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城,临时指挥部。
385的作战会议正在紧张进行,王旅长站在铺满整张桌子的军事地图前,粗糙的手指重重地点在阳泉至寿阳的铁路线上。
“同志们,总部的命令很明确——”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要在阳泉和寿阳之间撕开一道口子,接应晋察冀的同志们过来!”
参谋长手持红蓝铅笔,在地图上画了几个醒目的红圈,铅笔尖在地图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根据侦察,这段铁路长约50公里,日军修建了至少30个碉堡炮楼,平均每15公里就有一个据点。其中重点有桑掌桥、测石站、芹泉镇这三个大型据点。”
769团陈团长皱着眉头凑近地图,粗糙的指节在桑掌桥的位置敲了敲:“旅长,这仗不好打啊。鬼子不光有固定炮楼,还有装甲列车巡逻,各据点之间电话线连通,一处挨打,各处支援。”
“所以才要集中火力,速战速决!”王旅长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煤油灯的火苗剧烈跳动,“老陈,你的769团负责桑掌桥段;老张,770团打测石站;独立1团对付芹泉镇。”
而后,作战参谋递上一份敌情报告:“日军在每个主要据点驻守一个加强中队,兵力约150到250人,配备重机枪和掷弹筒。
小型炮楼一般有一个分队鬼子加十几个伪军,最麻烦的是他们的装甲列车,装备有75毫米炮和重机枪,机动性强。”
王旅长眯起眼睛:“那就先打掉他们的通讯!各团在行动前,必须切断电话线。火箭筒组重点对付装甲列车,巴祖卡打坦克都行,打火车更不在话下!”
“还有个问题,”770团张团长指着地图上蜿蜒的铁路线,“铁路两侧的封锁沟和铁丝网很麻烦,会影响部队运动。”
“工兵连带足了炸药和剪线钳,”参谋长拍了拍腰间鼓鼓囊囊的挎包,“先炸开几个缺口,突击队就能冲进去。”
会议持续到深夜,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屋外的秋虫鸣叫声与屋内低沉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最终,王旅长拍板:“明晚凌晨,全线同时发动攻击!务必在六小时内完成任务,为晋察冀部队打开通道!”
第二日凌晨,769团的战士们趴在桑掌桥外的麦田里,,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襟。
陈团长借着月光看了看表,他对身旁的通讯员低声道:“通知各营,准备行动。”
三发红色信号弹突然升空,如同三颗流星划破夜的寂静。
“开火!”
刹那间,密集的炮火突然覆盖了鬼子据点。
迫击炮、92式步兵炮和75毫米山炮的炮弹呼啸着砸向敌军,爆炸的火光接连不断地在日军阵地上闪现。突如其来的炮击让防守的鬼子陷入混乱,显然没有预料到会遭到如此猛烈的火力打击。
这些火炮大多来自之前接收的日军旅团装备,以及多次战斗中的缴获。
经过整编后,总部将这些火炮全部分配给了385,现在每个步兵团的火力都得到了显著增强,标配8门92式步兵炮和4门75毫米山炮。
炮弹持续不断地落在鬼子阵地上,鬼子士兵在慌乱中四处寻找掩体。
连续的炮击让鬼子失了分寸,十分钟后。
“火箭筒组,上!”六名战士在机枪掩护下匍匐前进,距离炮楼不到两百米时,他们单膝跪地,肩膀抵住发射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