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喧嚣的序幕
2007年的春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甜腻的焦躁。银行门口排起长队,不是取钱,是买新发的基金。报纸的头版不再是明星绯闻,而是红色的数字和曲折的线。
李明所在的办公室,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打印机嗡嗡作响,吐出的不是报表,是同事老王偷偷打印的K线图。键盘声被另一种声音取代——计算器被疯狂敲击,伴随着压抑的兴奋低呼:又涨停了!这个月奖金有了!
午餐时间,话题永远只有一个。
张姐昨天清了她那‘xx船舶’,换了套大三居!
听说楼下保安老王,全仓‘xx锌锗’,赚了辆帕萨特!
小张买的基金已经翻了3倍,基金比较安全,基金经理都是专业人士在操作!
李明默默吃着盒饭,以往的购房计划、孩子教育的讨论消失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一串六位数的代码和后面跟着的涨幅百分比。
他坚持了多年的信念——股市就是赌场,是零和游戏,有人赚就必定有人亏——在这些活生生的、喷香的暴富传奇面前,开始冰消瓦解。
第二章:信念的崩塌
真正击垮李明最后一道防线的,是他的徒弟,刚毕业两年的小赵。
周五发薪日,小赵没像往常一样约大家下班聚餐,而是神秘兮兮地凑过来。
李哥,帮个忙。他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一串代码和名字:60xxx50
xx船舶。
干嘛你资格老,去营业部开户不用排那么久的队。帮我开个户,就买它!小赵眼里闪着光,我研究了,能上300!
胡闹!你知道风险多大吗李明试图拿出师傅的威严。
小赵笑了,掏出他的新款诺基亚N95,按了几下:李哥,你看。屏幕上是他股票账户的收益截图,一个李明需要工作十年才能攒下的数字,赫然显示在小赵名下,后面的收益率是惊人的187%。
那一刻,李明听到自己心里有什么东西,啪地一声断了。不是理智,而是某种坚持。
他研究了半辈子技术、市场、宏观经济,笃信价值与风险并存,却敌不过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凭运气(或者胆量)带来的巨大冲击。
他所谓的零和游戏,原来只是局外人的酸葡萄理论。当你身边所有人都在轻松地从这场游戏中提款时,你很难再说服自己这只是个危险的骗局。
第三章:入局
周一,李明鬼使神差地去了全市最大的证券营业部。
景象让他震撼。大厅里人声鼎沸,比菜市场还热闹。巨大的电子屏幕被红色淹没,每一次翻红都引来一阵集体的欢呼。空气混浊,掺杂着汗味、烟味和一种名为贪婪的兴奋剂味道。
开户的队伍从柜台一直蜿蜒到门口。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菜市场那个总是斤斤计较的卖菜阿姨、小区门口修了十几年自行车的老师傅、甚至还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大学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一种期待和焦灼。
他排了整整三个小时的队。期间,他听着前后的人热烈讨论。
老师说‘黄金十年’,这才刚开始!
买什么都能涨,闭着眼睛捡钱!
现在是大三浪的第一浪,后边还有三浪要涨!
满仓!干就完了!
这些话语,一周前他还会嗤之以鼻,此刻却像魔咒一样钻入他的耳朵。当他最终在开户协议上签下自己名字时,手有些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一种奇异的激动。他感觉自己终于撕下了一张旁观者的标签,正式踏入了这个沸腾的、金色的洪流之中。
工作人员递给他一张股东卡。那张薄薄的卡片,此刻重若千钧。
他走出营业部,夕阳将玻璃幕墙染成金色。他回望那片依旧喧嚣的人海,深吸了一口气。他不再是经济学家李明,他是股民李明。
他的口袋里,揣着刚刚从银行取出的、原本用于家庭年度旅游的五万块钱。
他知道,一场全新的、未知的冒险,开始了。而他关于零和游戏的所有认知,已被彻底埋葬在那片红色的海洋里。
第四章:金色的窒息
营业厅里已经挤不进更多人了。
空气灼热得像熔化的黄金,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钞票印刷机的油墨味。电子屏上,满屏的红色不再像血,而像婚礼的绸缎,喜庆地、蛮横地裹挟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涨了!又涨了!
