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生水利专家
…从寿昌到吴潭的江面上,所有桥梁都已被冲毁。
桥墩上挂满了树枝和垃圾。
我们可以看到。
吴潭岭脚的公路路基大面积塌方,救援车辆难以通行…
电视里,记者正在连线前方。
嘶哑的声音穿过嘈杂的风雨声。
该死的!
一阵眩晕过后,程实的意识重新汇聚。
黑夜散尽。
眼前是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
阳光在红木地板上切出一条条亮道道。
我不是被洪水淹死了吗
我穿越了
不,我重生了。
不过是重生到了别人身上。
和我同名同姓,离异。
子女在外,国内顶级水利专家…
程实缓缓摊开手掌,带着滞涩感。
除了皱纹,还有几点浅褐色的老人斑。
手上还捧着一本《水利工程与建筑经济》。
这双手属于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
程实对这个开局相当满意。
事业有成,还不用应付家长里短。
专业,专业,还他妈是专业!
就是这身子骨…
有点沉。
镜前,映出一张陌生的脸。
虽年过半百、面容清瘦,但眼中带刀。
不对不对。
镜子里的这个人,不就是他痛恨的假专家嘛!
就是这个人支持修建的绿洲大坝,结果直接垮塌。
间接造成他的身死。
叮咚——
还没来得及恼怒,门铃声就响起。
程实拉开门。
站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
白衬衫西裤,看着客气又精神。
这人程实眼熟,市里新闻上总跟在领导后头。
年轻人微微欠身,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恭敬。
程教授,您好。
我是市里的小刘,冒昧来访,没打扰您吧
程实开口回应:绿洲水利大坝
小刘更恭敬了:是,这次请您出山。
正是为咱们市里规划的绿洲水利大坝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嗯。
听到这话,程实心中了然。
他重生到了绿洲水利大坝修建前。
扭转自己和百姓的命运,落脚点就在这。
经他的手,肯定不会出现豆腐渣工程!
开会,和行政夹克最搭哟!
穿上行政夹克。
程实再次走到门前,看向晾了许久却不见耐烦的小刘。
顺着记忆,随口吩咐着。
小刘,唐市长之前在电话里跟我打过招呼了,带路吧。
一句话,就把场面拿捏住了。
好的,好的。
小刘连忙上前一步,做出准备搀扶的姿势。
程实这身子骨还硬朗着。
但他没躲,坦然地接受这份礼遇。
年轻人,太想进步了啊!
程实看着窗外倒退的街景,心里头有点发飘。
没想到阶级跃迁还能这样实现。
直接一步登天,成为被市长亲自邀请、由专车接送的权威专家。
这种手握知识与权柄的感觉,该死的迷人。
2
关门会议
汽车稳稳在市机关办公楼前停下。
刚下车,两个中年男人就快步迎上来。
为首的是本市的父母官唐杰市长,身材微胖,一脸和气。
另一位则面容方正,神情严肃,是市委的赵报国赵委员。
程教授,可把您给盼来了!
唐市长热情地握住程实的手。
绿洲水利大坝这事,事关重大。
一定要请您这位水利水电方面的大拿来给我们把把关啊!
