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于此,朱由检亦令太子参与实际政务——试阅三部十案,择其一为策题。
太子曾批“山西屯田荒废案”,命田土改为轮作法,召民与军共耕,岁收五分以备军需。
户部遂依策施行,次年果收四成有余。
魏忠贤亦奏:“太子勤政,内廷传为佳话。太监中官,多愿入政学馆旁听,习书习事。”
朱由检不语,只命魏忠贤亲率十内监,赴政学馆听课,以立榜样。
而东林诸人,虽多讥讽,但亦不得不服。左光斗私语道:“昔年少年太子,唯识诗书,今竟能识政,实非庸才。”
刘宗周点首:“天子有教,太子能承,若朝政再稳二十年,大明非无兴望。”
年终之际,朱由检亲设宴于乾清宫,命太子主礼,召百官、宫眷、工匠代表、兵部官员、格物院使等入席。
宴中,太子亲举盏敬户部曰:“诸公理财,家国赖之。”又敬工部曰:“器用之进,民间赖之。”又敬兵部曰:“边疆之安,军功赖之。”
群臣皆起立拜谢,朝野传为美谈。
宴毕,朱由检赐太子一匾,亲书其上:“幼承重器,不辱国命。”
翌日,太子朱慈烺之画像由宫中画师描绘完毕,悬于政学馆正堂之上,题曰:“国之根本,育于朝夕。”
而户部、兵部、工部联名上表,奏请太子于次年正式参与国策会议,每月一朝,轮次参政。
朱由检御笔亲批:“朕承天命理国,太子当承朕志,习政理、知国事、识民情,不可后学。准奏。”
自此,大明东宫不再为空学之所,而成实政之基。朝中称:“朱氏一朝,再起治国英才。”
而民间亦传一句话于市井之间:“今有少年太子,如日初升,照耀天下。”
自此太子朱慈烺的“起知政务”时间线又向前推进。
在年尾朝宴之上,文武百官皆见朱慈烺举止庄重、条理井井,既稳不乱,又不失童真。
此一幕,令朱由检心中暗喜,更添几分信心,暗自点头,决意耐心培养这位继承人。
不久后,朝堂重演“太子政议”之局,议题事关四川江南一州突发叛乱——土豪王贼占据数县,扰乱商路,群民逃亡,军粮断绝。
兵部首次呈今述状,却多用官僚套话,解决不着边际。
朱由检于是微笑点头,对太子言道:“汝观此案,若置汝为巡抚,如何施策?”
太子提笔于奏本上批道:
“南蜀山川险峻,若遣兵直入必受伏击。宜先令州府留守,安抚百姓,遣散土寇,设安抚司为谈判机构,内招贤吏,外结商商,以粮换人,稳住民心。另一方面,由湖广沿盐道调轻骑三千及粮草千石压境,其声威足以震慑王贼。”
言罢,肃然不语。
场中诸臣闻之无不惊叹,甚至兵部侍郎亦言:“太子计深远,乡村政策与军令兼顾,实凡人未及。”
朱由检展颜说道:“此乃幼子之词,却已超其年。若此心为国,再无忧虑。”
旋即,当晚命召内阁诸辅臣决定:太子名义上为东南巡抚团政兼镇压使。
实际不动军权,仅参与调度民情、商粮路线、谈判安抚之事,以此磨练其治军安民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