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帝承基:河间孤子登龙庭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河间国(今河北献县)的解渎亭侯府内,一声清亮的婴啼划破了初夏的静谧。产房外,时任解渎亭侯的刘苌正背着手来回踱步,青色锦袍的下摆扫过阶前新绿的草叶,他眉头微蹙却难掩眼底期待——直到侍女抱着襁褓快步出来,躬身笑道:“侯爷,夫人生了位公子,哭声洪亮,是个康健的!”
刘苌急忙迎上前,小心翼翼揭开襁褓一角,见婴孩眉眼间依稀有自己的轮廓,指尖轻轻碰了碰孩子柔软的脸颊,声音放得极柔:“就叫他宏吧,刘宏。吾家宏儿,往后可要撑起这亭侯府的门楣。”一旁侍立的夫人董姝,刚经历生产尚显虚弱,却撑着身子坐起,望着丈夫与孩子,眼底满是温软,轻声应道:“侯爷取的名好,愿宏儿一生顺遂。”
那时的亭侯府虽非顶级勋贵,却也衣食无忧。刘宏幼时总爱跟在父亲身后,看刘苌处理亭侯属地的琐事,听他讲先汉的典故;董姝则每日教他识字习礼,夜里会坐在灯下缝补,刘宏便搬着小凳守在旁,帮母亲理断线头。可这样的日子没能长久——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刘苌忽染重疾,缠绵病榻月余后撒手人寰,彼时刘宏刚满八岁。
没了主心骨的亭侯府,日子一日比一日拮据。董姝收起了往日的温婉,亲自打理府中琐事,变卖了首饰器物贴补家用,夜里缝补到更漏深残,指尖常被针扎得红肿。刘宏看在眼里,不再像从前那般嬉闹,每日主动帮母亲扫地、汲水,有时捧着残缺的书本问母亲:“娘,等孩儿长大了,是不是就能让您过上好日子了?”董姝总揉着他的头,强忍着泪笑道:“宏儿有这份心,娘就知足了。”这般清贫却安稳的日子,一过便是三年。
东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冬,洛阳来的快马冲破了河间国的宁静——汉桓帝刘志突然驾崩,且无子嗣留存。消息传到亭侯府时,董姝正带着刘宏缝补旧衣,闻言手中的针线“啪嗒”掉在布上,脸色瞬间发白:“皇上去世了?那这天下……”刘宏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睁着懵懂的眼睛望着母亲,尚不知这桩京城大事,将彻底改写他的人生。
此时的洛阳皇宫内,大将军窦武——当朝窦太后的父亲,正与几位宦官围站在御书房内。窦武身着紫色朝服,手按腰间佩剑,眉头紧锁:“国不可一日无君,诸公可有合适人选?”一旁的宦官曹节躬身道:“大将军深思熟虑,臣等听闻河间国解渎亭侯刘苌之子刘宏,年方十二,性情谨厚,且属皇室旁支,血脉纯正,或许是合适人选。”窦武沉吟片刻,想起刘苌生前也算恭谨,点头道:“既如此,便定刘宏吧。速派使者去河间,迎他入京继位!”
使者抵达河间国时,刘宏刚满十二岁。看着身着官服、手持圣旨的使者,董姝拉着刘宏跪在地上,听宣旨官念出“迎解渎亭侯子刘宏入京,继大统为帝”时,几乎以为是幻听。直到使者上前扶起他们,恭敬地说:“小侯爷,董夫人,车马已备好,还请即刻启程。”刘宏攥着母亲的手,手心全是汗,却还是用力点头——他虽不懂“继位为帝”意味着什么,却知道这是能让母亲不再受苦的机会。
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二十一,洛阳皇宫的太和殿前,登基仪式正式开始。刘宏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在礼仪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放置九州九鼎的高台。那九鼎由青铜铸就,历经数百年风霜,鼎身刻着山川鸟兽,在晨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当刘宏站定在九鼎正前方时,忽听台下传来一阵惊呼——
只见九条金光从九鼎鼎身缓缓溢出,在空中凝聚成形态各异的五爪金龙:有的昂首摆尾,鳞片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泽;有的俯身盘旋,龙爪仿佛能触到殿顶的琉璃瓦;有的张口长啸,虽无声却似有震彻天地的威严。九条金龙慢慢汇聚到刘宏头顶上空,盘旋往复,金光洒满整个太和殿。
台下的大臣们先是惊得僵立原地,随即纷纷反应过来——这是天降祥瑞!太尉杨赐率先“扑通”跪倒在地,手中的朝笏紧紧贴在额前,高声呼道:“天降神龙,佑我大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紧随其后的,是司徒、司空及满朝文武,甲胄碰撞声、朝服摩擦声混作一片,众人皆跪地叩首,呼声震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宏站在高台上,望着头顶盘旋的金龙,又看向台下黑压压跪倒的大臣,心中的紧张渐渐被一种莫名的庄重取代。他下意识地看向站在殿侧的母亲董姝,董姝眼中含着泪,却用力朝他点头,无声地传递着鼓励。刘宏深吸一口气,按照礼仪官事先教的,抬手示意众臣起身,虽声音尚带着少年的稚嫩,却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仪:“众卿平身。”
此刻,太和殿前的金龙渐渐散去,金光融入晨光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但满朝大臣都清楚,这位从河间国来的少年天子,登基之日便有神龙护佑,这大汉的未来,将由他开启。而刘宏握着腰间的玉带,望着眼前的朝堂,也终于明白——那个在河间国帮母亲缝补旧衣的孩童,已经成为了大汉的皇帝,往后的路,他要独自扛起这万里江山。
(剧情中出现人物回顾:主角刘宏,父亲解渎亭侯刘苌(已故,通过回忆及背景提及),母亲董姝(全程伴随,从河间生活到登基现场),汉桓帝刘志(已故,为剧情导火索),大将军窦武(决策立刘宏为帝,推动剧情),窦太后(窦妙,窦武之女,虽未直接出场但为窦武决策的重要背景人物),宦官曹节(参与立帝商议,辅助推动剧情),太尉杨赐(登基仪式中带头跪拜,体现朝臣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