程实不卑不亢,拿捏着专家的分寸:唐市长客气,赵委员辛苦了。
都是为了地方发展,尽我所能罢了。
客套几句,在小刘的引导和两位领导的陪同下。
程实被请进三楼的一间大会议室。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
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
时不时还能听见几句争辩,显得有些嘈杂。
可当两位领导陪着程实进门,一切戛然而止。
众人上下打量着,审视、好奇,更多的是敬畏。
程实被安排在椭圆桌中间的首座上,正对着赵委员。
他扫视一圈。
在座的有市机关的各部门领导、和他一样的专家组、水电系统的工程师。
几个忐忑不安的地方代表,还有项目的设计顾问团队。
这是一次典型的关门会议。
属于真·程教授的知识自动浮现出这个概念的定义。
决策者在内部进行议程设置,并未寻求或暂时无需大众的支持。
所有利弊得失,都将在这扇门后。
由这间屋子里的人,辩论、博弈、最终拍板。
八点整,会议室的门被关上,空气顿时一紧。
这一关,外头的风也就探听不到了。
会议正式开始。
唐市长清清嗓子,率先发言。
调子起得很高。
同志们,专家们,大家好。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们华夏文明,就是一部治水史。
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无不闪耀着先民的智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水利工程是经济良好发展、社会安全稳定、粮食丰产增收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而水库工程。
作为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是集防洪、供水、农业灌溉于一体的关键举措。
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工农业的稳步发展,是我们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市的情况,大家很清楚。
主要水系各自为政。
调蓄工程多在山区,而用水大户都在城市平原。
拦水的地方和用水的地方隔着千山万水,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因此,修建一座兼具调蓄与引水能力的中型水库,已经火烧眉毛。
绿洲水库和配套的绿洲水利大坝。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这通套话听的让人昏昏欲睡。
但懂事的人,已经知道此事暗中定下了基调。
随后,一旁的赵委员接过话。
他的风格则严谨务实得多。
我补充几句。
今天我们召开的,是可行性研究会。
什么叫可行性研究
说白了,就是咱们要从技术上、经济上,给个准话。
在项目上马前,大伙儿一块儿合计合计。
对它的工程方案、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施工组织进行全面分析。
敲定这事到底能不能干。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要找的。
不是最好的法子,而是综合评价下来最‘行得通’的方案。
赵委员看着对面的程实,意有所指。
今天把各位请来,就是要听真话。
这个绿洲水利大坝,到底该不该建
如果要建,又该怎么建请大家不要有顾虑,敞开说。
会议室恢复安静。
在座的都是各领域的行家,深知这种大型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水库工程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
远非外人想的那样,修一道墙把水拦住就解决了。
一个完整的水库枢纽工程,包含挡水建筑物即大坝的坝体;
泄洪水的出口,即泄洪洞或溢洪道;
取水建筑物如进水塔,引水涵管;
最后配套上坝公路、管理站等一系列辅助设施。
施工过程更是繁琐。
光是地基处理,就要涉及夯实填筑、帷幕灌浆、固结灌浆;
如果涉及隧洞,还需要喷锚挂网、钢格栅支护、隧洞衬砌…
环环相扣,一步都错不得。
程实也在暗自盘算。
程教授的立场,让他必须站建设方。
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没想到,这次的第一步,不是看现场、画图纸。
而是要先舌战群儒,我喜欢。
这种时候。
第一个开口的人,要么是急于表现的愣头青,要么是早已胸有成竹的反对者。
3
舌战群儒
短暂的寂静后,社会学专家曲君教授沉重开麦:
水利工程当然重要。
但任何工程,尤其是这种永久改变一方水土地貌的大工程。
必须算两本账:一本经济账,一本民生账。
根据前期勘探资料。
工程建成后,虽然能保住中下游十万平方米耕地免受洪涝。
代价却是淹没上游三千平方米的现有良田。
孰轻孰重,这是一笔账。
已经开始扣帽子了。
这番话几乎是当面指责。
这让几位地方代表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连唐市长脸上的笑意也淡了。
赵委员也端起茶杯,吹着上面的浮沫。
沉思片刻的曲君继续补刀:更要紧的,是民生这本账。
修建大坝和水库,必然涉及库区移民。
人迁去哪
他们以后靠什么活
我们不仅要考虑把人迁到哪里去,还要考虑他们的生计问题。
这不只是安置问题。
更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本地的环境容量有限。
大规模的人口安置,极易引发新的人地矛盾。
新移民为活下去,肯定要毁林开荒。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把整个区域的生态都给搭进去。
为了下游的锦上添花,却要上游的百姓背井离乡。
这笔账,我们真的算清楚了吗
一时间,压抑的议论声四起,但没人站出来反驳或表态。
这个锅谁都不想背。
曲君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这些年,国内的大型水利项目。
没少在移民安置上栽跟头,甚至留下长期的社会矛盾。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落在程实身上。
这位坐在首座权威专家,还始终没开口。
成为全场的焦点,但程实丝毫不慌。
他慢条斯理地拿起面前的水杯。
先喝口茶润润喉。
下面,就该他摇旗呐喊了。
曲教授的担忧,很有代表性。
也体现了一位学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但是,我想曲教授拿到的是一份比较前期的、宏观的勘探资料。
对于绿洲水库这个具体项目而言,情况有些特殊。
当水库蓄水至正常高水位时,回水长度约七十米。
水库末端将淹没观村、台北、台南三个村落的部分河滩地,以及河滩上的部分树木。
在预选的下坝址库区内,还会淹没一个小型养鱼场。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也就是说。
程实抬起头,看着表情错愕的曲君。
在整个水库淹没范围之内。
目前,没有村庄!没有房屋!
