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姝岚没打算在首都待太久,房子租好后,明年,珍珍来首都后,她再陪着一起来就好。
但她也没有立即回省城,而是在琢磨着等到了首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两天她一直在走街串巷,观察首都人民的生活。
闲逛之余,倒是让江姝岚去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她去了一个名为“潘家窑”的居民区,跟那里的人买了些老物件,一包铜钱,还有几个碗。
铜钱才一分钱一个,她索性直接都买了。
而碗也不贵,人家本来没打算卖,是她看着好看,一块钱一个,买了四个。
江姝岚也分辨不出来到底是不是清朝初期的物件,不过不贵,买回来放着也不可惜。
【“潘家窑”因名称不够雅致,人们逐渐将其更名为“潘家园”,寓意着“家园”的美好愿景。】
【最初是因旧货市场的整顿使得许多商家聚集在潘家园一带摆设地摊。】
【不过八七年,国家文物局对旧货市场的严格整顿,并无固定位置,最初设在劲松百货南边的工地上,后迁至华威桥附近的空旷地带。】
【直到九十年代初才形成古玩市场,九十年代末,远近闻名。】
江姝岚按着弹幕上的位置寻了过去,果然看见不少摊位,她随机又买了不少的东西。
她看着自己买回来的这些东西,其实看不出什么来,但这个时候赝品比较少,很少有故意做旧的物件。
反正她买都买了,也没多少钱,就当时个闲暇时的爱好吧。
江姝岚在首都只待了一个多星期,就回了省城。
因为苏成业给她来了电话,说是有大客户想要来谈合作。
如今厂子都步入了正轨,江姝岚确实比之前还要更加的轻松些,但她心中其实一直有种紧迫感。
实在是自从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发展势头很猛,国内市场百废待兴,下海经商的人都已经赚到了甜头,各县市都热火朝天的发展经济。
不说别的地方,只说杏花村,从前一年吃一回肉,现在呢,不说顿顿有肉,可也是日日能见荤腥。
之前布料、肉票卡的严,即便有钱,想多做两身衣服也是不容易,现在呢,市场上有好多新的面料,不说一季做一身新衣服,可一年到头,一人也能做上两身。
江姝岚知道,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她也乘上了时代发展的列车,其实不只是她,就连街边的小摊小贩们,都是如此。
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学校旁边,更加的热闹。
江姝岚听纪森说,林雯月所在的师范大学北门的地皮已经有人买了,准备要盖几层楼做出租。
纪森两口子商量着买两间,自己不用,也可以出租出去。
对此,江姝岚是赞成的,还问过纪彬和纪林,他们要是有意,也可以买来出租。
江姝岚也打算买,正好可以把直营店搬过去。
师范大学一年比一年招生多,依着这么下去,早晚要再建一个校区。
【没错,九十年代初期,师范大学把主校区搬到了江北。】
江姝岚想了一下,如今省城的发展都在江南,江北那边几乎都是村子,还没有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