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董氏:紫眸娇媛降戍营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正月二十一,并州雁门郡郡守府的营垒上空,残阳如血,将晾在旗杆上的赤色旌旗染得愈发浓烈。远处的胡笳声隐约传来,混着营中士兵换岗的甲胄碰撞声,勾勒出戍边之地的凛冽——这里是并州抵御匈奴的前线,也是戍边校尉、现任雁门郡守董卓的治所。
郡守府后院的产房外,一道魁梧的身影正来回踱步,震得青石地面微微发颤。此人正是董卓,年二十七岁(139年生),西凉武威人,身高九尺,比寻常兵士高出近一头,玄色明光甲尚未卸下,肩甲上还沾着白日巡边的沙尘,腰佩的环首刀鞘上缠着重革,刀柄处的缠绳被他攥得发皱。他面容刚毅,下颌的短须透着悍气,平日里在军中是说一不二的将领,此刻却眉头紧锁,耳尖紧盯着产房的方向,连听到屋内传来夫人一声轻哼,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拳头攥得指节发白。
“父亲,母亲定会平安的。”身旁传来柔和的声音,是董卓的义女林倩(153年生,本年十五岁)。她身着淡青色襦裙,长发用木簪束起,眉眼间带着沉稳——三年前她的父亲,也就是董卓麾下的部将,在与匈奴的战事中战死,董卓念其忠勇,便将孤苦无依的林倩收为义女,待她如亲女一般。此刻林倩正牵着两个弟妹的手,轻声安抚。
被林倩牵着的小女孩是董卓长女董卿(156年生,本年十二岁),梳着双丫髻,裙摆上绣着小小的胡杨花纹,她另一只手攥着林倩的衣角,踮着脚往产房门口望:“姐姐,我什么时候能见到妹妹呀?我都准备好给她的布老虎了!”
旁边的小男孩是董卓长子董凌(158年生,本年十岁),穿着小尺寸的玄色劲装,学着父亲的样子背着手,却忍不住晃来晃去:“急什么!等母亲生完,我要教妹妹舞剑,像父亲一样厉害!”话刚说完,就被董卿轻轻拍了下后背:“妹妹那么小,怎么舞剑?要先教她识字才对!”两个孩子小声拌着嘴,却没敢吵太大声,生怕惊扰了产房里的母亲。
董卓低头看着三个孩子,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了些。他走上前,粗糙的手掌轻轻揉了揉董凌的头顶,又拍了拍林倩的肩膀:“倩倩说得对,你母亲身子素来康健,不会有事的。”话虽如此,他的目光还是不由自主地飘向产房的门帘——他常年征战,见惯了生死,却唯独在家人面前,总免不了提心吊胆。
这时,产房的门帘突然被掀开,接生婆端着一盆血水快步出来,不等董卓发问,就笑着跪地道:“恭喜将军!贺喜将军!夫人生了,是位千金!母女平安!”
“生了?!”董卓眼睛一亮,一把扯下头上的头盔扔给身后的亲兵,大步跨进产房。屋内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夫人躺在床上,脸色虽苍白,却笑着朝他看来。接生婆正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襁褓,见董卓进来,连忙将襁褓递上前:“将军您看,小姐多俊!”
董卓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接过襁褓,动作轻柔得仿佛捧着易碎的琉璃。他低头一看,只见婴孩闭着眼睛,小鼻子微微抽动,最惊人的是那双眼睛——待婴孩轻轻睁开一条缝时,竟露出一双淡紫色的眼眸,像西凉戈壁上罕见的紫水晶,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这眼睛……”董卓声音发颤,手指轻轻碰了碰婴孩柔软的脸颊,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柔软。征战多年的悍将,此刻看着怀中的女儿,眼神竟比对待稀世珍宝还要珍视。
“将军,给小姐起个名字吧。”夫人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董卓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又看向怀中女儿娇弱的模样,沉声道:“媛,美玉也。就叫她董媛吧,盼她日后能如美玉般剔透,也盼她能平安长大,不用像我们这般,日日守着这戍边之地。”
“董媛……好名字。”夫人笑着点头。
产房外的三个孩子听到动静,也跟着跑了进来。董凌最先凑到床边,踮着脚看襁褓里的妹妹,兴奋地跳起来:“我有妹妹了!我有妹妹了!父亲,我以后一定保护好妹妹!”董卿也凑上前,小心翼翼地递上手里的布老虎:“妹妹,这是我给你的,以后它陪你睡觉!”林倩则站在床边,温柔地看着董媛,伸手轻轻碰了碰她的小手,笑道:“妹妹真可爱,以后姐姐教你读书写字。”
董卓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满是暖意。平日里军营的肃杀、边疆的紧张,在这一刻都被家庭的温馨冲淡。他靠在床边,一手揽着夫人,一手护着怀中的董媛,看着三个孩子围着妹妹叽叽喳喳,嘴角忍不住扬起一抹难得的笑容——这一刻,他不是镇守边疆的中郎将,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幸福的丈夫。
无人知晓,这个出生在戍边营垒、有着一双紫色眼眸的女孩董媛,未来会在动荡的东汉乱世中,成为牵动董卓家族命运的重要一环。而此刻的董卓,只愿将世间所有的安稳与幸福,都护在这双紫眸娇媛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