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薇
发自青山市南麓镇
9月1日凌晨3点17分,青山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电话铃声在寂静的值班室里骤然响起。接警员小吴刚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指尖还沾着键盘上的灰,就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哭腔的男声,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警察同志……救救我……我在南麓镇望川古宅……我那部顾炎武的手稿……没了!门窗都好好的,它就这么没了!
小吴迅速在电脑上敲下关键信息——地点:南麓镇望川古宅;事由:珍贵古籍失窃;报警人:周明远。她一边捏着话筒安抚您别急,我们马上派警,一边将警情同步转发给青山市刑侦支队。彼时,刑侦支队队长张磊刚结束一场长达4小时的案情分析会,趴在办公桌上打盹,胳膊下压着的案卷还露着一角。手机震动的瞬间,他猛地惊醒,抓起椅背上的外套就往停车场跑,嘴里反复念着:望川古宅顾炎武手稿在青山市待了15年,他对望川古宅熟得很——那是座蹲在半山腰的百年老宅子,去年刚挂上市级文物保护建筑的牌子;而顾炎武的手稿,随便一件都能在收藏圈掀起风浪,更别说还是带未公开批注的孤本。
我是当天早上7点被报社主编的电话叫醒的。林薇,南麓镇望川古宅出大事了!周明远那部800万的顾炎武手稿被盗了,现场还留了个奇怪的青铜符号,你赶紧过去盯着,务必挖点独家出来!主编的声音透着急切,尾音都劈了。我挂了电话,胡乱往包里塞了笔记本、录音笔和相机,连桌上的豆浆都没顾上喝,开车就往南麓镇赶。
从市区到南麓镇要走1小时40分钟的山路,越往山里走,路边的建筑越矮,从高楼变成了盖着黑瓦的农房,空气里混着泥土和桂花香。我握着方向盘,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周明远的信息——58岁,退休中学历史老师,痴迷古籍收藏30年,去年在上海的拍卖会上,他举着牌子跟人抢了20多轮,最后咬牙砸了800万,才把那部顾炎武手稿抱回来,这事当时在青山市收藏圈传了快一个月。至于望川古宅,是清光绪二十年建的,最早是盐商的私宅,民国时被富商沈万山扩建过,2010年被周明远买下来,花了近千万修复,听说宅子里藏着不少宝贝。
上午9点15分,我终于到了望川古宅门口。远远就看见黄色的警戒线拉了一圈,几个穿警服的警员站在门口,村民们挤在警戒线外探头探脑,议论声像一群嗡嗡的蜜蜂。听说了吗周老师家的宝贝被偷了,值好几百万呢!我早上来的时候,看见警察拿小刷子在地上刷,跟电视里一样!这宅子邪门得很,前几年就有人说晚上能听见女人哭,现在又出这事……
我掏出记者证晃了晃,跟门口的警员说明来意,顺利进了古宅。院子里,技术科的人蹲在地上勘查,白色手套在青砖上格外显眼,有人拿着放大镜凑在地上看,有人往物证袋里装东西。张磊队长站在院子中央,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手里攥着个笔记本,时不时跟身边的警员低声交代几句。我刚想上前打招呼,就看见一个穿深色中山装的男人从屋里走出来——头发花白,脸色白得像纸,眼窝陷进去一大块,走起路来脚步发飘,正是周明远。
周老师,您好,我是《青山晚报》的记者林薇,想跟您了解下情况。我递过名片,他接过去攥在手里,指节都泛了白。张了张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记者同志……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那部手稿……是我的命啊……话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砸在青石板上,溅起一点细小的灰。
第一章
古宅秘史:百年老宅里的岁月痕迹
1.1
从盐商私宅到文物建筑:望川古宅的百年变迁
为了摸清望川古宅的底,接下来几天我跑遍了南麓镇的老宅子,还去了青山市档案馆。档案馆在老城区的一栋三层小楼里,窗户上糊着旧报纸,翻档案时得戴着口罩——纸太脆了,一摸就掉渣。
望川古宅的第一任主人是清末的盐商王某。《青山市志》里写着,他出身贫寒,早年在盐场当学徒,后来靠精明的脑子垄断了青山市的盐运,成了当地的富豪。清光绪二十年,他砸钱在南麓镇半山腰买了块地,建了这座宅子。那时候的宅子没现在大,只有前院和中院,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是硬山顶,门窗上雕着梅兰竹菊,现在看虽残了,却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王某住进古宅后,生意越做越大,可好日子没几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社会乱了,他的盐运生意一落千丈,加上晚年沉迷赌博,短短几年就把家产败光了。1922年,他被迫把古宅卖给了商人李某,自己带着家人走了,从此没了音讯。
李某买了古宅,只小修了修,没改结构。1934年,他生意亏了本,又把宅子卖给了沈万山。沈万山是民国时的传奇人物,早年在上海做外贸,赚了大钱,晚年回青山市,一眼看中了望川古宅,把它改成了养老的地方。他给古宅加了后院,建了听雨轩观星台,还装了彩色玻璃、铺了实木地板,混着西方的建筑元素。南麓镇90岁的王大爷跟我说,他小时候总趴在古宅墙外偷看:沈老爷家可气派了,院子里种满了奇花异草,佣人端着盘子来回走,他出门坐黑色小汽车,那在当时可是稀罕物!
