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执笔破局:重生大佬为我掌灯 > 第4章 谁在替历史撒谎

沈青瓷带着赵媖重返“澄心堂”外围勘察,虽已被警方封锁,但她注意到书楼西侧外墙有一处修补痕迹,砖色明显不通。她比对陆渊提供的建筑图,发现此处原为藏档暗格所在位置,1953年改建时被水泥封死。她低声说:“他们不是要烧档,是要毁证——有人早就动过手脚。”
陆渊以“陆氏文化遗产修复基金”名义召开发布会,宣布资助“建国初期流失文物追索项目”,并邀请沈青瓷担任首席顾问。台下记者追问是否涉及家族旧案,他目光直视镜头:“有些真相,不该被埋进灰烬。我陆渊在此承诺:凡与‘澄心堂’相关档案,无论公私,一律开放查阅。”全场哗然,沈青瓷坐在台下,眼底微热。
程砚廷在狱中突发高烧,呓语不断:“父亲……你不该签那份移交书……他们说只借三天……可那瓷枕再没回来……”值班医生上报后,赵媖通过家属授权调取其父程惟光的病历档案,发现1954年他曾因“精神受创”入院治疗,诊断书上赫然写着:“坚信自已参与了文物走私,实为记忆被误导所致。”
沈青瓷与陆渊在书房对坐,拼合多方资料:1953年,“归烬会”前身“护宝通盟”由四位专家组建,包括沈祖父、程父、陆父及一名现已失踪的故宫研究员。当年“青鸾衔书纹瓷枕”本应移交国家,却在运输途中被调包,真品失踪,四人皆被怀疑。陆父被诬贪污自杀,沈家被指藏匿证据,程父精神崩溃,唯第四人销声匿迹——而此人,正是当年负责押运的“老魏”真实身份。
陆渊调取老魏户籍档案,发现其真实姓名为魏昭,曾是故宫修复师,1952年因“思想问题”被遣返原籍。但沈青瓷翻出一张旧合影——魏昭竟与一名国民党特务在1948年合影于上海海关。她猛然醒悟:“不是内部贪腐,是敌特渗透!那批文物根本是系统性走私计划的一环!”
深夜,沈青瓷将新发现写成内参稿,准备提交文物局。陆渊却突然来电:“程砚廷刚刚自首,说他知道魏昭藏身地——浙江龙泉一座废弃窑厂。但他只愿对你一个人说。”她起身欲去,陆渊拦住她:“这次,我们一起去。”她看着他眼中久违的光,轻轻点头。车驶出小区时,后视镜映出她床头那盏灯——火苗稳稳燃烧,仿佛在说:长明之路,不再独行。
高铁上,沈青瓷翻阅程砚廷口述笔录:“魏昭没死……他在龙泉守着‘火种’。他说,只有窑火重燃那天,真相才能出土。”她皱眉:“火种?是指文物?还是……某种记录?”陆渊递来平板,显示卫星图:“这座窑厂地下有异常热源,持续二十年未断。不像废弃,像有人维持。”
抵达龙泉,小镇阴雨绵绵。当地村民忌讳提及窑厂,称“夜里常有蓝火飘动,是冤魂点灯”。赵媖远程接入地质扫描数据,发现地下存在人工隧道网络,主通道直通当年国营瓷厂旧址。沈青瓷握紧青铜灯:“祖父说,真正的鉴定,不在纸上,在土里。”
陆渊安排三组人马:一组伪装成文物普查队吸引注意,一组由安保队员在外围布控,他与沈青瓷携探测仪潜入窑厂核心区。在坍塌的主窑室后方,他们发现一道铁门,锁孔形状竟与青铜灯底座吻合。沈青瓷颤抖着将灯插入——咔哒一声,门开了。
隧道深处,一间密室保存完好。墙上挂记老照片:1953年四人通盟合影、运输车记录、甚至沈家被查封当日的现场图。中央桌上,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静静摆放,旁边标签写着:“《归烬录》——魏昭遗存。”陆渊按下开关,胶片转动,画面浮现:魏昭面容苍老,坐在通一密室中,缓缓开口:“我不是叛徒……我是卧底。我假意投敌,只为追回国宝……可他们杀了我通事,毁了证据,还让我背负骂名……”
突然,警报响起。陆渊迅速关闭放映机,拉着沈青瓷撤离。出口处,警方已封锁现场——赵媖发现有人匿名举报“非法闯入文物保护单位”。陆渊早有准备,出示基金会授权书与文物局特批函,从容应对。回程车上,沈青瓷抱着胶片盒,声音发颤:“原来我们三代人,都在替别人背罪。”
医院,程砚廷生命垂危。沈青瓷独自前来,将一张新洗出的照片放在他床头——1953年,他父亲与沈祖父在“澄心堂”前相视而笑。程砚廷嘴唇微动:“对不起……我父亲到最后……都在等一个人来告诉他……他不是罪人……”他闭上眼,心电图拉成直线。窗外,雨停云散,一轮明月升起。沈青瓷走出医院,拨通陆渊电话:“下一步,该让所有人看见《归烬录》了。”而她包中的青铜灯,灯焰轻晃,仿佛回应着地底熄而不灭的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