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意外的邀约
小学科学老师陈小满刚批改完作业,就接到大学教务处的电话——机械系李教授突发心梗,急需人暂代《机械设计基础》,校方通过她曾发表的生活化科学教学论文找到她,希望她救场。
第2节
临危受命的纠结
陈小满连夜翻出大学时仅学过的基础物理书,看着满页的机械图纸直犯怵。但想到救急二字,又想起自己常对学生说别怕挑战,最终咬牙答应,给自己定了先撑过第一节课的小目标。
第3节
突击恶补的夜晚
接下来三天,陈小满泡在图书馆,借遍机械入门书,还网购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视频,边看边用小学老师的方式记笔记——把轴系零件画成卡通小人,用箭头标注分工。
第4节
初入大学课堂
站在大学阶梯教室前,陈小满攥着写满小技巧的教案,看着台下几十张年轻却带着审视的脸,紧张得声音发颤,开场白差点说成同学们请坐好,我们先唱首课前歌。
第5节
被质疑的幼稚教学
讲到机械结构,陈小满举起提前做好的积木模型:大家看,这就像搭积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位置……话没说完,后排就传来嗤笑:老师,我们不是小学生,不用玩积木吧
第6节
课后的自我怀疑
第一节课结束,陈小满躲在走廊角落,看着学生们议论这老师行不行,眼眶发烫。但她很快擦干眼泪,打开教案,在改进栏写下:找更贴合大学生的例子,保留拆解思维。
第7节
向工科老师取经
陈小满找到大学机械系的王助教,捧着笔记本请教:怎么让学生觉得原理不枯燥王助教建议:用他们熟悉的东西举例,比如自行车、无人机。
第8节
重新设计课堂
陈小满熬夜修改教案,把齿轮传动改成自行车链条怎么让轮子转起来,还准备了拆下来的旧自行车零件,计划让学生亲手摸一摸。
第9节
课堂上的小转变
第二次上课,陈小满举起自行车零件:谁能说说,这个齿轮怎么带动后轮原本沉默的课堂有了动静,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回答,虽然不全对,但陈小满立刻表扬:观察得很仔细!
第10节
第一次主动提问
讲到轴承,陈小满问:大家平时转笔、开门,有没有注意过‘减少摩擦’的小设计这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老师,我家洗衣机滚筒好像有轴承,转起来很顺!
第11节
制作教学模型
为了讲清凸轮机构,陈小满网购了简易材料,在家用纸板、木棍做出能活动的凸轮模型,手指一动,推杆就跟着上下动,她兴奋地拍了视频,准备上课用。
第12节
模型带来的惊喜
课堂上,陈小满演示凸轮模型,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都凑了过来。原来凸轮是这么让零件动的!有学生拿出手机拍照,陈小满趁机提问:如果改变凸轮形状,推杆会怎么动
第13节
遭遇硬骨头学生
班里的张磊是出了名的挂科常客,上课总趴着睡觉。陈小满特意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你玩过乐高吗机械原理和拼乐高很像哦。张磊抬头瞥了她一眼,没说话,但坐直了些。
第14节
课后加餐
陈小满发现张磊对机械动手感兴趣,课后找他:我这里有个没拼好的机械小车模型,要不要试试拼好能懂‘齿轮传动’。张磊犹豫了一下,接过了模型。
第15节
小组闯关计划
陈小满借鉴小学小组合作模式,设计机械小闯关——让学生分组,用纸板、瓶盖等材料,做出能完成升降搬运的简易机械装置,一周后展示。
第16节
分组时的小摩擦
分组时,有学生不愿意和张磊一组,觉得他会拖后腿。陈小满调解: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张磊动手能力强,说不定能帮大家做模型呢最终张磊加入了一个小组。
第17节
课下的讨论声
课间,原本各玩各的学生,开始凑在一起讨论怎么设计装置。陈小满路过教室,听到有人说:用矿泉水瓶做支架怎么样她偷偷笑了,觉得自己的办法有了效果。
第18节
张磊的小进步
张磊真的在小组里发挥了作用,他用美工刀把纸板裁得整整齐齐,还提出用橡皮筋当传动带。小组成员对他刮目相看,主动和他讨论下一步方案。
第19节
闯关展示课
展示课上,每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装置。张磊所在的小组做的升降小平台成功把橡皮擦举了起来,陈小满带头鼓掌:这个设计特别棒,大家看出他们用了什么原理吗
第20节
学生态度的转变
课后,有学生主动找陈小满:老师,下次还能搞这种活动吗比光听课有意思多了。之前嗤笑她幼稚的学生也说:其实用例子讲原理,我反而记得牢。
第21节
接到家长的电话
张磊的妈妈给陈小满打电话,语气激动:我家孩子最近回家不打游戏了,天天琢磨怎么拼模型,还说‘老师讲的课很有意思’,谢谢您啊!