1949年后,沈万山把古宅捐给了政府,这里先后成了南麓镇政府、南麓镇中学的教室。1985年,古宅年久失修,漏雨的漏雨,蛀虫的蛀虫,政府只好把它闲置了。之后25年,古宅渐渐被忘了,院子里的草长到一人高,门窗上的木雕被风吹雨打得残缺不全,村民们还传,晚上能听见宅子里有女人哭。
2010年,周明远偶然听说古宅要卖,立刻赶去看。第一次见它时,破得不成样子,屋顶漏雨,木梁上全是蛀虫眼,草比人还高。他指着门框上的雕花,指尖轻轻摸过:但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你看这雕花,虽残了,工艺多精致;‘听雨轩’的柱子,都是上好的楠木,现在根本找不到了。
为了修复古宅,周明远几乎掏空了家底。卖了市区两套房子,向亲戚借了钱,前前后后砸了近千万。他从苏州请了有30多年经验的工匠,建材都挑着来——青砖是从安徽老宅子拆的清代砖,每块都要洗、消毒、补;木材用的是楠木、紫檀,光运这些木料就花了三个月;门窗上的木雕,工匠照着原样一点一点刻,复杂的图案要刻半个多月。
修了五年,古宅终于恢复了模样。2015年周明远搬进来,在院子里种了石榴树、桂花树,池塘里养了锦鲤,还专门弄了间收藏室放古籍。2023年,古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他成了这座老宅子的守护者。
1.2
收藏室里的宝贝:周明远的收藏情结
周明远的收藏室在古宅二楼东侧,是整个宅子最严实的地方。我第一次进去时,就被震住了——墙壁是隔音防潮的,地面铺着深色实木地板,天花板上装了四个高清监控,角落里的恒温恒湿机显示着22℃、55%,正好适合存古籍。
左右两边的书架上,线装古籍摆得整整齐齐,从唐代的佛经抄本到清代的刻本都有。书架上方挂着几幅古画,明代唐伯虎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图》,虽不是真迹,却是清代的高仿,值不少钱。房间中央是个玻璃展柜,不锈钢框架,防弹玻璃,装着电子密码锁和指纹识别,只有周明远和他老伴能打开。
这些都是我一辈子的心血。周明远指着书架,眼神亮了起来:你看这本《论语集注》,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2005年在杭州拍卖会上拍的,花了30万;还有这本《金刚经》抄本,唐代的,不是敦煌出土的,但也是珍品,我找了整整十年才拿到手。
他对古籍的痴迷,是从小养成的。出身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家里藏了不少书。小时候最爱在父亲书房翻书,那些泛黄的纸页、古老的字,总能勾住我。他笑着说:有次看到一本清代的《唐诗三百首》,手写的,还配着插图,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从那以后就想收集更多古籍。
参加工作后,周明远成了中学历史老师,工资不高,却每个月都挤出钱买古籍。为了一本心仪的书,他周末跑古玩市场,假期赶拍卖会,省吃俭用好几个月是常事。1998年在南京古玩市场,看到一本清代康熙年间的《资治通鉴》刻本,老板要价5万,我当时工资一个月才1200块。他叹了口气:跟老板砍了半个多月价,分三次付清的钱,把书抱回家时,我老婆跟我吵了一架,说我疯了——但我不后悔,这些古籍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2023年在上海的古籍拍卖会上,周明远第一次见到那部顾炎武手稿。当时竞争特别激烈,起拍价300万,很快就飙到600万。他攥紧了拳头,像是又回到了拍卖会现场:我手心全是汗,知道这手稿的价值——不只是顾炎武的手迹,里面还有没公开的批注,对研究他的思想太重要了。
他跟一个神秘买家抢了20多轮,对方加价很果断,像势在必得。价加到750万时,我犹豫了——手里的钱不多了。但转念一想,错过了就再也见不到了。周明远说:最后咬着牙加了50万,喊到800万,没想到对方突然放弃了。我当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手都抖了。
拍下手稿后,他请专业修复师修了又护,还从印度定制了紫檀木盒,里面铺着软绸,专门用来放手稿。每天我都来看看,有时候拿出来翻一翻,摸一摸纸页,像跟古人对话。他打开展柜,指着里面的空木盒,声音又哑了:本来打算明年捐给市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它,没想到
2.1
李阿姨的回忆:起夜时的咔嗒声
周明远的老伴李阿姨,56岁,退休前是南麓镇小学的语文老师。她性格温和,说话轻声细语,可一说起失窃那晚的事,手就忍不住发抖,攥着衣角的指节泛白。
那天晚上睡得不好,总觉得心里慌慌的,像有什么事要发生。她坐在堂屋的藤椅上,眼神飘向二楼走廊的方向:大概11点多,我起来上厕所,刚走到走廊,就听见书房(收藏室)那边传来‘咔嗒’一声——就是……就是‘咔’一下,然后‘嗒’一声,像钥匙转锁芯的动静,但又没那么响。