也没有发现任何可供开采的矿产!
水库蓄水,不会产生村庄淹没问题,更不会有矿产压覆的问题。
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给出了结论:
所以,曲教授最担心的移民工程。
在这个项目里,根本就不存在!
这不仅为我们省去了一笔最巨大、最复杂的安置资金。
更将大幅度地节省工期,让我们能更快地享受到水库带来的红利。
一番话,把对方驳斥的哑口无言。
看来,这位曲教授是急于表现的愣头青。
地质专家张深接着开了口。
这人在业界号称铁算盘,以数据说话。
张专家刚把话头接过去,就将话题引向另一个更让人担忧的层面。
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工程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我们团队针对库区内可能存在的渗漏问题。
对地形地貌、各地层的岩性、渗透性、基岩节理裂隙密集带及岩溶都进行详细的调查。
他一边说,一边示意秘书将几张地质勘探图投到大屏幕上。
我们的结论是。
data-fanqie-type=pay_tag>
水库蓄水后,万一库水通过岩体中的溶隙、溶孔向下游库岸产生渗漏,风险不小。
而且,库区在左岸台南村及右岸观村一带均为土质岸坡。
这类库岸的抗冲刷能力很差。
如果发生长期性的大暴雨洪水,存在坍岸的风险。
坍岸、渗漏,这些词汇足以让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蒙上阴影。
程实沉默着,他想起了他的身死。
那无边的洪水。
让他对地质和结构稳定这两个词。
有着远超常人的敬畏。
但没办法,他有他的立场。
程实再次开口:您多虑了。
您提出的这些研究结论,都建立在诸多假设基础之上。
比如滑坡研究。
只有在水库回水后,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水,同时水库自身又发生严重渗漏…
多组最不利的因素全部叠加在一起。
这种特殊到近乎极限的情况下。
这类岩坡才有可能超越其发育阶段而突然失稳,并以高速剧冲型滑坡的形式出现。
这种概率,微乎其微。
他条理清晰的分析。
像一针镇定剂,让会议室里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对错。
而是取舍和权衡。
从经济到地质,从环境到历史。
每一个反对意见都像一块巨石,压在绿洲大坝这个项目上。
但反对的声音并未就此平息。
一位文质彬彬的反方环境专家补充道:程教授说的技术问题我不是专家,但我关心的是环境。
库区上游的沿江城镇,每年向江中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超过一吨。
如果不加以处理,建坝后水体流速减慢。
污水的自然净化和降解能力会急剧下降。
这很有可能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全面污染。
紧接着,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考古专家也颤巍巍地开了口:还有文物!
水库的形成将淹没水月庵、将军崖石刻等一批重要的文物古迹。
而且,水生环境的剧变。
可能导致某些特有鱼类的减少、甚至消亡…
这些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正方的水利专家立刻反驳:枯水期流量增加。
下游的航运条件也能得到极大改善,这是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
眼看会议愈发焦作。
一直沉默的程实,再次将手中的茶杯轻轻放下。
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泰斗级的专家身上。
程实环视全场,目光平静而锐利。
最后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各位的顾虑都有道理。
但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水库,有显著的、不可替代的综合效益。
我认为,应当兴建。
为什么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因为,它对我们市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将起到任何其他方案都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我这里有一份水文数据。
根据推演,如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
我们现有的河岸大堤,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可能会决口!