一个声音炸开,甚至不需要说明是哪只股票。因为几乎所有的都在涨。人群像被电流击中,发出一阵满足的嗡鸣。老王死死攥着打出来的交割单,手指在xx银行那一栏来回摩挲,嘴里念念有词:三块…四块…五块…老天爷,这比印钞机还快!他眼里的血丝和K线的红色一样浓。
李明的新账户里,那五万块钱,像被施了魔法,几天功夫就膨胀了一圈。他第一次体会到一种眩晕的快感,那不是辛勤工作后获得报酬的踏实,而是一种近乎掠夺式的、不劳而获的巨大狂喜。他觉得自己聪明极了,过去几十年简直是白活了。
第五章:语言的消亡
茶余饭后,麻将桌旁,甚至电梯里,所有的寒暄与社交礼仪都失效了。语言被简化成了代码和涨幅。
你的‘X行’(6000X6)怎么样
唉,不行,今天才涨了七个点,跑输大盘了!——这是一种凡尔赛式的抱怨。
我的‘锡业’(0009X0)涨停了!哈哈!
牛啊!明天‘有色’还得爆!
卖煎饼的大妈会和西装革履的白领讨论XX石化的走势,的士司机能对着电台里的财经频道大骂专家过于保守。一种奇异的平等笼罩了所有人——在财富增值的狂热梦想面前,职业、学历、阶层的差异暂时被抹平了。你不会聊股票那你几乎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资格。
data-fanqie-type=pay_tag>
书店里,最畅销的不再是小说,而是《股市必胜法则》、《如何抓住涨停板》。民间股神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幕消息和独家战法,并且都无比确信自己找到了通往金山的地图。
第六章:银行股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整个市场是一台沸腾的锅炉,那银行股就是炉心里最炽热的炭火。
傻子都能在银行股上赚钱!成了最流行的口号。XX银行、XX银行、XX银行…
这些巨无霸,以往被诟病为大象,此刻却插上了翅膀,开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飞天舞。
翻倍那只是起步价。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看懂了银行的价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是万业之母,躺着赚钱;资产重估,土地房产抵押物价值飞升,银行资产负债表无比健康;人民币升值,金融资产全面受益…
任何理性的估值模型都已失效。图表上的曲线几乎以90度角向上猛冲,每一个微小的回调都被视为千金难买牛回头的上车机会。人们不再用市盈率(PE)来衡量它们,而是用市梦率。逻辑简单而粗暴:它会涨,因为它一直在涨。
李明也全仓押注了银行股。他看着账户市值以每天一辆自行车、一台电视机、甚至一部手机的速度增长,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包裹着他。他有时深夜醒来,会打开电脑再看看行情,那跳动的数字确认这不是梦。然后,一种更深的焦虑攥住他:这一切,真的合理吗
但第二天,当太阳升起,屏幕再次被红色点燃,同事又开始炫耀收益时,那一点点疑虑瞬间就被更大的贪婪和从众心理吞噬得干干净净。
没有人愿意醒来。
因为这场盛宴,实在太醉人了。
巅峰之上,歌舞正酣。没有人听见,黄金舞曲的旋律之下,那细微的、冰层即将裂开的脆响。
第七章:第一块裂开的冰
狂欢的舞曲并非渐渐终了,而是像一张骤然被掐断的黑胶唱片,在最高潮处,爆裂出刺耳的寂静。
那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交易日。开盘时,屏幕依旧泛着喜庆的红光,有人还在抱怨自己的股票只涨了百分之三。然后,毫无征兆地,XX石油——这颗被誉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巨星,在短暂冲高后,突然调头向下。
起初,人们以为是技术性调整。没事儿,洗洗更健康!大厅里有人高声喊道,试图用口号驱散一瞬间的不安。
但抛盘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一笔比一笔更低,一分钟比一分钟更急。红色被越来越多的绿色吞噬,像一场无情的瘟疫,从一只股票迅速蔓延到整个屏幕。刚才还在谈笑风生的人们,笑容僵在脸上,空气仿佛凝固了。
怎么回事机器坏了吧老王凑到屏幕前,几乎要把脸贴上去,仿佛这样就能把那些绿色看回红色。
没有人回答他。营业厅里只剩下键盘急促的敲击声和越来越粗重的喘息声。第一块冰,在金色的巅峰之上,发出了清晰而冰冷的碎裂声。
第八章:彷徨与黄金坑
恐慌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发酵和传播。
第二天,报纸上出现了牛市正常调整的标题,电视里的专家依旧语气沉稳,告诉大家千金难买牛回头,这是布局良机。
这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
富贵险中求!小李猛地一拍桌子,眼睛因为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异常亢奋,暴跌才是机会,别人恐惧我贪婪!满上!