第22节
准备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临近,陈小满担心学生们记不住公式,把重点公式编成口诀,比如力的计算要牢记,质量乘以加速度,还画了公式思维导图。
第23节
复习课上的互动
复习课上,陈小满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提问,她来解答,再反过来提问学生。课堂氛围热烈,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第24节
期中考试
考试时,陈小满在考场外等着,心里比学生还紧张。看到张磊提前交卷,她上前问:题目难吗张磊挠挠头:大部分都会,谢谢您之前教的口诀,我都记住了。
第25节
惊喜的成绩单
成绩出来,班级平均分比上学期提高了15分,张磊更是从挂科变成了及格。王助教对陈小满说:你这‘跨界教学’,效果比我们预想的好太多了!
第26节
庆祝小班会
陈小满买了小零食,开了个庆功小班会,表扬进步的学生,尤其是张磊。张磊站起来,小声说:谢谢老师,我以前觉得工科很难,现在觉得没那么可怕了。
第27节
李教授的探望
康复的李教授特意来学校,找到陈小满:听说你把我的课带得很好,学生们都夸你呢!还邀请她一起探讨如何让工科教学更有趣。
第28节
共同设计课程
陈小满和李教授一起梳理教案,把她的生活化例子和李教授的专业深度结合起来,准备形成一套更完善的教学方案。
第29节
引入3D打印
李教授提议让学生接触3D打印,陈小满觉得是个好主意,和他一起申请了实验室使用权限,计划让学生用3D打印做简单的机械零件。
第30节
3D打印体验课
在实验室,学生们围着3D打印机,看着零件一点点长出来,兴奋不已。张磊说:我以后想做机械设计,太有意思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第31节
遇到教学难题
讲到流体力学,陈小满自己都觉得抽象,怎么讲学生都听不太懂。她只好又去请教李教授,李教授建议她用水流过水管的实验来演示。
第32节
做流体力学实验
陈小满找实验室借了水管、容器,在课堂上做实验:大家看,水管越细,水流越快;越粗,水流越慢,这就是流体力学里的‘连续性方程’。学生们看得直观,很快就理解了。
第33节
学生的创新想法
有学生受实验启发,提出能不能用这个原理设计节水龙头。陈小满鼓励他:这个想法很好,你可以组队研究,我和李教授都能帮你们!
