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还有些怯懦,“我这也没多少文化,我来搞记录,能行吗?”
她就上过扫盲班,字倒是会写,但就怕自己做的不好。
“能。”
林玉书肯定的点头,“这些都是我们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记录下来,日后说不准有机会搞批量化发展。
远的不说,咱们岛上很是缺鸡苗。”
林玉书没有明说的是,她打探过贺场长的口风,往后农场要往规模化方向发展,各种养殖场也会建立起来。
王淑芬有这手艺,不愁日后找不到工作。
“这倒是。”
她们俩上渔村找了那么多次,连收购站都去问过了,岛上几乎没有购买鸡苗的渠道。
当下也不允许做生意,那叫投机倒把,想买鸡苗要么等,要么找关系上外地运回来。
林玉书又跟王淑芬细说了些记录数据的要求,临走前,王淑芬已经重新找回了自信。
“妹子,你就放心吧,孵鸡苗这事儿就交给我,你地里的活儿我也能顺便帮忙照看下,别的不敢说,赶赶鸟、松鼠什么的,包在我身上。”
“那就麻烦淑芬姐了。”
从王淑芬家出来,回去的路上,林玉书跟同样准备回家的乔安娜遇上了。
两人皆是一愣。
她俩也没多大的交情,林玉书点下头,打过招呼就回家去了。
倒是乔安娜,看着她离开的背影神色复杂,有羡慕,也有一丝嫉妒。
明明都是同一天结婚,她结婚当天乱七八糟,还被猪啃了一嘴,现在伤口都还隐隐作痛。
收的份子钱和礼物也不多,看着很是寒酸。
前妻留下来的女儿跟她针锋相对,家里各种鸡飞狗跳,没少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
现在林玉书有了工作,还是个干部,两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乔安娜忍不住嫉妒的想着,林玉书,她怎么就命这么好。
“我就知道,玉书丫头是个好福气的。”
庆县,杨柳大队。
一间普通的茅草屋内。
桌上点着煤油灯,一群人男女老少都围坐在灯前,聚精会神地听着中间十来岁的少年读信。
听到激动处,霍三爷抖着胡子,笑得露出一口被土烟熏出来的老黑牙。
“山娃子,你玉书姐在信上还说了些什么,有没有提到老头子我?”
“哎呀,老头子你别说话,山娃子,你继续。”
霍三奶用眼神示意孙子继续读信,林玉书的信寄过来有一阵子了。
奈何家里没人认字,霍三爷倒是认字,但眼神不好,字太小,看着模糊。
一直等到在县城读高中的山娃子回家后,一家人才坐在一起读信。
山娃子看着满屋子家里人期待的眼神,深吸一口气,继续读信。
“三叔公,三奶奶,近来身体可好?
你们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跟霍世勋同志结为革命伴侣了。
很感激您这些年对我们爷孙俩的照顾,随信附上了一些海岛特产,东西不多,您可别嫌弃。
至于家里的老房子,当初也是您帮忙才建起来的,现在空着也是空着,我就做主送给您了。”
山娃子将一整封信读完,众人都还有些意犹未尽。
霍三奶忍不住追问,“这就没了,玉书有没有说啥时候带着小霍回来?”
“行了行了,一点觉悟都没有。
人家当兵的哪儿有那么多时间,想回就回,想走就走,你以为赶大集呢。”
霍三爷敲了敲烟斗,倒出里面的烟灰。
看着底下的一帮子女,“玉书他们家那房子,你们谁也别惦记,先给人家留着。
我跟老婆子时不时过去打扫下,万一玉书他们回来,还能住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