对!肯定是主力洗盘,想把我们这些小散震出去!老王把养老金再次投入,试图摊薄成本,他相信这只是黄金坑,很快就会填平并再创新高。
彷徨者开始变得坚定,或者说是用一种盲目的狂热来对抗内心深处的恐惧。他们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打气,重复着那些曾经带来过幸运的口号,仿佛念咒就能让市场回升。
李明看着账户里迅速缩水的数字,心脏一阵阵抽紧。他没有再加仓,那零和游戏的冰冷直觉似乎又回来了。但他也没有卖出,巨大的沉没成本和万一呢的侥幸心理,把他死死地钉在原地。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被套牢,最先失去的不是金钱,而是行动力。
第九章:残酷的连续绞杀
市场很快证明了它的残酷。
短暂的喘息后,是更猛烈、更无情的下跌。一波比一波低,任何反弹都成了逃命的机会。所谓的支撑位像纸糊的一样被轻易击穿。
黄金坑变成了万人坑。
富贵险中求变成了富贵险中死。
营业厅里的气氛彻底变了。喧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死寂的压抑。没有人再讨论技术,没有人再吹嘘收益。每个人都死死盯着屏幕,脸色灰败,如同等待审判的囚徒。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烟味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老王的养老金折损过半,他整个人佝偻了下去,仿佛几天之内老了十岁。
小李的all
in变成了all
lost,他不再说话,只是眼神空洞地反复登录又退出账户。
那个曾经分享了内幕消息的同事,现在躲着所有人走。
电子屏上,满屏的绿色,像一片无边无际、深不见底的冰冷海水,缓缓淹没了一切希望和梦想。银行股的光芒彻底熄灭,从飞天象变成了坠地象,重重地砸在每个持有者的心上。
巨大的获利盘、恐慌盘、杠杆盘……所有力量都在争先恐后地逃离,形成了一场惨烈的多杀多。市场的真面目终于显露——它从不相信眼泪,也从不理会祈祷。
它只是一台冰冷、高效、残酷的财富再分配机器。
金色的美梦,碎了。
只剩下刺骨的寒冷和一片狼藉的现实。
第十章:再次反弹
当第一轮暴跌终于在某个位置喘了口气,并挣扎着向上反弹了百分之二十时,已经濒死的希望,如同被浇上汽油的灰烬,轰地一声重新燃烧起来。
营业厅里重新有了一点人气,但不再是狂欢,而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带着巨大创伤的亢奋。
我就说!牛回头!牛只是低头喝水!老王的嗓门很大,却像是在给自己喊口号壮胆,他指着屏幕上一条红色的阳线,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千金难买牛回头!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坑!
主力洗盘结束了,接下来要创新高!小李的黑眼圈更重了,但他又凑钱补了仓,脸上是一种赌徒式的、孤注一掷的潮红。
短暂的反弹像一剂强心针,让麻木的神经再次敏感起来。人们又开始互相打探,交换着跌透了、政策底之类脆弱的消息。账户的市值回来了一部分,仿佛噩梦即将结束。
李明看着这一切,心里却涌起更大的不安。这反弹来得太快,太急,像是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他第一次在周围人的希望里,看到了毁灭的影子。他没有动,只是默默地把股票软件的提示音关掉了。
第十一章:次贷风暴:看不见的敌人
就在大家为自己的坚韧和智慧暗自庆幸时,一场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金融海啸,已经从地球的另一端,以毁灭性的姿态呼啸而来。
次贷危机——一个陌生的词汇开始出现在新闻的边角。
起初没人在意。那是美国人的房子出了问题,关我们什么事我们经济这么好,奥运会都要开了。
但很快,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炸穿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防火墙。恐慌不再是情绪,它变成了一种具象的、冰冷的实体,顺着光缆和卫星信号,瞬间席卷全球。
股市,这个刚刚经历重创、试图爬起的孩子,被这只巨大的、来自海外的脚,一脚踩回了深渊。
反弹戛然而止。
没有任何抵抗。
没有黄金坑。
只有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的…坠落。
第十二章:深渊之下
6124点。
5000点…没事,长期看好!
4000点…经济没问题,只是短暂调整!
3000点…救市了!政策底来了!