李阿姨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是进了老鼠。这宅子老了,偶尔有老鼠跑,之前也听过类似的声,所以没太在意。她走到周明远卧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老周,你听,是不是有老鼠要不要起来看看
周明远睡得正沉,被叫醒后有点不耐烦:别大惊小怪的,就是老鼠,明天找物业来。赶紧睡,我明天还要去市里开会。
她见周明远这么说,就没再多想,转身回了房。现在想想,我真后悔啊!李阿姨抹了抹眼泪,声音带着哭腔:要是当时我坚持去书房看看,说不定就能发现不对劲,手稿也不会丢了。那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心悬着,没想到……
第二天早上6点半,李阿姨像往常一样起来做早饭。粥煮好了,喊周明远吃饭,喊了好几声都没应。我以为他睡过头了,去卧室看,没人。她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赶紧往书房跑,刚到门口,就看见老周蹲在地上,手里拿着那个空紫檀木盒,脸色白得像纸——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手稿没了。
她当时吓得腿都软了,跑过去扶周明远:老周,怎么回事手稿呢手稿去哪了周明远一句话说不出来,只是摇头,眼泪掉个不停。我们家门窗都锁得好好的,大门指纹锁只有我和他能开,窗户也从里面锁着,那人到底是怎么进来的李阿姨皱着眉,满脸疑惑:而且他只偷了手稿,现金、首饰、其他古董都没动——他怎么知道手稿在哪怎么知道展柜的密码和钥匙
2.2
周明远的疏忽:那些不该说的话
采访时,周明远总说,嫌疑人肯定早就盯上他了,对他的情况摸得透透的。我后来仔细想,都是我太大意了,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把信息漏出去了。
去年拍下手稿后,他心里高兴,忍不住跟身边人分享。跟收藏圈的朋友说过,说了手稿的价值,还有我怎么存的——展柜是什么牌子,密码锁是双重的,这些都讲了。他捶了捶大腿,满是懊悔:当时觉得都是朋友,平时也交流藏品保存方法,没觉得有问题。现在想来,里面说不定有‘内鬼’,把话传给外人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他还记得去年10月的收藏交流会,当时带了手稿的高清照片去。那天来了不少人,有老朋友,也有陌生的收藏爱好者。有人问我手稿平时放哪,我就说了在二楼收藏室,还提了一嘴展柜是‘德力西’的,带指纹和密码锁。周明远低着头:还有人问密码好不好记,我开玩笑说‘都是家里人的生日,闭着眼都能输对’——现在想想,这话简直是把‘钥匙’递到小偷手里了。
更让他自责的是,今年3月古宅局部修缮时,他让施工队经过二楼走廊。当时收藏室门没锁,我想着工人是正规公司的,没问题,就没盯着。他说:现在怀疑,有人趁那时候偷偷记了收藏室的位置,甚至可能撬开过展柜看,只是当时没发现。
我顺着他的话,找到了负责修缮的青山古建筑修缮公司。负责人刘经理听完来意,连忙摆手:我们工人都是老手,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施工前还跟周老师签了保密协议,严禁乱逛,更别说进收藏室了。
可当我提出要见当时负责二楼施工的工人时,刘经理支支吾吾起来:有个叫张强的,当时修二楼木梁,不过他上个月辞职了,说回老家发展,现在联系不上。
这个张强成了第一个可疑对象。我从刘经理那拿到他的身份证复印件——三十多岁,颧骨高,眼神有点闪躲。刘经理说,张强技术不错,但话少,总爱打听东家的事,在古宅施工时,就多次问过周明远的藏品。有次我跟他说,周老师家有值钱的古籍,他眼睛一下子亮了,问能不能去看看。我当时就骂了他,让他少管闲事。刘经理皱着眉:现在想想,他辞职会不会跟手稿失窃有关
我把线索告诉张磊,他立刻派人去张强的老家清溪县调查。三天后,侦查员传回消息:张强根本没回老家。他家人说,上个月张强只寄了一笔钱回来,说去外地打工,之后就没联系了。张强有重大嫌疑,已经录入全国通缉系统,一有行踪就抓。张磊说:但他未必是主谋,可能只是‘探路的’,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团伙。
3.1
青铜符号的秘密:牵出寒鸦帮传闻
案发一周后,技术科的鉴定报告终于送到了张磊手里。我跟着他去技术科取报告时,科长王鹏正拿着放大镜对着那枚青铜符号反复端详,桌上摊着好几张拓印纸,墨汁还没完全干透。你们来的正好,这符号的门道可不少。
王鹏把报告推过来,指尖在纸上划了一圈,黄铜材质,距今约
50
年,寒鸦图案是民国时期的‘阴刻法’,但边缘的磨损不是自然老化
——
你看这里,磨损痕迹很规整,像是有人故意用砂纸磨过,目的是让它看起来更旧,混淆年代。
张磊捏着符号的边缘,指尖蹭过冰凉的金属面:不是普通的饰品绝对不是。
王鹏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泛黄的《青山刑侦档案