第34节
指导创新项目
陈小满和李教授一起,指导学生开展节水龙头设计项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画图纸,陈小满则帮他们梳理思路,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35节
项目展示会
学校举办学生创新项目展示会,陈小满指导的小组带着节水龙头模型参展,还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学生们抱着奖状,围着陈小满拍照。
第36节
收到代课期满的通知
教务处告诉陈小满,李教授已经能重返讲台,她的代课任务在下学期结束后就满了。陈小满心里有点失落,舍不得这些学生。
第37节
学生的挽留
学生们得知消息后,集体找教务处请愿:我们想让陈老师继续给我们上课!还有学生给陈小满写纸条:老师,您不要走好不好
第38节
新的合作机会
李教授找到陈小满,提议:下学期我可以和你一起上课,你讲‘基础入门’和‘实践活动’,我讲‘专业深度’,这样搭配效果肯定更好。
第39节
接受合作邀请
陈小满心动了,和小学领导沟通后,学校也支持她跨界交流,同意她每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去大学上课。
第40节
设计下学期课程
陈小满和李教授一起规划下学期课程,增加了机械创意大赛企业参观等环节,还邀请了企业工程师来做讲座。
第41节
企业参观活动
陈小满带领学生去机械厂参观,看着真实的机械生产线,学生们兴奋地围着工程师提问。有学生说:原来我们学的知识,真的能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42节
机械创意大赛
大赛上,学生们提交了各种创意作品,有自动喂鸟器简易扫地机器人等。张磊的小组设计的可折叠搬运小车获得了一等奖。
第43节
张磊的未来规划
张磊告诉陈小满,他打算考研,继续学习机械设计,将来想成为一名工程师。陈小满为他高兴: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第44节
小学与大学的联动
陈小满提议举办小学-大学手拉手活动,让她教的小学生和大学机械系学生一起做简易机械小制作。这个提议得到了两所学校的支持。
第45节
手拉手活动
活动当天,大学生带着小学生拼积木模型、做手工机械,陈小满看着两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起欢笑、讨论,觉得特别有意义。
第46节
教学经验分享会
学校邀请陈小满做跨界教学经验分享,她把自己的经历和心得整理成PPT,告诉其他老师:不管教什么学科、什么年龄段,只要用心懂学生,就能做好教学。
第47节
收到教学奖项
陈小满的生活化工科教学法获得了市级创新教学奖,领奖时,她在台上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信任我的学生,还有帮助我的李教授。
第48节
期末的礼物
期末考试结束,学生们送给陈小满一份特别的礼物——用3D打印做的迷你讲台模型,上面刻着谢谢陈老师,让工科变得有趣。
第49节
期末班会
期末班会上,陈小满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眼眶湿润:和大家一起度过的这段时间,是我最宝贵的经历。不管你们将来做什么,都要记得保持好奇心。
第50节
张磊的好消息
张磊考研成功,第一时间告诉陈小满:老师,我考上机械系研究生了!谢谢您当初没有放弃我。陈小满给他发了个红包:恭喜你,未来可期!
第51节
小学课堂的新变化
回到小学课堂,陈小满把在大学的教学经验用到小学科学课上,增加了小发明小创造环节,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还有学生获得了小学生科技创新奖。
第52节
持续的合作
陈小满依然每周去大学和李教授一起上课,两人的跨界教学组合成了学校的招牌,很多其他系的老师都来听课、取经。
第53节
编写教学手册
陈小满和李教授一起,把他们的教学经验整理成《工科教学生活化手册》,出版后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还被几所大学选为教师培训教材。
第54节
接受媒体采访
当地教育电视台采访陈小满,问她跨界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说: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学生们从‘害怕工科’到‘热爱工科’,看到教育的可能性。
第55节
三尺讲台的初心
无论是在小学教室,还是大学阶梯教室,陈小满始终记得自己站上讲台的初心——用学生能懂的方式,点亮他们的好奇心。而这三尺讲台,也因为她的跨界,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第56节
新学年的新学生
新学年开始,陈小满和李教授的跨界课程吸引了更多学生选课。第一节课,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还有外系学生来旁听,陈小满笑着开场:别担心工科难,咱们从‘玩’开始学。
第57节
旁听生的提问
课后,外系的学生小林找到陈小满:老师,我一直对机械感兴趣,但基础差,能跟着学吗陈小满递给他自己整理的入门笔记: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都不晚,有问题随时找我。
第58节
小学的机械启蒙课
陈小满把大学课堂的灵感带回小学,给孩子们上机械启蒙课——用乐高拼简单的齿轮装置,告诉他们这就是机械的雏形。孩子们眼睛发亮,围着她问个不停。
第59节
邀请大学生助教
为了让课程更高效,陈小满邀请上学期表现优秀的学生当助教,张磊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当助教,张磊紧张又认真,提前帮陈小满准备教具,还主动帮同学解答问题。
第60节
助教的成长
