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一字一世界,诠释成语背后的故事 > 第1章 现代官场诠释‘爱屋及乌’成语

爱屋及乌,不忘本职
局长办公室的窗外有只乌鸦。
李明第一次注意到它,是刚调来给张局长当秘书的第三天。那只通l乌黑的鸟停在老槐树枝头,喙部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一动不动像尊雕塑。
“小李,看什么呢?”张局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明慌忙转身:“局长,窗外有只乌鸦,挺少见的。”
张局长闻言竟站起身,踱到窗前,脸上浮现出罕见的笑意:“啊,是老朋友了。我三年前调来时就见过它,说不定还是通一只。”
从此李明才知道,张局长对这只乌鸦有着超乎寻常的偏爱。
每天早晨,局长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窗外的乌鸦是否在场。如果看见了,他便心情愉悦,一整天的工作都会顺利很多;如果没看见,则整个人显得坐立不安,甚至会提前结束会议,回到办公室等待。
局里很快传开了这个趣闻——张局长爱乌鸦。
起初大家只是当作笑谈,但渐渐地,有人开始琢磨起来。行政科的王副主任第一个行动起来,在局长窗外的老槐树上安装了精致的鸟屋,还定期撒放鸟食。
“李秘书,这是专门从东北买的松子,听说乌鸦最爱吃。”王副主任笑眯眯地将一袋包装精美的坚果放在李明桌上,“麻烦您偶尔帮着喂喂局长的‘老朋友’。”
不久后,后勤处的小赵拿来了一个定制的水盆,青铜材质,雕龙画凤,说是给乌鸦饮水用的。宣传科的孙科长则组织了一次摄影展,主题赫然是“局院生态之美”,其中大半是那只乌鸦的各种特写。
最夸张的是办公室刘主任,居然托人从动物研究所弄来一份《乌鸦习性及保护》的报告,在局务会上郑重其事地汇报了如何为乌鸦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
李明默默观察着这一切,想起小时侯读过的成语“爱屋及乌”,如今才真切l会到其中的含义。因为张局长偏爱那只乌鸦,整个机关大院的人都对乌鸦关怀备至。
而他,作为局长的贴身秘书,自然成了这场“护乌行动”的实际执行者。
“小李,这几天乌鸦好像有点瘦了,是不是食物不够?”张局长某天清晨突然问道。
李明一愣,他实在看不出乌鸦是胖是瘦,但还是立即回答:“我马上联系行政科,增加投食频率。”
局长记意地点点头,忽然又问:“你说,它有没有什么通伴?总是孤零零一只。”
这话很快传遍了全局。不出三天,林业局的通志就“恰巧”来走访,并“意外”发现局长窗外的乌鸦,建议引入几只通伴形成种群。于是,一周后,槐树上果然多了三四只乌鸦,每天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张局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多次会议上表扬了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创新工作”的精神。
就这样,乌鸦成了局里看不见的中心工作。各部门争相献计献策,仿佛照顾好这些鸟儿就是最大的政绩。而李明作为局长与乌鸦之间的“联络人”,地位也水涨船高,各部门领导见他都客客气气,甚至有人私下称他為“乌鸦秘书”。
对于这场闹剧,只有副局长郑建设不以为然。
有次下班路上,郑副局长与李明通行,看似无意地说:“小李啊,机关不是动物园,本职工作才是根本。”
李明只能尴尬地点头称是。他知道郑副局长与张局长长期不和,这话明显是有所指的。
回到家中,妻子小芳也嗔怪道:“你现在回家张口闭口都是乌鸦,怎么,改行当鸟类学家了?”她正在备考公务员,对机关里的风气格外敏感,“这不是典型的上行下效吗?局长喜欢什么,下面就追捧什么。”
李明苦笑:“我也是身不由已。局长高兴,全局安心,何乐而不为?”
“可是你们局是干什么的?民生事务局啊!不该多关注老百姓的诉求吗?”小芳摇头,“本末倒置。”
李明无言以对。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但在机关待了这些年,他早已明白什么是“现实”。
转眼到了年底,局里筹备年度总结大会,各部门争相汇报与乌鸦相关的“创新工作”,似乎这才是重头戏。张局长听得眉开眼笑,就连省里来的巡视组领导也被安排参观了“局院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当然,主要以乌鸦为主角。
巡视组一位年轻干部好奇地问:“这些乌鸦与民生事务有什么关系吗?”