1970-1990》,翻开其中一页,里面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枚和案发现场几乎一样的青铜符号,只是那枚符号的寒鸦眼睛处,嵌着一点暗红色的痕迹。这是
1982
年‘寒鸦帮’盗窃案的证物照片,当时他们偷了城南陆家的一批字画,现场就留了这个。
寒鸦帮
我凑过去看照片,纸页边缘脆得一碰就卷边,我之前查资料时没见过这个团伙的记录。
王鹏叹了口气,用手指掸了掸纸上的灰:那是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活跃在青山的盗窃团伙,专门偷古董字画,作案后必留一枚寒鸦符号,当时闹得人心惶惶。1985
年警方端了他们的老巢,头目李某被判了无期徒刑,剩下的人要么抓了,要么跑了,这几十年没再听过动静。
张磊的手指在报告上敲了敲,眉头拧得更紧:现在突然出现仿冒的符号,是有人想借‘寒鸦帮’的名头掩人耳目,还是当年有漏网之鱼
为了弄清这事,我们当天下午就去了青山市监狱。监狱在城郊的山脚下,高墙电网围着,门口的哨兵站姿笔挺,风吹过铁丝网发出
哗啦
的声响,让人心里发紧。
见到李某时,他正坐在会见室的铁椅上,穿着灰色囚服,头发白得快全掉光了,瘦得颧骨凸起,双手放在桌上,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显得格外粗糙。听到
寒鸦符号
四个字,他原本耷拉着的眼皮突然抬起来,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声音沙哑得像被石子卡了喉咙:你们……
看到那个符号了
我把青铜符号的照片递过去,他的手指抖着碰了碰照片,指甲缝里还嵌着没洗干净的泥土
——
后来狱警说,他在监狱里负责种菜,每天要翻两亩地。这不是我们当年的符号。
李某看了半分钟,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点不屑,我们的符号,寒鸦眼睛是用红宝石嵌的,当年我特意从上海买的碎钻,每枚符号都不一样;而且雕刻的‘鸦’字,最后一笔是带钩的,你们这个是直的
——
仿得太糙了。
张磊往前倾了倾身:当年‘寒鸦帮’偷的东西,都怎么处理
李某的眼神暗了下去,手指在桌上画了个圈:有个中间人,我们叫他‘老鬼’,专门对接海外买家。他从不露面,每次交易都选在南麓镇的破庙里,把东西放在香炉下面,我们拿钱走,他再去取。
老鬼是谁
我赶紧追问。李某却突然闭了嘴,喉结动了动,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不知道。他说话总是捏着嗓子,每次见面前都会换地方,我们只知道他住在南麓镇附近,家里好像是做古董生意的。
从监狱出来时,天已经黑了,风裹着山雾吹在脸上,凉得人打哆嗦。张磊把车停在路边,给南麓镇派出所打了电话,让他们查
老鬼
的线索。当年的案子过去太久,很多档案都丢了,能不能找到人,只能看运气。
他揉了揉太阳穴,我注意到他眼底的红血丝比昨天更重了
——
这几天他几乎没合过眼,白天跑现场,晚上熬夜看卷宗。
两天后,南麓镇派出所传来消息:有个
90
岁的王爷爷记得
老鬼。我和张磊立刻赶过去,王爷爷家在镇东头的老院子里,门口种着一棵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个破鸟笼。他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个紫砂壶,听我们问
老鬼,浑浊的眼睛亮了亮:你们说的是赵四海吧当年他就住在望川古宅旁边的院子里,总穿个黑布衫,白天关着门,晚上偷偷摸摸往外搬东西,有人说他是倒腾古董的,也有人说他是‘寒鸦帮’的眼线。
赵四海现在在哪
张磊往前凑了凑。王爷爷叹了口气,喝了口茶:1985
年‘寒鸦帮’被端了之后,他就不见了,有人说他去了美国,也有人说他被人杀了
——
他那院子后来被拆了,盖了新房,早就没痕迹了。
我们立刻去档案馆查赵四海的档案,在一堆
1985
年的
人口迁移记录
里,终于找到了他的名字:赵四海,1943
年生,1985

6
月申请出国,目的地美国,理由是
投亲。张磊立刻联系国际刑警,请求协助调查赵四海的下落。三天后,美国警方传回消息:赵四海在
2020
年因心脏病去世,生前住在纽约唐人街,没结婚,也没子女,遗物里只有一些旧照片和一本日记。
日记里写了什么
我问张磊。他拿着翻译过来的日记摘要,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大部分是日常琐事,但有一页提到‘南麓镇的宝贝,藏在望川的影子里’,还有‘寒鸦的记号,要等下一个月圆’——
没头没尾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线索似乎又断了。我和张磊坐在警局的会议室里,桌上摊着符号照片、赵四海的档案和日记摘要,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会不会是赵四海当年没把所有东西都运走,还藏在望川古宅里
我突然想到之前周明远说的
密室,嫌疑人找手稿,会不会其实是为了找赵四海藏的东西
张磊猛地站起来,抓起外套:去古宅!
