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到后半夜才歇。
天刚蒙蒙亮,京兆府西市的早市已闹哄哄地醒了。卖胡饼的炉子冒起白烟,炸油糕的香气混着雨后的湿土味飘记街,挑着菜担的农户蹲在墙根下,大声吆喝着水灵的萝卜。唯有街角那棵老槐树下,阿芷的花摊孤零零地支着,篮子里的栀子花蔫头耷脑,像是被昨夜的雨抽走了所有精气神。
阿芷缩着脖子,时不时瞟向街东口。那里停着辆乌木马车,车帘紧闭,看不清里面的人,但她知道,苏余就在里面等着。
“小姑娘,这花怎么卖?”
一个粗粝的声音响起。
阿芷吓了一跳,抬头看见个穿短打的壮汉,肩宽背厚,脸上带着道刀疤,正是义安社的头领谢长安。他身后跟着两个弟兄,一人扛着捆柴火,一人提着串刚买的糖葫芦,看着倒像个寻常商贩,唯独那双眼睛,亮得让人不敢直视。
“不、不卖了。”
阿芷慌忙摆手,想收摊。昨夜徐一笙那句“金丝栀子”像根针,扎得她心口发慌。那朵花根本不是她卖的品种,是苏余让她偷偷塞进张小姐花轿里的,说能“保平安”,现在想来,哪是什么平安符,分明是催命符。
谢长安没动,只是弯腰拿起一朵栀子花,指尖捻了捻花瓣上的露水:“我听说,昨夜望月桥那边出事了?”
阿芷的脸唰地白了:“我、我不知道……”
“不知道?”
谢长安笑了笑,露出两排白牙,看着倒比江知然那吊儿郎当的样子顺眼些,“可我弟兄说,昨夜看见你在桥洞下转悠,手里还拿着朵不一样的花——金闪闪的,像撒了金粉。”
这话戳中了要害。阿芷的手开始发抖,篮子晃了晃,几朵蔫花掉在地上。她知道,义安社的人消息灵通得很,想瞒是瞒不住的。
“那花……是听雪楼的苏掌柜让我放的。”
她声音发颤,带着哭腔,“她说张小姐要嫁的柳家不地道,让我在花轿里放朵‘金丝栀子’,算是给柳家提个醒。我、我真不知道会出人命啊!”
谢长安眉头微蹙。听雪楼苏余的名声,他早有耳闻。那女人八面玲珑,在京兆府的三教九流里都吃得开,说是“提个醒”,恐怕没那么简单。
“苏余还让你让了什么?”
他追问。
“她……她让我盯着柳家二公子,”
阿芷吸了吸鼻子,“说如果看见他去望月桥,就回来报信。昨夜我确实看见柳二公子了,他跟个黑衣人在桥洞烧纸,嘴里念叨着‘姐姐’……我怕得很,就赶紧跑回去告诉了苏掌柜,她让我把剩下的金丝栀子埋了,别让人发现。”
“埋在哪儿了?”
“就、就在这棵老槐树下……”
谢长安朝身后的弟兄使了个眼色。两人立刻蹲下,用随身带的小铲子在槐树根下刨了起来。没一会儿,其中一人“咦”了一声,挖出个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裹着朵半枯的栀子花,花瓣边缘果然泛着淡淡的金光,凑近了闻,除了花香,还有股极淡的杏仁味。
“是硝石粉。”
谢长安捻起一点金粉,放在鼻尖闻了闻,“混在花瓣里,遇水会发热,能点燃干燥的东西。”
阿芷彻底傻了:“发、发热?可苏掌柜说……”
“她说什么都不重要了。”
谢长安将油纸包收好,“你被她利用了。这花根本不是‘提醒’,是引火的引子。”
就在这时,街东口的乌木马车动了。车帘被一只纤纤玉手掀开,露出苏余那张带着浅笑的脸。她穿着件月白色的褙子,头发松松挽着,看起来像个温婉的大家闺秀,半点不像能策划这种事的人。
“谢头领倒是消息灵通。”
苏余的声音清清脆脆,像檐角的风铃,“不过,欺负一个小姑娘,未免有失身份吧?”
谢长安站起身,将阿芷护在身后:“苏掌柜,张小姐的死,你脱不了干系。”
“哦?”
苏余挑眉,“谢头领凭什么这么说?就凭这朵花?这花是我让阿芷放的没错,但我只是想让柳家知道,张小姐并非心甘情愿嫁过去——她心里有人,是城南的画匠,姓周。”
这话又是个反转。谢长安愣了愣:“你说什么?”
“张小姐早跟周画匠私定终身了,”
苏余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是张大户贪慕柳家权势,硬逼着她嫁。昨夜的‘夜嫁’,不过是场戏。张小姐本想趁花轿经过望月桥时,跳河逃跑,跟周画匠私奔。我让阿芷放金丝栀子,是想给周画匠报信,让他在河边接应——那金粉遇水发热,夜里能看出亮光,算是个信号。”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那朵枯花:“至于硝石粉会引火……我真不知道。这花是我从一个盲眼琴师手里买的,他说这是西域品种,夜里能发光,我才信了。”
盲眼琴师?谢长安心里咯噔一下。阿芷昨夜说,柳二公子身边跟着个拿琴盒的人。
“那琴师叫什么?”
他追问。
“不知道,”
苏余摇摇头,“只知道他总在富户门前卖艺,大家都叫他‘孤鸾先生’。”
谢长安正想再问,忽然听见一阵喧哗。街角跑过来几个看热闹的百姓,七嘴八舌地喊着:“死人了!周画匠死在河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