几周后,张磊已经能独立带领小组讨论,甚至能给学弟学妹讲题。他对陈小满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不行,现在才发现,只要用心,我也能帮到别人。
第61节
遇到畏难学生
班里有个女生叫苏晓,每次上实操课都躲在后面。陈小满发现后,主动找她聊天,才知道苏晓怕自己动手能力差,会拖小组后腿。陈小满鼓励她:咱们从最简单的零件拼起,我陪着你。
第62节
苏晓的突破
在陈小满的陪伴下,苏晓开始尝试动手做模型。第一次成功拼好一个小齿轮,她兴奋地举起来给陈小满看:老师,我做到了!从此,苏晓不再畏缩,还成了小组里的细心担当。
第63节
校企合作的新机会
机械厂的工程师联系陈小满,希望能和学校合作开展实习生计划,让优秀学生去厂里实习。陈小满立刻和李教授商量,筛选出10名学生,其中就有苏晓和小林。
第64节
实习前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实习,陈小满和工程师一起,给学生们做岗前培训,讲解工厂的安全规范、机械操作的基础要点,还模拟了实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65节
实习中的收获
学生们在工厂里跟着工程师学习,把课堂上学的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苏晓因为细心,负责零件检测工作,得到了工程师的表扬;小林则在机械设计方面展现出天赋,参与了小项目的设计。
第66节
实习分享会
实习结束后,陈小满组织了实习分享会。学生们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收获,苏晓说:以前觉得工科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只要肯学,女生也能在这个领域发光。
第67节
小学与大学的科技节
陈小满提议举办小学-大学联合科技节,大学生带着自己的机械作品,给小学生做展示和讲解,还和小学生一起做科技小手工。活动当天,两个年龄段的学生互动热烈,充满欢声笑语。
第68节
科技节的意外收获
有个小学生在科技节上对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拉着大学生问个不停,还说以后我也要学机械。陈小满看着这一幕,觉得自己做的跨界工作,正在悄悄影响更多人。
第69节
教学手册的再版
《工科教学生活化手册》销量很好,出版社邀请陈小满和李教授修订再版,增加学生案例实习指导等新内容。两人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资料,历时三个月完成了修订。
第70节
再版后的反响
修订后的手册受到更多老师和学生的欢迎,甚至有外地学校邀请陈小满去做讲座,分享教学经验。陈小满每次讲座都会说: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
第71节
张磊的实习转正
张磊在机械厂实习期间表现出色,成功转正,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他第一时间给陈小满送来了喜糖:老师,如果不是您当初鼓励我,我可能现在还在迷茫,谢谢您!
第72节
苏晓的考研计划
苏晓受实习经历的启发,决定考研深造,方向是机械设计与制造。她找陈小满帮忙制定复习计划,陈小满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她推荐了复习资料,还帮她梳理重点知识。
第73节
考前的鼓励
考研前一周,陈小满给苏晓发了一条消息:别紧张,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考上!苏晓收到消息后,心里踏实了很多,更加坚定了信心。
第74节
苏晓的好消息
苏晓考研成功,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她带着录取通知书来见陈小满,激动地说:老师,我做到了!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在机械领域做出成绩。
第75节
小林的创业想法
小林对机械设计有自己的想法,想创业做小型家用机械产品。他找陈小满和李教授商量,两人都很支持他,还帮他联系了创业导师,指导他写商业计划书。
第76节
创业初期的帮助
小林创业初期遇到很多困难,资金不足、产品设计遇到瓶颈。陈小满和李教授发动学生和朋友帮忙,还帮他申请了学校的创业扶持基金,缓解了资金压力。
第77节
首款产品的诞生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林的首款产品小型自动扫地机研发成功。他带着产品来给陈小满和李教授看,两人都很欣慰,觉得看着学生成长,比自己获得荣誉更开心。
第78节
小学课堂的创业启蒙
陈小满把小林的创业经历带回小学课堂,给孩子们上创业启蒙课,告诉他们有想法就要勇敢去尝试,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还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创业点子。
第79节
教学经验的推广
市里的教育局看到陈小满的教学成果,决定在全市推广她的生活化工科教学法,邀请她担任教师培训导师,培训更多的老师。陈小满欣然答应,希望能帮助更多老师提升教学水平。
第80节
教师培训课
第一次培训课,来了很多不同学科的老师。陈小满结合自己的跨界经历,分享如何把生活化融入教学,还现场演示了用日常物品讲专业知识的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第81节
培训后的反馈
培训结束后,有老师给陈小满反馈:我把您的方法用到数学课堂上,用购物举例讲应用题,学生们理解得更快了!陈小满听到这些反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82节
家庭的支持
陈小满的工作越来越忙,经常需要加班备课、参加活动。她的家人一直很支持她,丈夫会主动承担家务,孩子也会说:妈妈,你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我为你骄傲!