3.2
监控恢复:黑色越野车的踪迹与
鬼市
线索
我们赶到古宅时,周明远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张老照片
——
是沈万山当年在古宅前拍的,照片里的
听雨轩
前种着两棵海棠树,现在只剩下一棵。你们来了。
他把照片递过来,声音比之前好了些,我翻出父亲留下的日记,里面写着
1983
年他在‘听雨轩’讲课,发现讲台后面的墙壁是空的,敲起来有回声,但当时学校不让挖,就没敢动。
张磊让人拿来工具,在讲台后面的墙壁上敲了敲,果然有
咚咚
的空响。技术科的人用探测仪扫了一圈,确定墙壁后面有个约
5
平方米的空间。小心点,别破坏古建筑。
张磊叮嘱道。工匠们用特制的撬棍,一点点撬开青砖,灰尘簌簌往下掉,我忍不住捂了捂鼻子
——
空气中混着霉味和土腥味,像是百年前的气息被突然唤醒。
半小时后,一个黑漆漆的洞口露了出来,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张磊打开手电筒,率先走了进去,我和周明远跟在后面,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扫过,能看到地上散落着几个破旧的木箱,箱子上的铜锁已经锈死,墙上挂着一张民国时期的地图,纸页发黄发脆,一碰就掉渣。这里应该是沈万山当年的密室。
周明远蹲下来,摸了摸木箱的木板,我父亲说的没错,真的有密室。
张磊的手电筒光停在地上,我顺着看过去,地上有几枚新鲜的脚印,鞋印尺码约
42
码,和之前在后院发现的一致。嫌疑人来过这里。
张磊蹲下来,用手套碰了碰脚印旁的泥土,泥土还没干,应该是最近三天内留下的。
我们在密室里仔细搜查,打开最里面的一个木箱时,里面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张折叠的纸条,上面用圆珠笔写着:手稿我拿走了,想要找回来,就去南麓山的望川亭
——
寒鸦留字。
纸条右下角画着一枚简易的寒鸦符号,笔迹潦草,川
字写得像
三,周明远一看就急了:望川亭在南麓山山顶,早就荒废了,他在耍我们!
张磊却捏着纸条反复看:他故意留下纸条,要么是挑衅,要么是想引我们去望川亭,趁机做别的事。
话音刚落,他的手机就响了,是技术科打来的:张队,之前中断的监控恢复了!案发当晚
11

03
分,有一辆黑色越野车从望川古宅附近的山路下来,车牌被黑布挡住了,但车尾有一道明显的划痕,像是被石头刮的。
我们立刻赶回警局看监控,画面虽然模糊,但能清楚看到越野车的车型
——
是一辆黑色的丰田普拉多,车尾的划痕从左尾灯一直延伸到后保险杠。立刻排查青山市所有的丰田普拉多,重点找车尾有划痕的!
张磊对着对讲机喊。
两天后,有个出租车司机孙师傅联系了警方。我和张磊去出租车公司见他时,他正坐在调度室里喝茶,手里攥着个方向盘套,手指不停地搓着。案发当晚凌晨
2
点多,我在南麓镇山口拉过一个男人,30
多岁,穿黑色外套,戴黑色手套,背着个黑色的包,神色慌得很。
孙师傅喝了口茶,咽了口唾沫,他上车就说‘去市区老城区古玩市场,越快越好,不走高速’,我问他急什么,他也不说话,就盯着窗外,手一直攥着包,好像里面有什么贵重东西。
他在古玩市场哪下车的
张磊问。就在市场后门的巷子里,下车前还问我‘有没有看到一辆黑色越野车,车尾有划痕’,我说没看到,他就匆匆走了,还多给了我
50
块钱。
孙师傅补充道,那男人说话声音很低,像是故意压着嗓子,而且左手虎口处有个疤,我看得很清楚
——
当时他掏钱时,手套滑了一下,露出来的。
左手虎口有疤!我和张磊对视一眼
——
张强之前交代
老板
的特征,就是左手虎口有疤。我们立刻去老城区古玩市场调查,这个市场是青山市最大的古玩交易地,白天有正规店铺,晚上则有
鬼市,凌晨三四点最热闹,什么来路不明的东西都能见到。
我们在市场里走访了两天,终于有个卖老字画的刘老板松了口。他的店铺在市场最里面,门口挂着个
收售古籍
的牌子,屋里堆着各种旧书,光线昏暗得很。案发当天凌晨
3
点多,有个男人来问我收不收‘清代顾炎武手稿’,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
——
这么贵重的东西,哪有凌晨拿出来卖的
刘老板压低声音,眼神往门口瞟了瞟,我让他把东西拿出来看看,他却不肯,只说‘保证是真的,要价
1500
万’,我怕惹麻烦,就说不收,他骂了句‘不识货’,转身就走了。
他长什么样
张磊追问。30
多岁,穿黑外套,左手虎口有疤,背着个黑包。
刘老板回忆道,他走后,我看见他上了一辆白色面包车,车牌号最后三位是
789,我记得很清楚
——
那车停在巷口,车灯没关,我扫了一眼车牌。
我们立刻调取市场附近的监控,果然找到了那辆白色面包车,通过车牌查询,车主是一个叫李伟的男人,住在青山市郊区的城中村。我和张磊带着警员赶过去时,李伟家的门虚掩着,推开门一股酒气扑面而来,地上散落着几个空酒瓶和烟头,桌上放着一杯没喝完的水,还冒着点热气。人刚走没多久。
张磊摸了摸水杯,对警员说,赶紧搜!