2000点…
1664点。
数字每一次向下突破一个整数关口,就像一把锤子,敲碎一层人的信念和希望。
营业厅彻底安静了。
曾经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现在只剩下几个白发苍苍的身影,他们不再看屏幕,只是呆呆地坐着,像一尊尊雕塑。屏幕上的绿色,已经是一种永恒的、令人麻木的背景色。
老王不来了,听说他大病一场。
小李消失了,有人说他回了老家。
那个卖煎饼的大妈,再也不和人讨论股票了。
喧嚣消失了。整个世界清静了。
没有人再提起股票。它成了一个禁忌,一个伤疤,一个谁也不愿触碰的、失败的象征。茶余饭后的话题,又变回了房子、车子和孩子。仿佛那场持续了近两年的、金色的全民狂欢,只是一场集体高烧后产生的幻觉。
巨大的套牢盘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在每个参与者的心头。人们已经不再计算亏损了多少,因为那只是一个令人心脏骤停的数字。他们麻木了,接受了。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当痛苦超过极限,心灵便选择了休眠。
李明坐在空荡荡的营业厅里,看着屏幕上那条从6124倾泻而下、几乎呈一条直线的恐怖曲线。它不再像K线,像一座巍峨的碑。
碑上,刻着2007到2008。
刻着6124到1664。
刻着无数人的贪嗔痴念,和黄粱一梦。
喧嚣散尽,只剩一片无边的寂静。那寂静比之前的任何喧闹,都更加震耳欲聋。
股市,成了这座城市里,最安静的…地方。
后记:轮回与遗忘
第十三章:漫长的复苏
2009年的春天,废墟中竟真的钻出新芽。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像一剂强心针,让休克的指数重新跳动。创业板在深交所敲钟开板,第一批28颗新星被冠以中国纳斯达克的梦想。
营业厅的塑料椅渐渐又有人坐下,但面孔换了一茬。老人们学会了沉默,新来的九零后们举着智能手机,讨论着移动互联网+和颠覆式创新。屏幕上的K线依然起伏,只是再也无人提起6124——那个数字成了史前化石,埋在记忆最深的断层里。
老王偶尔会来,坐在最角落的位置打盹。他的退休金买了银行理财,年化4.5%。够买降压药了,他眯着眼笑,心跳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节奏啦。
小李终究没有回来。有人说在西北的光伏电站见过他,皮肤晒得黝黑,指着成片的太阳能板说:这才叫真正的价值投资。
李明还在市场里,只是账户里的钱再也超不过五万。他成了T+0交易员,每天赚包烟钱就收手。收盘后习惯去外滩走走,看黄浦江吞没落日,像吞没无数个昨天的野心。
第十四章:疯牛重现
遗忘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当杠杆资金再次如潮水般涌入,所有的伤疤都成了勋章。新入场的九五后们发明了新词汇:改革牛、国家牛、杠杆牛——和2007年同样的狂想曲,只是换了更激昂的编曲。
营业部拆掉的电子屏原址,如今竖着块智能互动屏。穿JK制服的姑娘们举着自拍杆直播:家人们看好了!全仓东方财富!财富自由就在眼前!弹幕里飞过火箭和玫瑰花。
老王在某天午后被喧闹声惊醒。他看着屏幕上创业板指数暴涨5%的数字,浑浊的眼睛眨了眨,突然颤巍巍地掏出老年机:闺女…存折放哪了
但这次李明没有留下。他在4500点清空了所有仓位,转身时听见大学生模样的交易员嘲笑:大爷这就怕了万点不是梦知不知道!
那天晚上他沿着滨江大道走了很久。手机不断弹出新闻:《两融余额突破2.2万亿》《场外配资死灰复燃》。江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像吹乱八年前散落的交割单。
终章:永恒的钟摆
后来还有2016年的熔断惊魂,2019年的科技股狂欢,2021年的新能源神话…每一次浪潮褪去,沙滩上都会留下新的遗憾。
某个秋日下午,李明带着三岁的孙子经过这里。孩子指着铜牌问:爷爷,股票是什么呀
他怔了怔,望见窗外梧桐树叶正一片片旋转下落。
是…秋天树叶子掉下来,他轻轻握紧孩子的小手,有的叶子飞得特别高,特别高。
然后呢
然后啊…它们最后都落到树根底下,等着明年长新叶子。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到足以覆盖两代人的脚印。而新的幼苗,正在看不见的土壤里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