到那时,要死的,是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人!
人命!
程实加重语气,两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有了大坝,年发电量四亿度。
每年可以替代火电厂燃煤十二万吨。
能很大减轻煤炭生产和运输的压力,这难道不是环保吗
和几十万人的生命安全相比。
几处可以搬迁保护的文物,几条可以人工繁育的鱼,孰轻孰重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这顶帽子够大。
之前还言辞激烈、据理力争的所有反方专家,此刻都沉默。
谁敢站出来说,那几十万人的性命不重要
这个绿洲水利大坝。
到底要不要建,已经不言而喻。
最后,程实做出总结:所以,我建议。
本次会议的议题,不必再纠结于‘建或不建’。
而是应该正式转入下一阶段——
成立一个由地质、水文、结构、生态、经济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组。
对几个备选坝址和坝型方案。
进行一次全面的、量化的对比分析。
我们要用数据说话,用模型决策。
最终拿出一个风险可控、效益最优、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可行性方案。
该说的,都说完了。
程实再次恢复了那种老神在在的姿态。
短暂的沉寂后,唐市长率先鼓起了掌:说得好!说得太好了!
程教授一席话,真是高屋建瓴,拨云见日啊!
这才是我们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赵委员也点了点头,对程实投去赞许的目光。
随着领导表态,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锤定音!
最佳辩手,必须颁给程教授。
绿洲水利大坝项目。
正式从可行性研究,进入了方案比选的实质性阶段。
一场剑拔弩张的辩论会,终于平息。
唐市长率先起身,满面春风地做总结:本次讨论很有成效,成果显著。
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从成本收益、环境民生、社会影响、经济财政、管理参与、替代方案等多个维度。
对绿洲水利大坝项目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探讨。
很高兴,最后大家的意见达成了一致。
均同意兴建绿洲水利大坝!
他带头鼓起了掌。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齐心,更热烈。
仿佛之前的分歧从未存在过。
待掌声渐息,赵委员也笑着站起身。
既然大方向定了,那我们就要抓紧时间。
本次讨论会就到此结束。
会后,请各位专家到秘书小刘那里,就决策意见进行签字。
相关的工程勘探资料,也请大家都带回去。
再酝酿酝酿意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起来。
因为临近年终,明年的财政预算着急上报。
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还请大家辛苦辛苦。
七天后,我们组织一次现场勘查,直接到选址现场去。
把怎么建的方案,彻底敲定下来!
众人纷纷应诺,鱼贯而出。
脸上都带着几分尘埃落定的轻松。
4
坝址之争
整整七天,程实没出过门。
废寝忘食扎进了那几箱资料中。
坝型及选址分析。
看似简单几个字,内里却包罗万象。
一张张地质图、水文报告、设计草案摊在眼前。
属于水利专家的知识体系飞速重组、碰撞。
大坝的主要形式,无外乎那么几种:土坝、重力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拱坝…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脾性。
而选址,更是重中之重。
一个好的坝址,能让工程事半功倍;
反之,则可能沦为一个吞噬资金和时间的无底洞。
其次是坝型,它与选址相辅相成。
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建什么样的大坝,三者互为因果。
比如,坝长和坝高,这两个最基础的参数。
直接决定了工程总投资、总工期,以及最终能圈住多少水,产生多少效益。
原来如此…
程实彻底想通了。
这不仅是一道工程题,更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
在限制条件下,寻求那个唯一的最优解。
七日之约已到。
还是那辆熟悉的黑色商务,依旧是那位干练的刘秘书。
这一次,车子一路向着郊区的深山驶去。
当程实走下车时。
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河谷。
河流在谷底蜿蜒穿行,拐了一个巨大的S弯。
两岸的山,一边陡,一边缓,呈现出不对称的U字形。
山风扑面而来,吹散了连日来看资料的沉闷。
各位专家,这里就是我们预选的坝址河段了。
唐市长指着前方,从台北村到下游那个狐狸饲养场.
