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秋日晴空下的云朵,不急不缓地向前飘动。开学初的陌生感逐渐褪去,高一(三)班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已的节奏。
林薇和周屿的“通桌关系”也逐渐步入正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早读课前,先到的人会顺手帮对方擦一下桌子;上课被提问时,会小声提示关键词语;考砸了的时侯,也会默契地保持安静,不去打扰对方显而易见的低落。
林薇发现,周屿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冷淡。他思维敏捷,偶尔会在历史课上提出刁钻的角度让老师哭笑不得;他l育很好,尤其是篮球,下午活动课时总能在球场看到他跃起投篮的身影;他还有点冷幽默,有时一句话能噎得后排男生张大嘴半天反应不过来,自已却还是一本正经的表情。
但这种幽默,似乎很少对她展现。更多时侯,他们的交流局限于学习。
“周屿,这道受力分析图……”
“周屿,英语这个时态是不是用完成时更好?”
“林薇,语文笔记借我看一下,我好像漏记了重点。”
“林薇,这个单词怎么读?”
课桌中间那道无形的线,仿佛界定着他们的交流范围,从未逾越。
直到那次英语小组讨论。老师要求通桌两人为一组,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对话练习并上台展示。话题是“the
pern
i
adire
ost”(我最敬佩的人)。
准备时间只有十分钟。林薇有点紧张,不是怕说英语,而是怕和周屿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