警员在卧室的衣柜里找到了一个黑色的包,打开一看,里面果然装着一本泛黄的古籍
——
周明远后来辨认,正是被盗的顾炎武手稿!除此之外,包里还有一枚青铜符号,和案发现场的一模一样,以及一张张强的身份证复印件。李伟和张强是同伙。
张磊拿着复印件,眉头紧锁,张强负责探路,李伟负责作案和销赃,背后的‘老板’才是主谋。
我们在屋里搜查时,还发现了一张未完成的快递单,收件地址是
广州市白云区
XX
街道,收件人写的是
王先生,电话是假的。他们想把手稿寄到广州,再转卖给海外买家。
张磊把快递单收好,立刻联系广州警方,盯着这个地址!
3.3
审讯张强:老板
的真面目与密室里的秘密
案发第十天,侦查员在清溪县的一个小旅馆里抓到了张强。我和张磊赶到清溪时,张强正被铐在审讯室的椅子上,头垂着,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上沾着泥土和油渍。看到我们进来,他的身体明显抖了一下,嘴里不停地念叨:我不是故意的,是‘老板’逼我的……
张磊坐在他对面,把一杯热水推过去:先喝口水,把事情说清楚
——‘老板’是谁你们怎么计划偷手稿的
张强端着水杯,手抖得厉害,水洒了一地。他喝了口热水,喉结动了动,终于开口了:去年
3
月,我在望川古宅施工时,‘老板’找到我,给了我
5
万块钱,说让我打听周明远的藏品情况,尤其是那部顾炎武手稿的存放位置。他说只要我帮他拿到手稿,再给我
20
万。
他怎么联系你的
我问。用变声电话,每次号码都不一样。
张强低着头,见面的时候,他总戴着口罩和帽子,看不清脸,只知道他身高大概
1

8,左手虎口有疤,说话声音很低,像是故意压着嗓子。
案发当晚,张强按照
老板
的指示,提前潜入古宅,躲在二楼的储物间里。‘老板’给了我一把万能钥匙和一个干扰器,让我
11
点准时用干扰器打断监控信号,然后去开收藏室的门。
张强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开了快十分钟才把展柜打开,拿到手稿后,就按照他说的,在地上放了一枚青铜符号,然后从后院翻墙跑了,把手稿交给了李伟
——
之后我就躲到了清溪县,不敢露面。
‘老板’为什么要偷手稿
张磊追问。张强摇了摇头:不知道,他没说。但他让我找机会去古宅的密室,说里面有‘更重要的东西’,可惜我没找到密室的位置,他还骂了我一顿。
密室里的东西我和张磊对视一眼
——
之前在密室里只找到一张纸条,没发现其他东西,难道
老板
要找的不是手稿,而是密室里的秘密我们立刻赶回望川古宅,再次搜查密室。这次,周明远带来了他父亲的日记,里面有一页写着:沈万山的密室,藏在‘听雨轩’的影子里,月圆之夜,方能见真章。
月圆之夜
张磊看了看日历,明天就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我们决定等明天晚上再来。第二天晚上,月亮升到头顶时,我们再次进入密室。月光透过洞口照进来,落在墙上的地图上,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
月光在地图上的
望川亭
位置,映出一个小小的凹槽!
张磊用手电筒照过去,凹槽里有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枚青铜符号,和案发现场的不一样
——
这枚符号的寒鸦眼睛处,嵌着一颗红色的碎钻,正是李某说的
寒鸦帮
正品符号!除此之外,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沈万山的字迹:寒鸦之秘,藏于手稿夹层,非有缘人不得见。
我们立刻打开顾炎武手稿,在最后几页的夹层里,找到了一张折叠的纸,上面写着一串密码:1894-1934-2010——
正是望川古宅建造、扩建和修复的三个关键年份。纸页边缘还沾着一点暗红色的印记,周明远用指尖轻轻蹭了蹭,突然脸色一变:这是朱砂!我父亲说过,沈万山当年记账时,习惯用朱砂在重要文字旁做标记,这串密码肯定藏着大秘密。
张磊立刻让人将密码和古宅的建筑图纸对应起来:1894
年王某建前院时,曾在地基下埋过
镇宅之物;1934
年沈万山扩建后院,特意修了一条连通山外的地下暗渠;2010
年周明远修复古宅,在收藏室的横梁里加了一层防潮木板。这三个地方,说不定就是密码指向的藏物点。
张磊指着图纸上的红圈,明天一早,我们分头排查。
第二天清晨,技术科的人带着探测仪先去了前院。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撬开地基处的青砖,泥土里果然埋着一个生锈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本泛黄的账本,上面记录着王某当年贩卖私盐的账目,还有一张用毛笔写的
悔过书——
原来王某当年垄断盐运,靠的是贿赂官员、欺压同行,晚年沉迷赌博,也是因为怕私盐生意败露,想靠赌钱
翻本
掩盖罪行。
这账本要是放在当年,能牵出一串贪官。
张磊翻着账本,眉头紧锁,但跟‘寒鸦帮’和手稿失窃案好像没直接关系。
另一边,去后院排查地下暗渠的警员也传来消息:暗渠尽头的石壁上,刻着一个模糊的寒鸦图案,图案下方有个被撬过的痕迹,像是之前藏过东西,现在已经空了。
最后只剩下收藏室的横梁。周明远踩着梯子,用手电筒照向横梁内侧,突然指着一处木板接缝处喊:这里有个暗格!
