铲子,帮着平整地面。她裹紧身上的粗布外套,心里却暖得发烫。
阿薇,你咋不进屋歇着这天儿凉,别冻着。陈大娘端着一碗姜茶走过来,眼神里满是疼惜。林薇接过茶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粗瓷,笑着说:看着大家一起干活,心里踏实。
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两个穿着体面的汉子牵着马走来,为首的人手里拿着一个木盒,径直走向林薇:可是清溪村的陈姑娘在下是城里‘和记药行’的掌柜,特来拜访。
林薇愣了一下,随即请他们进屋。和记药行的掌柜喝了口姜茶,开门见山:久闻姑娘医术高明,手里的草药更是药效出众。我想跟姑娘合作,以后清溪村的草药,都由我们药行收购,价格比镇上高三成,您看如何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林薇心里盘算着,有了固定的收购渠道,草药种植园就能扩大规模,还能带动更多村民种草药。她当即答应下来,还和掌柜约定,每月月初送草药到城里,药行当场结款。
送走药行掌柜,陈大哥拍着大腿笑道:俺家阿薇真是有本事,连城里的大掌柜都来求合作!林薇却没停下脚步,她又让三哥去镇上打听,想请个先生来学堂教书。可打听来的消息却让她犯了难——镇上的先生要么嫌山路远,要么要的束脩太高,根本请不起。
要不,我先试着教孩子们认字林薇琢磨着,自己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教孩子们识些常用字、算些简单的账目还是没问题的。陈家人都支持她,二哥还特意做了几块木板当黑板,用炭笔在上面写字。
学堂的屋顶刚盖好,林薇就把村里的孩子都召集过来。二十多个孩子挤在简陋的教室里,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她。林薇拿起炭笔,在木板上写下清溪村三个字,笑着说:今天咱们先认自己家乡的名字,跟着我读——清、溪、村。
孩子们齐声跟读,声音清脆得像山里的鸟鸣。林薇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也用心。她还从现代的记忆里,找了些简单的儿歌、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教室里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
转眼到了年底,和记药行的掌柜按时来收草药,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陈姑娘,您的草药在城里很受欢迎,很多医馆都来我们药行采购。我这次来,是想跟您再签三年的合约,还想请您偶尔去城里药行坐诊,诊金按次算,每次五十两银子。
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足够普通人家过好几年了。林薇却犹豫了,她看着窗外玩耍的孩子,又想起村里需要照顾的老人,摇了摇头:诊金就不必了,我偶尔去城里帮衬着看看病可以,但我不能离开清溪村。这里的人需要我,我的家也在这里。
掌柜的愣了一下,随即敬佩地说:姑娘真是仁心仁术,在下佩服。
除夕那天,陈家张灯结彩,村里的人都来帮忙。大嫂和二嫂在厨房忙碌,炖肉的香味飘满了整个院子;陈大哥和二哥贴春联,三哥带着孩子们放鞭炮;林薇则给村里的老人都送了些草药和红糖,祝他们身体健康。
晚饭时,一桌子的菜摆得满满当当,有炖肉、有鱼,还有林薇教大家做的土豆炖粉条和红薯干。陈老爷子端起酒杯,看着满屋子的人,眼眶通红:俺们陈家能有今天,全靠阿薇。俺这辈子没什么文化,但俺知道,好人有好报。来,咱们一起敬阿薇一杯!
所有人都端起酒杯,林薇看着眼前的亲人,心里满是幸福。她举起酒杯,轻声说:能和大家成为一家人,是我的福气。以后,咱们一起把清溪村建设得更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饭后,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看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林薇靠在陈大娘身边,感受着身边的温暖,忽然想起自己刚穿越过来的那天——那时的她,还在为失去的现代生活难过,可现在,她已经在这个陌生的年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归宿。
她抬头望着漫天烟花,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或许,命运让她从悬崖坠落,不是为了让她失去什么,而是为了让她遇见这世间最珍贵的温暖。往后的日子,她会继续用自己的医术和智慧,守护着清溪村的每一个人,让这份崖边的暖阳,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
后记
三年后,清溪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当初林薇种下的土豆、红薯成了村里的主要杂粮,家家户户粮缸满溢;草药种植园扩到了三座山坡,和记药行的马车每月准时来收药,村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那间简陋的学堂也加盖了两间新屋,林薇从城里请了两位先生,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教女娃们算术、女红——如今清溪村的绣品,在城里的布庄里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成了姑娘们出嫁时最体面的嫁妆。
林薇没再提过回现代的事。她的医术在周边十里八乡传得越来越广,却始终守着清溪村的小药铺,偶尔去城里药行坐诊,赚来的银子都用来修桥、铺路,或是补贴学堂。陈家人早已把她当成亲闺女,三个哥哥的孩子都喊她小姑,围着她要听外面世界的故事——她便把现代的科学知识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告诉他们山外有更广阔的天地。
春日的清晨,林薇常坐在药铺前的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跑向学堂,听着村民们扛着农具笑着打招呼。风里带着草药的清香和泥土的暖意,她低头摸了摸腕上那串用野果串成的手链——这是去年孩子们送她的生辰礼。
原来跨越时空的坠落,不是终点,而是让她落在了最温暖的人间。这里没有急诊室的惨白灯光,却有漫天星辰和万家灯火;没有手术刀的冰冷触感,却有亲人的牵挂和乡亲的信任。
崖边的暖阳,终究照亮了她往后的每一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