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很好,机会多,繁华耀眼。
但他像个螺丝钉,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着并不核心的运营工作,挤着早晚高峰窒息的地铁,算计着每月的房租和开销,梦想被现实磨得越来越薄,故乡的山水和父母的牵挂,则成了越来越远、只能在深夜回味的一抹惆怅。
但这个新闻,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眼前的迷雾。
“区域深加工中心”、“冷链全覆盖”、“数字化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他反复咀嚼着这些词句。
一个前所未有的图景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老家那酸甜可口的沙果,如果能及时送入新建的深加工中心,做成沙果干、果脯、果汁,价值能翻几倍;
家里和邻居那些因为运输不便而卖不上价甚至烂掉的绿色玉米、晚熟李子,如果能通过升级后的冷链网络,快速直达大城市甚至南方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开放生态”、“欢迎接入”、“扶持合作社”。
这意味着,他不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巨头们玩,他或许有机会参与其中,成为这个庞大网络的一个微小但活跃的细胞。
一个冲动而坚定的念头攫住了他:回去!不再做这无根之萍般的北漂了!回家乡去,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创业!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遏制。他几乎是立刻打开了购票软件,下单了周末回泉阳县的火车票。
然后,他开始疯狂地搜集一切与这个计划相关的信息,研究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的入门知识,甚至在招聘网站上留意老家那边可能相关的岗位信息——不是去找工作,而是去摸清人才需求和市场缺口。
周末,当他拖着行李箱,走出略显陈旧火车站,看到前来接站、鬓角已花白的父亲时,李默没有像往常那样先抱怨北京的辛苦,而是眼睛发亮地,一字一句地给父亲讲解那个宏伟的计划,讲深加工怎么提升价值,讲冷链怎么保证新鲜,讲电商平台怎么直达消费者,讲国家要培训几百万人
“你看,”李默指着一条关于合作社扶持的条款,“咱们可以把几家几户联合起来,成立个专业点的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品牌。
果子下来,一部分好的走冷链鲜销,一部分品相稍次的送深加工厂,再也不怕烂在地里了!我回来,就干这个!我懂点网络,可以负责线上销售和对接这些大平台!”
父亲听着儿子滔滔不绝的规划,眼神从最初的怀疑、不解,慢慢变得专注,甚至燃起了一丝久违的光亮。
他种了一辈子地,被丰收的烦恼折磨了一辈子,从未想过,有一天,国家会下这么大本钱,来解决他们这些农民最切身的痛处,而自己的儿子,竟然要借着这股东风回来大干一场。
“这这真能行?”父亲的声音有些颤抖,带着期盼和不敢置信。
“爸,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国家决心!只要方向对了,我们跟着努力,就一定能行!”
李默的语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我不指望一下子做多大,但至少,咱家的果子不能再烂在地里,咱村里乡亲的好东西,得让更多人知道,卖出它该有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