全长约1.8公里,河道在这里拐了个‘S’形的大弯。
一帮人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头,顺着河边往下走。
众人的脚下是奔腾的河水。
市长,我先说个丑话。
一位地质专家面色凝重。
他伸手指向上游光秃秃的山坡。
这上游山上没树,大片基岩裸露着,留不住土。
一下大雨,泥沙就全冲下来了。
咱这水库要是修起来,用不了几年就得被泥沙填平了!
所以,不管修啥坝,都得先能排沙!
一位结构专家立刻接话:没错,要保证水库的长期效益,就必须优先考虑排沙泄洪能力。
普通的土坝和重力坝,恐怕难以胜任。
我们必须采用泄洪冲沙能力更强的坝型。
另一位地质专家捡起一块石头,补充道:也要考虑材料问题。
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石头,但土料、砂料都极度缺乏。
所以,消耗土料多的坝型,比如土坝和混凝土心墙坝,基本可以排除了。
反倒是需要大量石料的堆石坝,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闸坝,更具可行性。
几句话之间,复杂的坝型选择题,范围迅速缩小。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钢筋混凝土闸坝
一位设计院总工站了出来。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这种坝型,大家可以理解为用石头堆起一座大山作为支撑。
然后在迎水面上贴一层混凝土面板来防渗。
它的安全性很高,坝体本身是非冲蚀性的。
稳定性好,抗震性能也不错。
最关键的是经济性!
它主要材料就是我们脚下这些石头。
能大大减少水泥、钢筋的外购和运输成本。
施工速度快,总工期短,非常适合我们市里财政预算紧张的现状。
话音未落,立刻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但是,面板堆石坝的缺点也很明显!
一位专家反驳道。
它的分区填筑要求极高。
一旦处理不好,产生不均匀沉降,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那个混凝土面板,出了问题,修复起来很困难!
对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的要求,比一般大坝要苛刻得多!
那你说咋办
要我说,就修钢筋混凝土闸坝!
唱反调的专家也不客气。
钢筋混凝土闸坝,就像是在河道上建一排巨大的水闸门。
排沙绝对是第一名!
可以有效防止泥沙淤积。
那得花多少钱!
总工一听就急了。
那玩意儿整个就是钢筋和混凝土堆出来的,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也高。
钢材、水泥这些大头全靠外购,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地基也得下大功夫处理,一分钱都省不了!
一番通俗易懂的讲解。
让在场的非专业人士也听懂了其中的利弊。
一个省钱但有风险,一个稳妥但是个吞金兽。
两种方案各有优劣,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程实一直没说话,扫视着河谷两岸的山。
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
果然,唐市长伸手指向了河谷的两个位置。
坝型先放放,我们先看坝址。
根据地形,初步看了两个地方。
他先指着上游一处最窄的地方:一个,是上坝址。
就在那座‘九仙台’山梁的西侧,河面只有八十米宽。
他接着又指向下游约两百多米外的一片开阔地。
另一个,是下坝址。
离那个狐狸厂不远,河面有一百六十多米宽。
此言一出。
刚刚才歇下来的争吵,又爆发。
我支持上坝址!
坝轴线短,工程量小,能省下大笔投资!
不行!
上坝址虽然窄,但左岸的九仙台是个单薄山梁。
岩层倾向河谷,万一哪天往河里一滑,啥都完了!
下坝址虽然宽,但地质条件更稳定!
两岸的岩体都好,抗滑稳定性也更优!
可下坝址的河床覆盖层更复杂。
底下一层烂泥,光是挖泥开挖量就得把人累死!
导流也更麻烦!