工匠们用撬棍撬开木板,里面藏着一个紫檀木盒,盒身雕着精致的缠枝莲纹,和装顾炎武手稿的木盒是同一种材质。打开木盒,里面装着一封用丝绸包裹的信,信封上写着
致后世守护者,落款是
沈万山,民国二十六年。
信里的字迹是用毛笔写的,墨水已经有些褪色,但依旧清晰:余半生经商,虽积下万贯家财,却也得罪不少人。民国二十五年,‘寒鸦帮’头目李某找上门,以家人性命相要挟,逼余资助其盗窃古董,余无奈应允。后恐其日后反咬,遂将其与海外买家交易的账本藏于后院暗渠,又将顾炎武手稿中夹藏的‘寒鸦帮’联络暗号录于纸上,藏于横梁暗格
——
若日后‘寒鸦帮’再起祸端,望守护者以此为证,揭露其罪行。
原来沈万山当年是被胁迫的!
周明远看完信,长舒一口气,我之前还以为他是‘寒鸦帮’的同伙,现在看来,他也是受害者。
张磊却注意到信里的一句话:顾炎武手稿中夹藏的‘寒鸦帮’联络暗号——
难道手稿除了夹层里的密码,还有其他秘密
我们立刻将手稿带回技术科,用紫外线灯照射。在灯光下,手稿最后几页的纸页上,突然浮现出几行淡蓝色的字迹,像是用特殊墨水写的:每月初三,子时,南麓山破庙,以寒鸦符号为记,交接货物。这就是‘寒鸦帮’当年的联络暗号!
王鹏激动地说,嫌疑人偷手稿,不仅是为了夹层里的密码,更是为了这组联络暗号
——
他们想冒充‘寒鸦帮’,和海外买家交易!
就在这时,审讯室传来消息:张强又交代了一个重要线索
——老板
曾跟他提过,要在
月圆之夜,望川亭见,说要
完成当年没做完的事。张磊看了看日历,今晚就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他这是想引我们去望川亭,趁机把手稿卖给海外买家!
张磊立刻召集警员,所有人立刻出发,包围南麓山望川亭!
3.4
月圆之夜:望川亭的终极对峙
南麓山的山路崎岖难走,我们开车到山脚下,再徒步往上爬。夜色渐浓,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洒在山路上,泛着冷冽的光。望川亭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早已荒废,亭柱上的油漆剥落,地上长满了杂草,亭中央的石桌旁,放着一个黑色的背包
——
正是李伟之前背的那个。
大家小心,嫌疑人可能在附近埋伏。
张磊压低声音,让警员们分散开来,慢慢向亭子靠近。就在这时,亭后的树林里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男人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把匕首,抵在周明远的腰上
——
他居然绑架了周明远!
把警察都叫走,否则我杀了他!
男人的声音很低,像是故意压着嗓子,左手虎口处的疤痕在月光下格外明显。张磊举起手,示意警员们别动:有话好好说,你要的是手稿,我们可以给你,别伤害无辜。
无辜
男人冷笑一声,扯下脸上的口罩,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
居然是赵四海!周明远的父亲当年是南麓镇中学的老师,他早就知道沈万山藏着‘寒鸦帮’的秘密,却故意不告诉我,还把账本藏了起来,害得我爷爷被‘寒鸦帮’灭口!我找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报仇!
原来,赵四海的祖父当年是沈万山的账房先生,知道
寒鸦帮
和沈万山的交易内情。1948
年,寒鸦帮
怕他泄露秘密,派人杀了他全家,只有年幼的赵四海被亲戚带走,逃到了美国。这些年,赵四海一直想找沈万山的后人报仇,还想拿到
寒鸦帮
的交易账本,卖给海外的古董商,赚一笔
复仇基金。
你爷爷是被‘寒鸦帮’杀的,跟周老师没关系,你别搞错了!
我大声喊,沈万山早就把账本藏在了后院暗渠,是你自己没找到!