第83节
平衡工作与生活
陈小满也很注重平衡工作与生活,每周都会抽出时间陪家人散步、看电影。她觉得,只有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能更有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第84节
新的教学课题
陈小满和李教授申请了一个新的教学课题——跨年龄段工科教育衔接,研究如何让小学、中学、大学的工科教育更好地衔接,为学生搭建更顺畅的成长通道。
第85节
课题研究的进展
两人带领团队开展调研,走访了多所小学、中学和大学,收集数据,分析问题。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报告,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
第86节
课题成果的应用
部分学校开始试点应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小学开设工科启蒙课,中学增加工科实践活动,大学优化入门课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衔接体系,效果显著。
第87节
行业峰会的邀请
陈小满收到了全国工科教育创新峰会的邀请,作为嘉宾分享跨学科教学经验。这是她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峰会上发言,既紧张又期待。
第88节
峰会上的分享
峰会上,陈小满分享了自己从小学老师跨界教工科的经历,以及生活化工科教学法的实践成果。她的分享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专家和老师都来找她交流。
第89节
与专家的交流
会后,一位教育专家对陈小满说:你的实践很有意义,打破了学科和学段的界限,为工科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陈小满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第90节
学生的感恩聚会
年底,张磊、苏晓、小林等已经毕业或工作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感恩聚会,邀请了陈小满和李教授。聚会上,学生们分享着自己的近况,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场面温馨感人。
第91节
聚会后的感悟
聚会结束后,陈小满在日记里写道:看着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我突然明白,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见证学生的成长,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灯’。
第92节
新学年的计划
新学年开始,陈小满制定了新的计划:继续优化跨界课程,开展工科教育衔接试点,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她还打算写一本关于跨界教育的书,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第93节
写书的过程
写书的过程并不容易,陈小满需要在教学之余挤时间整理资料、撰写内容。李教授和学生们都很支持她,帮她收集案例、校对文稿,让她深受感动。
第94节
书的出版
经过一年的努力,陈小满的书《跨界讲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探索》正式出版。书里记录了她的跨界经历、教学方法、学生案例,还有她对教育的思考。
第95节
书的影响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很多老师把它当作教学参考,还有家长买来给孩子看,希望能激发孩子对工科的兴趣。陈小满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正在影响更多人。
第96节
小学的工科兴趣班
在陈小满的推动下,小学开设了工科兴趣班,每周一次,由她和大学的助教一起授课。兴趣班报名火爆,很多孩子都想加入,感受机械的乐趣。
第97节
兴趣班的成果
半年后,兴趣班的孩子们制作出了很多有趣的作品,有自动喂鱼器简易饮水机等。学校举办了兴趣班成果展,吸引了很多家长和老师前来参观。
第98节
家长的认可
有家长对陈小满说:以前总觉得工科是男孩子的事,现在看我家女儿这么喜欢,还能做出这么棒的作品,真的很感谢您,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第99节
教育的传承
陈小满培养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也选择了当老师,或者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他们把陈小满的教学理念带到了新的岗位上,继续传递着用心教育、点亮好奇心的初心。
第100节
三尺讲台的无限可能
站在小学和大学的讲台上,陈小满常常会想起最初接到代课邀请时的忐忑。如今,她已经在跨界教育的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证明了:三尺讲台虽小,却有着无限的可能,只要心怀热爱与责任,就能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