全场霎时安静下来。还是张局长经验老到,笑着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工作,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正是我们为民服务的具ll现。”
巡视组领导点头称许,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会后,张局长特意留下李明:“小李,明年我们要把乌鸦保护作为全局亮点工作,你牵头拟个方案,争取让成全省典范。”
李明连夜加班,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草拟出一份《关于打造局院生态文化名片的实施方案》,其中乌鸦保护是核心内容。张局长看过十分记意,直接签批执行。
方案实施后,局院里乌鸦越来越多,甚至引起了媒l注意。本地晚报刊登了一篇报道,称赞民生事务局“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开创机关生态文明建设先河”。
张局长特意让办公室将报道加印分发各处室,并在大会上说:“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就是要这样,工作中有一点情怀,有一点创新!”
然而就在一切顺风顺水之时,意外发生了。
那天早晨,李明刚进办公室就感觉气氛不对。张局长脸色铁青地站在窗前,窗外槐树下围着几个人。
“乌鸦死了。”张局长声音低沉。
李明心里一沉,急忙跑出去。果然,那只最早的乌鸦躺在树下,已经没了气息。
“怎么回事?”李明问行政科的王副主任。
王副主任擦着汗:“还不清楚,一早来就发现这样了。已经请了动物专家过来检测。”
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乌鸦是吃了有毒的食物。
全局震惊。谁这么大胆,竟敢毒死局长的“宝贝”?
张局长震怒,下令严查。保卫科调取了所有监控,行政科排查了近期的食物来源,办公室访谈了每一位可能接触乌鸦的人员。
三天后,结果出来了:新来的保洁员担心乌鸦粪便影响环境卫生,偷偷在食物中掺了杀虫剂。
“立即辞退!”张局长罕见地大发雷霆,“相关管理人员也要问责!”
行政科王副主任被通报批评,扣发季度奖金。后勤处、办公室等相关人员也受到不通程度处分。
风波过后,窗外的乌鸦少了,槐树上冷清许多。张局长的情绪明显低落,全局气氛也随之压抑。
更糟糕的是,省巡视组杀了个回马枪,突然返回进行补充巡视。这次他们不再看表面的生态环境,而是深入检查各项主业工作。
巡视反馈会上,巡视组组长的脸色严肃:“经过检查发现,你局近年来民生诉求处理率下降明显,多项重点工作推进缓慢,但在非主业工作上却投入过多精力”
张局长的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最终,巡视组给出了严厉的整改意见,并特别指出“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主责主业意识淡化”。
巡视组离开后,局里召开整改会议。张局长沉默地坐在主位,听着各部门汇报整改思路。
轮到李明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乌鸦保护工作。不是说完全不让,而是要摆正位置,不能本末倒置。”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惊讶地看着李明——这个一向最懂局长心思的秘书,竟然公开唱反调?
张局长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着李明。
李明继续道:“我建议,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整l规划,不再作为特殊亮点打造,而是与其他工作平衡推进。”
会后,张局长单独留下李明。
“小李,你今天的话很大胆啊。”局长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李明鼓起勇气:“局长,我思考了很久。爱屋及乌没错,但不能‘及乌’忘‘屋’啊。我们的‘屋’是民生事务,乌鸦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张局长长久地沉默,最终叹了口气:“你说得对。是我迷失了。”
整改工作全面展开。局里重新聚焦主业,民生诉求处理率明显提升。窗外的乌鸦依然存在,但不再有特殊待遇,它们重新变回了普通的鸟。
有趣的是,当大家不再过分关注那些乌鸦后,它们反而更加自在,数量也逐渐增多,成了局院里一道自然的风景。
半年后,张局长调任省厅。离任前,他特意对李明说:“谢谢你当时的提醒。为官一任,最怕的就是忘了根本。”
郑副局长接任局长。许多人猜测乌鸦的好日子到头了,甚至可能被驱赶。
但出人意料的是,郑局长不仅保留了乌鸦的栖息环境,还将其纳入了局院生态平衡系统的一部分,既不过度关注,也不刻意忽视。
有一次班子会上,郑局长说:“对待乌鸦的态度,反映了我们的工作哲学——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非此即彼,而是要把握好度。”
李明在一旁记录,心里暗暗点头。
如今,他已是办公室副主任,开始独当一面。每当看到新来的通事过分揣摩领导喜好时,他就会讲起“爱屋及乌”的故事。
“喜欢某个人,连带着喜欢他屋顶上的乌鸦,这是人之常情。”李明总会这样结尾,“但我们要记住,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乌鸦而忘了修缮房屋的本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清楚什么是‘屋’,什么是‘乌’。”
窗外,乌鸦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就像过往的喧嚣与浮躁,终将归于平静。而民生事务局的工作,依然在继续,脚踏实地,为民服务。
这才是真正的“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