一个坝型,一个坝址。
两两配对。
排列组合一下,就是四套完全不同的方案。
每一套方案,都对应着不同的工程量、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预算。
这下都犯了难。
大眼瞪小眼,谁也拿不出个准主意。
唐市长和赵委员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走到了程实身边。
程教授,
唐市长笑呵呵的,却将一个千钧重担抛了过来。
您是这方面的权威,见得多,经历得多。
这个题,太难了,我们这些人都拿不定主意。
他语气诚恳无比:您看…
这两个坝址,两种坝型,到底该如何抉择
这四种方案,到底哪一个才是最适合我们绿洲大坝的
您往哪儿指,我们就往哪儿打!
瞬间,所有争论声都停了下来。
几十道目光,再次聚焦在程实身上。
山风呼啸。
程实站在河谷边,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河水。
他一句话,决定的是上亿的投资。
是几十万人的用水,更是这山这水未来一百年的样子。
高处不胜寒啊!
程实笑了。
这叫什么这就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可他偏偏就喜欢这种热度。
脑海中,属于水利专家的知识体系已经将四种方案的利弊清晰罗列:
一、下坝址,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二、上坝址,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三、上坝址,钢筋混凝土闸坝方案。
四、下坝址,钢筋混凝土闸坝方案。
每一个方案输出是截然不同的未来。
简单排列组合,这个我擅长。
上辈子被洪水冲垮的方案肯定不对,剩下的三个,选哪个呢
他心里嘀咕了一句。
我选。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虚虚一点。
上坝址面板坝方案。
此言一出,现场爆发出低低的议论声。
程实没有给他们过多讨论的机会。
继续说道:上坝址轴线短,工程量最小,投资最省。
至于左岸山梁的稳定性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锚固、增设抗滑桩等一系列先进的地质处理手段来解决。
技术上的困难,是用来克服的,而不是用来逃避的。
这是一个最大胆,也最激进的方案。
程实环视众人,心中波澜不惊。
做好了功在千秋,做不好万夫所指。
我死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这场关于绿洲大坝的论证,强行画上了句号。
那些反对的声音,增进了项目论证的深度和广度,预见到许多潜在的风险。
这就是反对意见的价值。
但在绝对的权威面前,终究被压了下去。
敲定方案后,眼前的画面竟然瞬间模糊!
程实的视角被抽离出来,变成上帝视角。
惊慌过后,他恢复镇定,认真看着一切。
时间开始飞速流逝。
他看到无数工程车辆开进河谷,削平山坡,挖掘基岩。
钢筋骨架拔地而起,混凝土日夜浇筑。
那座他亲手指认的山梁。
被钻机打上无数孔洞,用混凝土灌成泡芙,钉入岩锚,缝合牢固。
大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截断江流,横亘在两山之间。
绿洲大坝,建成了。
5
大坝溃败
很快,水库开始蓄水。
碧波荡漾,昔日的河谷变成了一片壮阔的人工湖。
各大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赞誉之词不绝于耳。
绿洲大坝建成!本市免受洪涝之苦。
总设计师程实教授曾言:千年一遇洪水,绿洲大坝也不在话下!
这是哪个三流小报混进来了,妥妥标题党。
程实的名字。
作为首席专家的身份,被反复提及。
即使知道这只是一个虚拟世界。
程实看着雄伟的大坝,心中也不免升起一丝沾沾自喜。
享受着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上帝快感。
然而这份得意没有持续太久。
盛夏,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雨席卷了整个流域。
紧接着,电视屏幕、报纸头条、网络新闻。
开始被同一个话题占据。
特大暴雨预警!本市将迎来新一轮强降水!
新闻播报的语气一天比一天凝重。
…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绿洲大坝能防千年一遇的洪水。
绿洲大坝面临首次大考!百年一遇的洪水能够轻松抵御。
水位持续上涨!已逼近警戒线!
绿洲大坝,能不能顶住,就看这一次了!
专家分析:大坝设计能否经受住考验,就在此一举!