赵四海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账本已经被我们发现。周明远趁机用力推开他的手,往张磊的方向跑。
赵四海见状,举着匕首就追了过来。警员们立刻冲上去,和他扭打在一起。混乱中,赵四海的匕首掉在了地上,张磊趁机扑上去,将他按在地上,戴上了手铐。不可能……
我找了这么多年,怎么会这样……
赵四海躺在地上,眼神空洞,嘴里不停地念叨。
我们在赵四海的背包里,找到了顾炎武手稿和一本泛黄的账本
——
正是沈万山当年记录
寒鸦帮
交易的账本。赵四海交代,他当年假死,就是为了偷偷回国,找机会偷手稿和账本,然后卖给海外的古董商,既报了仇,又能赚一笔钱。他找张强和李伟当帮手,故意留下
寒鸦帮
的符号,就是为了混淆警方视线,让大家以为是
寒鸦帮
余党作案。
你以为你拿到了账本和手稿,就能报仇吗
周明远蹲在赵四海面前,语气沉重,我父亲当年没告诉你真相,是怕你年纪小,被‘寒鸦帮’盯上,丢了性命。他把账本藏起来,是为了保护你,不是害你。
赵四海愣住了,眼泪从眼角流了下来,嘴里喃喃自语:我错了……
我真的错了……
3.5
案件落幕:文物归位,正义昭彰
案发第二十天,青山市公安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
800
万顾炎武手稿失窃案
成功告破,赵四海、张强、李伟被依法逮捕,手稿和账本被追回。我作为记者,全程报道了发布会,看着张磊拿着手稿,向台下的观众展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发布会结束后,周明远把手稿交给了青山市博物馆,还捐赠了沈万山的账本和信件。博物馆馆长激动地说:这些文物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更是正义的见证。我们会好好保护它们,还会举办专题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几天后,我再次来到望川古宅。周明远正在院子里修剪花草,听雨轩
的亭柱上,挂着一块新的牌匾,上面写着
守护传承
四个大字。经历了这件事,我更明白守护文物的重要性。
周明远笑着说,我打算在古宅里开一个‘文物保护讲堂’,邀请专家来讲课,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加入到保护文物的队伍中来。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宅的青砖黛瓦上,泛着温暖的光。我站在院子里,看着周明远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这座百年古宅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见证了人性的善良与正义。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秘密,终会被揭开;那些被盗的文物,终会回归原位;而那些为了守护文物、伸张正义的人,终会被铭记。
4.1
文物展览:让历史

起来
2024
年春节前夕,青山市博物馆举办了
百年古宅与文物守护
专题展览,顾炎武手稿、沈万山的账本和信件,还有那枚青铜寒鸦符号,都在展览中亮相。我作为特邀记者,提前去博物馆参观,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摆放文物,玻璃展柜里的手稿在灯光下,字迹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故事。
展览开幕当天,博物馆里挤满了人,有老人带着孩子来参观,有学生拿着笔记本记录,还有不少外地的游客专门赶来。周明远穿着一身中山装,站在手稿展柜前,给观众们讲解手稿的历史:这部手稿是顾炎武晚年写的,里面有很多未公开的批注,对研究他的思想很有帮助。去年它被盗的时候,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它了,还好有警察同志和记者同志的帮助,它才能回到这里,和大家见面。
一位来自上海的古董收藏家,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我收藏古董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珍贵的顾炎武手稿。这个展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物的价值,更让我们知道了守护文物的重要性。以后我也要加入文物保护的队伍,为传承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4.2
古宅活化:成为文化新地标
望川古宅在经历了失窃案后,并没有被遗忘,反而成了青山市的文化新地标。周明远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古宅进行了修复和活化,将
听雨轩
改造成了
文物保护讲堂,每月举办一次讲座;把后院的密室改造成了
古宅历史展厅,展示古宅百年的变迁和文物照片。
我再次来到古宅时,看到一群小学生在
听雨轩
里,听专家讲解古籍保护知识。孩子们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复刻的古籍,脸上满是好奇。原来古代的书是这样做的,太神奇了!
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说,我以后也要保护文物,不让它们被偷走。
古宅的门口,还挂着一块
青山市文物保护教育基地
的牌子。周明远说:我希望这座古宅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过去和现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热爱传统文化。只要有人愿意守护,这些文物和古宅就会永远‘活’下去。
4.3
传承之诺:守护不止,希望不灭
采访的最后,我问周明远,未来有什么打算。他带我走到古宅的后院,指着一棵新栽的楠树苗说:这棵楠树是我从苏州买回来的,和‘听雨轩’的柱子是同一种材质。我希望它能在这里茁壮成长,就像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代代相传。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些年古宅的修复情况和文物保护的计划:我已经和市里的几所学校合作,让学生们定期来古宅参观学习,还成立了‘古宅守护志愿者队’,现在已经有
200
多人加入了。以后,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上,让更多人知道,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未来。
夕阳下,古宅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楠树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着周明远的话。我站在古宅门口,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有温度的历史见证;守护文物,也不只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要我们心怀敬畏,携手同行,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的未来。