这该死的新闻魅力,将紧张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程实起初还饶有兴致地看着。
但渐渐地,他笑不出来了。
突然,画面猛地一晃,切换到了下游某村镇。
刺耳的警报声和混乱的画面涌入视野。
紧急播报!洪水高峰已于下午一点左右抵达卜家蓬地区!
据初步消息。
洪峰的提前到来,可能与上游绿洲大坝的…垮塌有关!
垮塌两个字。
瞬间击碎了程实的平静。
画面中滔滔黄泥浊水疯狂涌入村庄。
一幢幢泥墙瓦房被轻易冲垮。
凄厉的哭喊声、惊叫声混成一片。
人们绝望地爬上村中仅有的几个高地。
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桌椅、床铺、甚至猪羊等家畜被洪水卷走,消失在浊浪之中。
谁也没心思去捞。
天哪!我的房子没了…这可怎么办啊!
这里轰然一声,那里哗啦一下。
倒下的泥墙在水中激起浑浊的浪花。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
只担心水位继续上涨,最后的立足之地也将被吞没。
程实的心情,无比沉重。
但他无法做出任何表情。
视角被固定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
那份源于旁观的轻松,被一种沉重到令人窒息的情绪死死压住。
混乱中,也有几个胆大的村民,用木头扎起简陋的木筏。
冲入激流,向着高地划去。
为被围困的村民带去唯一的希望。
当倒塌的房屋越来越多,哭声反而渐渐稀落。
哭,已经没有用了。
只有冰冷的雨声和远处洪水奔流的声音。
他们麻木地看着洪水吞噬自己的家园。
那种无声的绝望,比撕心裂肺的哭喊更令人揪心。
程实的心情无比沉重。
这是人命,是无数家庭的毁灭。
这一下,程实真的成了千夫所指。
巨大的愧疚感席卷而来。
负面新闻接踵而至。
报纸用触目惊心的黑体字标题,大肆宣扬:
《科学决策还是权力独断绿洲大坝决策过程疑点重重!》
《独断万古!程教授一意孤行,将科学论证变为权力压制!》
《谁该为这场人祸负责绿洲大坝溃败的背后!》
文章详细披露了当初可行性研究会议上的种种争议,并将矛头直指程实。
…据与会专家透露,程姓教授在论证会上。
无视地质风险,利用其权威身份强行推动高风险方案。
一意孤行,打压不同意见。
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是他孟浪了。
程实还想着大儒为我辨经。
只怕是将来会有无数野狗在他的坟头蹦迪。
脑袋一痛。
程实看着宽敞明亮的书房。
阳光在红木地板上切出一条条亮道道。
我睡着了原来都是梦啊!
叮咚——
有人按响了门铃。
还好…还好,这都是一场梦。
程实庆幸不已。
还有补救的机会。
一切从头开始,和梦里的进展一模一样。
再次来到会议室。
他看着这一群四十多岁的小伙子,觉得五十多岁的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这次,肯定还是支持修建绿洲大坝。
6
回头是岸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再次开打。
窝着一肚子火气。
程实这次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
把所有人怼的哑口无言,都绕着他走。
按部就班推进,再次来到郊区的河谷。
大河奔流不息。
这七天中场休息,程实格外认真。
连续通宵达旦,让现在站在岸边的他。
看着弱不禁风,但眼睛炯炯有神。
依旧是一番激烈的讨论。
唐市长温和的声音再次响起,将他从沉思中拉回。
程教授,您看…
这四种方案,到底哪一个才最适合我们的绿洲大坝
上坝址下坝址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钢筋混凝土闸坝
程实已经知晓答案。
这四种方案。
下坝址面板堆石坝方案最优,下坝址闸坝方案第二,上坝址闸坝方案第三,上坝址面板坝方案第四。
所以说,上辈子程教授的绿洲大坝修建方案没问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
所有人都看过来。
这一次,程实扫过上游那看似诱人的狭窄河道。
又望向下游那片地质稳定的开阔地。
我选。下坝址,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这个选择。
既不像支持上坝址那方那么激进,也不像支持闸坝那方那么耗费巨大。
它像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为什么
设计院总工忍不住问道.
下坝址河道宽,开挖量和填筑量都大。
投资比上坝址方案要高出至少百分之二十!
程实迎着他的目光开口:因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经不起任何‘万一’。
他指向上游那个单薄的山梁:上坝址的九仙台山梁。
岩层倾向河谷,这是一个地质上的先天缺陷。
一旦它滑坡,堵塞河道。
形成的就不是洪水,而是足以摧毁一切的溃坝!
我们不能把几十万人的身家性命,赌在它永远不会滑坡的侥幸上。
工程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是不可动摇的铁律。
至于为什么不用钢筋混凝土闸坝。
他转向另一位专家,因为没必要。
面板堆石坝的排沙泄洪能力。
在经过优化设计后,完全可以满足绿洲水库的需求。
而它的经济性,又能为我们节省下宝贵的资金。
这些钱,可以用在后续的生态补偿和航道改善上。
会上说过,我们要找的。
不是单项最优,而是综合最优。
他的一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既点出了上坝址方案的致命风险,又兼顾了经济性。
将所有人的顾虑都纳入了考量。
这不再是轻率的指点,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权衡。
唐市长与赵委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断。
好!
唐市长用力一拍手,就这么定了!
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底线!
采用下坝址,面板堆石服坝方案!
……
程实再次被挂在了天上。
画面飞速流转。
看着那座大坝在下坝址。
在那更宽阔的河谷上,以更加稳健的姿态拔地而起。
这一次,它横跨在江面之上。
显得更加雄壮、更加坚不可摧。
时间快进。
又是那个熟悉的特大暴雨。
特大暴雨预警!本市将迎来百年一遇的强降水天气!
绿洲大坝面临首次大考!能否抵御特大洪水
程实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如期而至时。
噩梦,以另一种方式降临了。
值班室里,电话铃声尖锐地撕裂了雨夜的寂静。
喂!这里是防汛指挥部!
什么安仁煤矿
坑道积水很深好!我们马上记录上报!
刚挂断一个,另一个电话又响了起来。
源口煤矿告急!坑道进水,全矿断电!
石马头煤矿也断电了!
田版煤矿!通往矿区的道路被山体塌方阻断了!
窗外,瓢泼大雨从门窗的缝隙里挤进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到了晚上八点,疯狂响了一天的电话突然安静了。
可这种死寂,比之前的喧闹更让人心慌。
突然,桌上的专线电话发出了刺耳的铃声!
一位值班员猛地抓起电话。
听了几秒,脸色瞬间煞白,整个人都瘫在地上。
完了。
绿洲大坝,出事了!
电视屏幕上,紧急新闻的红色标题触目惊心。
本台最新消息。
绿洲大坝出现巨大裂纹,已于五分钟前发生溃坝!
画面中,那座程实亲手选定的、本应坚不可摧的绿洲大坝。
被浑浊的洪水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钢筋混凝土的碎块被洪流裹挟着,冲向下游的万家灯火。
画面与上一次何其相似,又是那些被洪水冲垮的房屋。
又是那些爬上高地绝望哭喊的村民。
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程实呆住了。
他看着这一切,大脑一片空白。
什么鬼
怎么可能!
下坝址!最稳定的地质!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成熟的技术!
已经避开了所有理论上的风险,怎么还会塌!
他绞尽脑汁,也想不通问题出在了哪里。
画面摇晃,绿洲大坝跟前。
前方记者指着裸露出的堤坝断面,悲愤地报道着。
大家可以看到。
这里的混凝土用手一捏就碎,里面的钢筋比筷子还要细!
这就是我们用来保护几十万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大堤吗
后续的调查报告,很快就公布了。
《惊爆!绿洲大坝成豆腐渣:钢筋细如筷,百姓安危何在》
《大揭秘:绿洲大坝手捏即碎,人祸猛于天灾,谁该担责》
《绿洲大坝不堪一击内幕:钢筋细若筷,人祸何时休》
不是天灾,是人祸!
还会有重来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